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千年文化的活源头
铺陈在岭南大地上的古驿道,它们曾是水路或陆路,官道或民道,被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供人员往来。如今,却有的杂草丛生,破败不堪,有的甚至连断壁残垣都不复存在。但它们曾那样真真实实曼延着,连接着岭南与中原,并成为广东千年文化的见证者、建构者和活源头。
早在两千多年前,广东还不叫广东,而是一片被百越占据的“蛮荒之地”。当时秦始皇刚吞并六国,雄心壮志的他在地图上指了指岭南,不惜动用几十万人力,修灵渠,建古道,攻打百越。灵渠的凿成通航,沟通了湘江、漓江和西江,使得士兵和粮草的运输变得便利,助推了秦始皇的统一大业迅速达成,并首次将岭南纳入中华的版图。

南粤古驿道上的一座石桥
由于五岭的阻隔,被百越统治的岭南,不知背靠五岭、面朝大海是何其重要,所以选择偏居一隅。秦汉统治岭南后为了加强对岭南的控制,逐步修筑起条条通往粤地的驿道,使得中国南北文明在那里发生了大规模的汇集、交流和融合。而且,建造起的城池、开辟出的海上丝绸之路,让广州城初现规模,渐渐繁荣,尤其在清朝“一口通商”的政策下,广州的经济令万人瞩目。
隋唐时期,南北大运河的开通导致经济重心向东南偏移,粤地驿道的修建变得异常频繁,张九龄带领开凿扩建的梅关古道,更是成为公文传递、官商通行以及海外贡使进京的要道。此后历朝历代统治者为了拓展疆土,发展商业,加强与粤东、赣闽的联系,在岭南大地上修建了星罗棋布的驿道,形成以广州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延伸的南粤古驿道线网。其中典型线路共六条:粤北秦汉古驿道线路、北江—珠江口古驿道线路、东江—韩江古驿道线路、潮惠古驿道线路、西江古驿道线路、肇雷古驿道线路。
在这些古道上,走过灰头土脸的诗人、快马加鞭的驿员、驼铃声声的客商、挑着担子的脚夫和无数南迁的民众,他们虽都翻山越岭,舟车劳顿,心境却大不相同。
公元819年,刚正不阿、屡遭贬谪的韩愈再一次因谏迎佛骨之事触怒皇权,被贬潮州。他收拾起行囊一路南下,行走在颠簸的驿道上,想到岭南之地瘴气弥漫,蛮化未开,这一去恐是凶多吉少,内心顿生绝望,写下“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的愤懑。可抱怨归抱怨,到了潮州之后,这个恪尽职守、勤于政事的老将突然又活跃起来。在积极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之余,还极力兴教育、办学校、扬儒学。经过他的一番治理,这座边缘之城日新月异,而他的劳苦功高也被镌刻进这座城的每个角落,山是“韩山”,水是“韩江”,树是“韩木”,城也被改名“韩城”唤了一千多年。
两三百年后,另一个被贬的官员苏东坡也沿着古驿道缓缓而来,行走到五岭之一的大庾岭时,写下了“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的句子。在反思中重新认识自己后,内心豁然开朗,逍遥快活地在广东食着“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人间烟火,泼洒着他的文气和乐天,熏陶着每个岭南人的心田。
据统计,唐宋年间被贬广东的官员达600余人,他们虽仕途艰辛,留下的文化却默默滋润了岭南这一方水土。
沿着古驿道南下的民众一直都有,在宋朝达到了一个小高峰。从各个方向汇集而来的闽赣湘和中原民众拖家带口,沿着驿道边走边停,遇到适合生存的地方,便建屋搭桥,安家落户,点燃新的生活。移民带来了各色建筑工艺、生活习俗、宗族制度等,不断丰富着岭南的文化。有些暂居的移民经过几代的养精蓄锐之后,继续南下,形成了如今粤地广府、客家、潮汕三支民系鼎立的局面,影响着广东的人口结构和城市格局。而他们在迁徙的沿途留下了众多富有历史特色的村落,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珠玑巷。
