重新定义京东:京东创新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京东的创新法则

京东是我最常使用的购物网站,相比其他国内购物平台,我更喜欢它的简洁、正品质量保障和配送体验。

如果从1998年刘强东创业算起,截至2023年底,京东已经成立了25年,是中国互联网界当之无愧的元老企业。自创业初,它便被人们拿来与其他电商平台相比较,从最初的当当网、卓越亚马逊、再到阿里巴巴与后来的拼多多。人们把京东视为一家优秀的电商与零售企业,但还算不上一家卓越的企业。

但是今天,京东越来越显现出独特价值,不论是在电商平台的运营,还是在供应链的管理,抑或是在金融、零售、产业互联网的探索,都让人们意识到京东的发展拥有持续的后劲。

这种后劲来自哪里?我们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元素是创新。

什么是创新?京东又是如何创新的?这就是本书想要回答的问题。

研究创新,就不得不提到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他站在历史维度,最早提出了关于创新的理论。熊彼特认为人类世界每50~60年会经历一次大的创新。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创新活动异常活跃。其最近的一次创新就是互联网浪潮,从20世纪90年代起,互联网席卷全球。短短三十年便成为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微软、亚马逊、腾讯、京东、阿里巴巴等著名企业,都是在这一次创新浪潮中发展起来的企业。

创新具有周期性,而这种周期推动了经济发展的周期。那这种周期是什么呢?熊彼特说是破与立。在熊彼特看来,创新就是新的做事方式。新的做事方式,就是对旧有经营方式的“破”,对新的生产经营方式的“立”。破与立的反复与螺旋上升,就是创新的周期,就是经济发展甚至社会发展的周期。

这不难理解。技术创新就是最容易让大家察觉的形式。蒸汽机、互联网、高铁等,都是技术创新的典范。它们都取代了过去的人力畜力、信件报刊、马车等技术,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式。破与立以激烈、鲜明的表现形式改变着经济与社会。

但是许多鲜明的创新背后,也有许多隐藏着的看不见的创新。比如制度上的、管理上的,这些隐形的创新就不那么引人注目了。比如福特汽车并没有在汽车生产制造的技术上有大创新,但是创新了流水线的生产管理方式。所以用新的做事方式只是表面现象,创新的背后还有更深刻的特征——价值创造。只有创造了价值,才是真正的创新。特别是对于企业而言,价值创造是安身立命之本。所以,创新并非局限于激烈或动荡的技术创新,还包括不易被察觉的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所以企业创新就是价值的创造。它一方面是指价值的提升,另一方面是指价值中必须具备新的因素,而不是简单的量的叠加。

京东发展25年,已经从一家线下门店发展到国内电商零售领域的巨头之一。当消费者提起京东时,脑海中会浮现出什么样的印象?速度快、质量好、服务好……这些关键词的背后,就是价值的创造,就是创新。那么京东究竟是如何做到既快又好的呢?就是如何创造价值、做到创新的呢?大部分消费者都不清楚,过去的我们也不清楚。于是通过对京东经营活动的梳理和研究,我们想知道京东的创新有何与众不同。

我们发现了京东创新有五个特征,我们把它们称作京东创新五条法则。它们构成了京东发展的推动力量。

这五条法则是:

回归基本逻辑。近十年互联网领域诞生了许多“创新”,但不得不说其中有不少尝试是华而不实的花架子。比如无人货架、无人便利店等,这些领域在烧掉巨额资金后,成了一地鸡毛,浪费了不少社会资源和金钱。创新,必须基于基本逻辑,而这基本的逻辑就是价值的创造。在电商与零售行业,京东的创新原点是消费者的体验与零售效率提高,这是零售行业发展的基本逻辑,也是刘强东对企业发展和创新的看法。刘强东曾一针见血地评论道,“最近一二十年来所有的创新模式,都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有关。要么交易成本更低,要么交易效率更高,二者必居其一,新的模式才能够生存发展。如果这两点都达不到,所有的创新都没有意义”。[注]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效率提升,正是回归基本逻辑的表现。从线下迁移到线上,拓展全品类电商,自建物流,京东历史上的重大决策,都来自京东“回归基本逻辑”的创新实践。

竞争催生创造。市场经济相比于计划经济其优势是什么?是提供了更多竞争的机会。竞争激发了创新与创造,让效率更高、价值创造更多的企业存活发展,让效率更低、价值创造更少的企业被淘汰。京东处在高速竞争的行业,每一天、每一月都有新的创意产生。如果不能在竞争中不断创造,那么注定会被时代所抛弃。这一点在进入国内市场发展的美国电商品牌的发展经历中最具代表。不论是eBay还是亚马逊,都适应不了中国激烈的竞争环境。本地化不够、决策流程过长等弊端阻碍了他们在竞争中的创造。今天,中国市场上几乎看不见美国电商品牌的身影,全是本土品牌的天下。而京东是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刘强东一直在寻找对标的对手,从最初的线下3C门店,到新蛋、卓越、当当,再到阿里巴巴,以至于拼多多崛起后,京东又积极投身到新的竞争中。竞争催生了京东的创造,以创新超越对手,是京东成长的特征之一。

