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地方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田野点概述

本书通过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在活态传承的村落社区的案例呈现,来探讨铜鼓舞及其文化持有者所面临的各类新的发展契机、表现出的整体发展态势及相应的问题。因而在田野点的选择上笔者主要考虑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则。

一是根据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兼顾不同民族及支系的代表性。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内,铜鼓舞在众多以壮族、彝族不同支系为主的村寨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保留和延续,选择哪些村寨作为田野点是一个难题。为了本书写作的需要,基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国家名录”[186]中“铜鼓舞(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相关信息介绍以及实际田野调查,选取了分别位于广南县那洒镇贵马村、富宁县板仑乡龙中村、麻栗坡县董干镇城寨村的壮族侬支系的村寨、彝族高裤脚倮支系的村寨以及白倮支系的村寨作为主要田野点。

二是研究社区必须具备铜鼓舞活态传承的典型性。选取的三个田野点恰好是三个国家级传承人所在的村寨,铜鼓舞的传承相对完整。

三是研究问题的丰富性。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加之族属和支系相异,每个村寨的铜鼓舞以及保护传承都有各自的特点,每一个村寨的特点都体现了写作主题的某一个或多个问题。

一 贵马村(壮族侬支系)

贵马村是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那洒镇的一个行政村,地处那洒镇西南,东邻岜皓村,南邻魁母甲、长箐两村,西邻砚山县的阿猛镇,北邻董德村。贵马村辖贵马、石洞、者克等24个村民小组。该村距离那洒镇19公里,面积69.07平方公里,海拔1263.5米,年平均气温17摄氏度,年均降水量1200毫米。到目前为止,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还是来自农业,种植作物以水稻、玉米等农作物为主,兼有油桐、油茶等经济作物。近年来有相当一部分收入来自村民外出务工。

贵马自然村有6个村民小组,村民以壮族为主,还有少部分汉族,共252户,1148人;贵马村的壮族以侬支系[187]为主,兼有少部分沙支系[188]。该村到目前为止仍采用寨老制管理村中大小事务,并设有“老人厅”[189]

村寨中的民间信仰主要是巫师信仰[190]及麽教信仰[191]。贵马村的铜鼓舞传承人有梁正功、梁慧兰两人,均为州级传承人和省级传承人。而且梁正功已经顺利入选2017年文化部公示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192] 除了平时参加农事劳动以外,梁正功的另一个身份是从事占卜、祭祀、赎婚、超度亡灵、解冤与禳灾祈福等法事活动的麽公。贵马村戴氏家族是广南县仍然保存传世铜鼓[193] 的唯一家族,铜鼓收藏在既是寨老又是老年协会副会长的戴联富家,按其家谱记载,铜鼓传至现今已有十二代。每年农历新年的大年三十仍然保留较为完整的“祭鼓”仪式。

目前在贵马村,铜鼓舞只在农历正月初二的时候作为娱乐活动以及在各级、各类非遗节日活动中进行展演。1988年在昆明举办的首届云南艺术节上,广南壮族铜鼓舞在开幕式巡演中登台亮相。之后者兔乡铜鼓舞表演者数次应邀到文山演出铜鼓舞。2002年壮族三月节,云南民族村特邀贵马村民赴昆明演出铜鼓舞,省电视台闻讯到贵马进行追踪报道。2004年4月20日,昆明国际旅游节广南分会场,暨云南壮族三月花街节活动在莲城举行,贵马铜鼓舞受到省内外来宾的赞扬。云南电视台“大观”栏目摄制组又到贵马进行追踪报道。2005年春节,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摄制组到贵马拍摄了壮族铜鼓收藏、启用(祭鼓)的全过程并录制了贵马铜鼓舞的表演过程,于2005年6月19日作为“走进文山”专题节目在央视4套播出。

二 龙中村(彝族高裤脚倮支系)

龙中村隶属于富宁县板仑乡龙洋村村委会,距离板仑乡31公里。龙洋村有4个村民小组,距离村委会0.3公里,距离镇政府31公里,面积2.9平方公里,海拔1300米,年平均气温17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1250毫米,适宜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该村有耕地248亩,人均耕地0.82亩;另有林地2898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76户,共计303人,其中农业人口303人,劳动力222人,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为201人。201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0.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10元。村民的主要收入仍以农业收入为主,村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作物,兼有少量八角、油茶等经济作物。因为靠近广西,龙中村在交通上更便利,同其他两个田野点的情况相似,村中有大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