从这些驿道村落门前叮叮当当走过的中外商人,他们不仅为广东、为世界带去了丝绸、金器、银器、瓷器、茶叶、香料……也为这些驿道村落带来货物,带来了集市。一个个墟市就这么产生了,一个个城镇就这样拔地而起,四通八达的驿道上,一时热闹非凡。
总之,几千年来,南粤古驿道不仅带来了商品贸易,还带来精神文化,影响范围小至村落,大至中亚、南亚,甚至西亚、欧洲。如果说,古时中国是经济文明的交汇中心,那么,广东则是中心的中心。
遗憾的是,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列车轨道的铺设、火船汽轮的起航,1913年北洋政府一声令下裁撤驿站,活跃了两千年的南粤古驿道,功成身退。
历史,很容易被遗忘,却又很难被彻底遗忘。
在新千年线性文化遗产开发保护的倡议下,见证了两千年的人事过往、起起伏伏,却在荒草遍地、人烟稀少、看不出来曾经繁华过的地方沉寂了百年之久的古驿道,终于再一次被唤醒。其中很多因城市的扩建、道路的修筑而改线填埋或损毁迁移,濒临湮灭;还有一些在荒郊野岭破败不堪地等待着修复。
但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还转,细细听,细细看,原以为忘了多年的一切,又会回来。
在驿道深处,考古学家们纷至沓来。在那上千公里的历史遗迹中跋涉,无异于穿过一片密不透风的森林,偶尔能见到开阔的草地,然后又迷失在厚密的树丛中。所以只要见到一点点古代的痕迹他们就会急忙停下,用双手轻轻地扒挖,细细地拂拭。
经过层层挖掘,迄今为止,清理出的南粤古驿道及附属遗存已有200多处,它们串联着1000多个自然和人文景点。古驿道两侧5公里范围之内的贫困村也多达1320个,其中的地方民俗、名人典故、特色产业也被再次提起。
古驿道在与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体育赛事的联姻中,古村、古道、古关、古寨、古陂、古码头、古桥梁等再次连为一体形成古驿道文化带。乡野村落里的人,因着古驿道的开发也迎来了新的生活。例如那临近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丹霞山,又拥有640多年历史的石塘村,在建设古驿道的带动下,恢复了光绪年间广为流传的石塘米酒,创办了多个酿酒作坊,吸引20多位年轻人返乡创业,古驿道也因着他们的回归而重现生机。
虽然古驿道遍布全国,甚至有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和丝绸之路在先,但当年过五岭一如李白的蜀道难。恰因险峻,南粤古驿道的沿途风光也变得绮丽而宜人。况且经过这些道路,曾辉煌鼎盛的东方之国的丝绸、陶瓷、茶叶,源源不断地运来,再由港口送往世界各地。所以沿着古驿道,可以触摸过去、走进历史。
热爱运动之人,纷纷参与到奔向广东第一峰铁人三项挑战赛、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穿越丹霞山、广州白云山户外运动节、韩江徒步活动、环雷州半岛200km骑行活动等运动中,在山林小路间挥洒汗水,快意人生。
喜欢追溯历史的人,也不断在古驿道上寻幽访古,去梅关古道看那三株千年古枫,探寻达摩的西来初地,重走六祖惠能南奔广东之路,一睹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雷州徐闻古港的遗风,从无言的大地中汲取营养。
历史就这样慷慨地成就了南粤古驿道,南粤古驿道也这样慷慨地将文化馈赠今人。通过初次清理修复,有不少古道又悠悠悄然,河面也是碧波荡漾。如今,哪怕只是在南粤古驿道上徒步一番,也会体会甚多,对自己的人生路更加达观。在如此曲径通幽的千年道路面前,职场的失意、生活的落寞,都会变成历史褶皱中的微尘,甚至像当年官场失意的韩愈和苏东坡一样,来一场“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历史性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