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金手指系列:跟高级育婴师学育儿(图解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婴幼儿辅食添加

对婴幼儿来说,除母乳或配方奶粉外的一切食物都属于辅食,包括婴儿米粉、蔬菜汁、果汁等都属于辅食。

1.添加辅食的时间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婴儿需在出生后6个月开始添加辅食,而欧洲等国则建议婴儿满4~6个月就可以添加辅食。

不管怎样,给宝宝添加辅食的时间不要早于4个月,也不要晚于7个月。过早添加会增加宝宝的胃肠负担,损害消化功能,也容易引起过敏。过晚添加则会造成宝宝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

2.不同阶段辅食的特点

(1)4~6个月——吞咽型辅食。此时宝宝的辅食应以泥糊状为主,主要是锻炼宝宝吞咽、舌头前后移动的能力。食物性状应从稀糊状过渡到稠糊状。如米糊、果蔬泥糊等。

(2)7~9个月——蠕嚼型辅食。此时可为宝宝添加一些较软的食物,锻炼他通过舌头上下活动,用舌头和上腭碾碎食物的能力。如菜末面片汤、烂面条、苹果泥、麦片粥等。

(3)10~12个月——咀嚼型辅食。此时可为宝宝添加一些能用牙床磨碎的食物,让他练习舌头左右活动,能用牙床咀嚼食物的能力。如馒头片、面包片、奶酪、苹果片等。

(4)1岁以后——向成人模式靠拢。1周岁以后,宝宝开始长出磨牙,才慢慢过渡到应用真正的咀嚼能力。这之后宝宝要逐渐过渡到像成人一样吃饭,饭菜只需比成人的稍软稍细,直到磨牙全部长齐,就能像成人一样吃饭了。

育儿经

辅食的性状应该从稀到稠、从软到硬、从细到粗,符合宝宝牙齿生长规律。

3.添加辅食的注意事项

(1)添加辅食的种类应循序渐进。一般来说,添加辅食的种类顺序为米→蔬菜、水果→面食→蛋黄→肉类→蛋清→豆类→鱼类→奶制品。

(2)高致敏性食物一周岁以后再添加。常见的高致敏性食物包括鸡蛋清、牛奶、大豆及大豆制品、鱼、虾、海鲜、花生等。虽然不是每个宝宝都会过敏,但一旦过敏,宝宝便会非常痛苦,为预防万一,最好等宝宝1岁以后,消化功能更成熟些再添加,这样会大大降低过敏的风险。

(3)不主动添加调味料。1岁以内不加盐、糖和任何调味料,1岁以后少加,这有利于保证宝宝将来的健康。

(4)辅食一开始不需要把宝宝喂到很饱,几汤匙的量即可,然后慢慢增加。当然,还必须考虑宝宝的意愿。

(5)将食物装在碗中或杯内,用汤匙一口一口地慢慢喂,训练宝宝从小就开始适应大人的饮食方式。当宝宝具有稳定的抓握力之后,可以训练他自己拿汤匙。

(6)每次喂食一种新食物后,必须注意宝宝的粪便及皮肤有无异常,如腹泻、呕吐、皮肤出疹子或潮红等反应。若喂食三至五天内,没有发生上述的不良反应,就可以让宝宝再尝试其他新的食物。

(7)每个宝宝的个性不同,有些较温暾,吃东西速度慢,此时千万不要催促,只要想办法让宝宝的注意力集中在“吃”这件事上就可以了。

(8)吃东西的整个过程对宝宝来讲就是个游戏,不妨让他和食物玩在一起,从中他能学到:感觉、捣碎、涂抹及品尝食物。所以,不要怕宝宝吃东西的时候弄脏衣服和地板,可事先准备好大围兜,在地上铺上报纸,让宝宝吃得尽兴。

(9)在宝宝练习自己抓取食物时,不要将他独自留在那里而离开,以免食物卡到喉咙发生意外。

相关链接 如何判断辅食的添加效果

判断辅食添加效果怎样,关键不是看宝宝每次都能吃多少,而是要综合看以下4个方面的情况。

1.宝宝的生长情况

喂养的目的在于满足宝宝生长所需,而不在于吃多吃少。因此,看辅食添加效果如何,自然也要关注宝宝的生长状况,如果生长正常,就说明营养充足。衡量宝宝生长状况不是看当下长得多重多高,而应依据生长曲线来动态地看,进行综合评估。

2.神经系统发育情况

添加辅食不仅是补充营养,还担负有行为训练的任务,包括教宝宝学会咀嚼,锻炼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学习自理能力等。

3.消化系统成熟情况

宝宝的消化系统是逐步成熟的,辅食的刺激可以促进消化系统进一步成熟,但必须尽量规避过敏发生,是否出现过敏反应(如湿疹、荨麻疹、腹泻、便秘)也是判断辅食添加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

4.进食习惯的引导

添加辅食的目的之一是实现宝宝和大人共同进餐,需要向家庭饮食习惯靠拢,同时要引导宝宝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不偏食不挑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