村民大部分都为彝族高裤脚倮支系,又称高裤脚彝[194]。富宁彝族世居久远,自称“孟巴”或“布蒙”,壮族称之为“布孟”,汉族称之为“倮倮”。富宁彝族属于古代滇濮的分支,在三国时期或更早的汉代离开滇池,来到富宁地区,受南下的羌人影响不多,因而也能保持古滇文化的特点。[195]近年来还有少数因婚姻关系入籍的汉族村民。花倮支系吸收汉文,但没有将汉字改为土俗字,更没有彝文。

龙中村仍保留由寨主管理村寨的传统,寨主由“寨老”“郎头”组成,通常由村民推举或由群众公认的有威望的男性长者担任。“寨老”“郎头”在其传统的节日——跳宫节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跳宫节是花倮集体祭祖送祖的节日。铜鼓舞即是节日期间在宫坪内表演的主要仪式舞蹈之一。黄正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铜鼓舞(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代表性传承人之一,在每年的跳宫节中担任领舞的角色,在当地颇有名气,但是很遗憾的是,他已于2012年去世。保留传统文化的重要节日——跳宫节因为熟稔仪式程序的老人故去以及修路导致“宫坪”被占而停办了很多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来龙中村了解铜鼓舞和跳宫节,村中新上任的年轻领导希望重新恢复跳宫节,以期为传统文化的复苏找到契机。龙中村的铜鼓舞主要是在一些重要仪式,如建新房、红白事等,以及重要节日,如跳宫节、荞菜节期间进行表演。

三 城寨村(彝族白倮支系)

城寨村隶属于麻栗坡县董干镇新寨村村委会,地处麻栗坡、富宁、广南三县交界处,距县城134公里,距镇政府驻地41公里,距村委会驻地8公里,东与富宁县木央乡接界,南与董干镇回龙村村委会相连,西与新寨村村小组为邻,北与广南县黑支果乡隔河相望;该村面积有8.99平方公里,海拔1352米,年平均气温15.9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1231.9毫米。城寨村属亚热带高原气候,昼夜温差较大,农作物的种类也相对较少。村中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仅有少部分老人靠种植水稻、玉米维持生计,少量家庭种植三七、烤烟等经济作物。

城寨村及邻近的新寨村是麻栗坡县仅有的彝族倮倮支系[196]白倮人村落,古属东部“乌蛮”[197]。白倮旧称“长毛倮倮”,自称“木亚桑”。据城寨的白倮人说,他们的祖先来自昆仑山,但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到底是何时从遥远的昆仑山迁徙而来,已无从考证。据载,彝族倮支祖先是与氐羌有渊源的昆明族人,白倮由昆明先迁入广南县马街坝子,后迁至富宁县木秧地区的木队,清代中期搬至老寨(今新寨老马街——城寨)至今。[198]

到目前为止,村落日常事务的管理主要还是由“寨老”主持。“寨老”通常由各姓氏中为人正直、有威望的男性长者担任,最年长者通过仪式成为主持全村祭祀、生产活动的“寨老”,其他公共事务,包括管理山林、水利、处理婚丧嫁娶及各种民事纠纷和对外联系交涉等,则按照习惯法公断是非。男子一般到四十岁左右就要跟随上一辈的长者学习祭词,承担起家族及村落管理的责任,这是每个白倮男性的责任。白倮人没有自己的文字,一直以来,他们传递信息的方式都是口传。白倮人的口传文化,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与史诗等。这些口传文化,在白倮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几乎每一个祭祀活动和节日庆典都有自己的传说,此外还有关于建筑、丧葬、舞蹈等的传说。关于铜鼓和铜鼓舞的传说也是如此代代相传。

虽然交通闭塞,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不少村民陆续到东南沿海一带打工,社会交往的进一步扩大,使得原有严格的族内婚制在女性中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但是男性中尚未有一例例外,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整个白倮社会文化的快速变迁。因而城寨村白倮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也相对比较集中。陆孝宗、陆友权分别为国家、州级铜鼓舞代表性传承人;陆天文为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俗类代表性传承人;莫文安为州级民间建筑传承人;陆成琼为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收录的民族民间美术师。2007年6月,陆孝宗被认定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08年2月,他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铜鼓舞(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