想象力构建未来世界。与对手竞争是创造的来源之一,自内而外的想象力迸发也是创新创造的动能。如果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里,未来是没有清晰的轮廓的。很多人将其比作在无人区航行,没有坐标,只能通过自身的经验和想象力前行。中国互联网行业从追随阶段已经发展到超越阶段,已经与欧美国家处于同一水平线。所以需要中国企业家和企业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推动整个行业不断向前。在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背景下,京东探索产业数字化、智慧城市等前沿领域,不仅需要强大的技术实力,更需要对未来社会、商业的想象力。甚至想象力远比技术力更为重要,因为对于科技企业而言,技术实力的差距并不明显,对未来世界的架构能力才具有根本性的差别。京东京造、城市操作系统等正是京东基于想象力做出的创新。而未来这样的创新还将层出不穷。

高塔与广场并存。创新活动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是人是具有创新意义的生物。企业家精神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创新精神,企业家往往都是创新能力卓越的一类人。但是一个数千人、数万人甚至数十万人的企业,仅仅依靠企业家的才华与才干很难持续发展。所以一家企业最重要的管理方式就是,激活所有员工,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这一方面需要向员工提供自由,只有自由才能激活创新;另一方面需要领导,只有心向一处的创新,才能形成合力推动组织向前。所以一个想法到最后变为现实,离不开控制与开放并存的企业环境。而开放自由、允许失败的管理模式,便如同建设“广场”,广场为员工提供了活力、自由度和平等感。而管理、领导、统一价值观,便如同建设“高塔”,它把大家的心与力聚在一起,让创新不会陷入混乱,不会迷失方向。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创新模式并存,加之其积木型组织方式、对外开放、建立零售生态圈等,体现了京东“控制与开放并存”的发展模式。这激活了京东的组织,促进了京东创新。

对创新的结果负责。创新的结果远比大家想象得更复杂,也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够面对。比如,中国外卖服务体量庞大,是一项巨大的创新。但是它带来的结果之一便是,灵活用工与劳动者权益保护之间的矛盾。对于不少平台企业而言,外卖骑手并非企业的正式员工,不为其提供保障。但是这些企业却真实地享受到了外卖骑手提供的劳动力资源。又比如,移动支付在我国普及率很高,是金融科技一大创新。但是创新的结果之一,便是金融风险的扩大。企业如果不能妥善处理这一结果,很可能酿成灾难性的后果。归根结底,创新必有成功与失败。大家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失败,因为它是直接的、痛苦的。但是对成功的结果却没有引起重视。但实际上,成功意味着价值创造、效率提高,更意味着承担更多责任。如果不能肩负起创新成功的责任,长远看对企业也将造成巨大伤害。这一点在过去的外卖骑手的权益保障、互联网金融风险等领域表现得最为突出。对于京东而言,在无界零售的尝试中,必须面对部分选择的失败。在自建物流的成功中,必须承担起供养26万快递员的责任。创新失败的风险与挫折、创新成功的责任与担当,这些都是企业不能不承担的生命之重。唯有迎难而上、积极超越,才能真正推动企业、行业与社会的发展。

京东成长为全球知名的零售与电子商务平台,虽历尽艰辛、路转峰回,但基于这五条创新法则,具备了一往无前、锐不可当的气势。本书是对京东创新力的解读,通过对京东发展历史、关键转折点、重大战略的描写,分析其背后的创新逻辑,为读者打开一幅京东创新地图。

全书分为五章。第一章以“回归基本逻辑”为题,讲述京东坚持客户为先、效率提升、体验提升的创新逻辑,依然选择转型线上、扩展全品类和自建物流的战略决策。第二章以“竞争催生创造”为题,讲述京东是如何在与当当、新蛋、阿里巴巴、拼多多等对手竞争中创新,超越对手更创造自己的。第三章以“想象力构建未来世界”为题,讲述京东是如何依靠想象力、创造力探索未来产业、未来城市的。第四章以“高塔与广场并存”为题,讲述京东是如何对内激活员工创造力,对外合纵连横走向开放的。第五章以“对创新的结果负责”为题,讲述京东是如何应对创新的失败,如何承担起创新成功的责任的。

一家伟大的企业注定是文字追赶不上的。当观察者观察它时,看到的或许只是“当下真实”的一种“折射”,在其背后还有巨大的隐而不宣的冰山。所以当这本书送到读者手上时,书中的内容或许已经成为历史,不够“新”了。但是我们相信理解一家企业的精神远比理解企业的现实业务更为重要。因为业务总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但是精神却是相对稳定和统一的。

那么京东的精神是什么呢?创新正是其中之一。

考拉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