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二战”以来,全球的城市化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发展,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比如亚洲和非洲地区很多国家的城市化率在半个多世纪里提升了50~60个百分点。全球范围内的城市化快速发展吸引了学者、实践者和决策者对城市的高度关注。如果说城市化快速发展为城市研究提供了需求,那么近30年来的信息化、数字化发展则为城市研究提供了可能。
城市经济和企业发展以及住房、土地、交通、商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数字化大发展,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实证研究质和量的迅速提升。城市经济实证研究既加深了我们对城市发展的认识,又推动了政策与现实的互动、政策实施效果的分析和评价;既充实了我们对城市理论的认识,又促进了城市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此外,城市研究领域的发展还推动了人才队伍的发展和壮大、学术机构和研究团队的增长。
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始自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和21世纪初的近20年是高峰期,城市化进程与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步。除了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之外,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快速的经济发展和深入的制度改革两者独特的结合更是极大地吸引了学者对于中国发展的关注。相应地,有关城市方面的研究和人才都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城市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城市经济学根据(土地和房屋)价格决定区位市场均衡、外部性带来市场效率的损失、产业经济的规模效益、市场竞争下的零均衡利润和自我增强机制引发的城市极端现象等原则和原理,研究企业和住房的区位选择模式和规律。由于企业区位和住房区位关联城市的劳动力需求(企业)和供给(住房),城市经济学是城市研究领域中最为重要和核心的部分。得益于经济学规范和严谨的分析范式,城市经济学发展在城市研究方面相对突出。
本书选择和收集了我20多年来在城市经济学领域研究的英文论文,共16篇。16篇论文涉及的内容包括城市理论实证、城市政策和规划评价、城市及其空间发展模式分析和城市要素(经济、土地、住房、交通、地方财政等)分析。论文是针对中国和美国的研究,一个是正处在高速城市化、城市及其体系动态演变剧烈并受市场发展、体制转型和历史承继共同影响的国家(中国),一个是市场经济和资本运作非常成熟、市场要素具有高度的空间机动性、城市及其体系发展均衡的国家(美国)。两个国家都是很有代表性的。
在翻译过程中,绝大部分是采用直译的方式,个别地方采用了意译。为了缩短篇幅,略有删减。此外,在翻译过程中发现英文原文的错别字和笔误。为保持学术的严谨,中文都加以更正。中文和英文原文的结论和论断保持高度一致是全书的最高宗旨。
《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中国城市的规模和增长》研究中国城市规模与增长之间的关系,通过非参数估计方法,发现1989~2012年中国城市增长同时呈现收敛和发散的趋势。具体而言,大城市呈发散增长,小城市呈收敛增长。《产业结构与城市集聚:中国城市的实证研究》探究区域产业结构是否影响企业劳动生产率。通过对企业层面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区域产业结构并不直接影响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但是它通过影响地方化集聚进而影响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失业对抵押贷款违约的影响:改进的劳动力市场困境度量》利用美国马里兰州的数据分析就业岗位流失对住房抵押品赎回权丧失的影响,根据就业岗位流失脆弱性指数,首次证明了住房抵押品赎回权丧失的“双重诱发”理论。也就是说,就业岗位的流失将导致住房抵押品赎回权的丧失。分析的结论非常稳健,采用不同的模型设定、变量度量、数据分组等进行回归,结果都非常近似。《就业中心和集聚经济:空间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也是利用美国马里兰州的数据分析就业中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定量分析发现,新企业更有可能在就业中心发展,就业中心对新企业发展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集聚经济效应(特别是地方化集聚经济效应)产生影响。
《地方政府在土地开发中的行为:中国城市的空间扩展》首先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土地开发一般动态均衡模型,论证城市土地开发的决策受城市土地价值、农业用地价值和政府收入的影响。分析结论是城市土地价值、农业用地价值、政府收入对城市土地面积的影响与市场经济激励机制一致,说明土地开发背后的激励机制对中国城市土地开发的影响是非常强大的。《中国土地和城市经济增长》利用生产函数法分析土地投入对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分析显示,土地供给在中国东部地区是经济增长的限制因素,但在中西部地区不是。根据分析结论,土地管理按照地区差异进行调整,将会更加有效。《中国地方政府公共财政支出行为和城市预算外土地收入》通过间接方法分析土地收入的支出模式。利用公共部门产出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土地收入与生产性基础设施、形象工程呈显著正相关,首次论证预算外收入支出的理论假设。《兼顾各方:中国经济激励、行政约束和城市土地扩张》通过实证模型分析耕地动态平衡政策的实施效果,分析结果发现,土地管理的动态平衡政策对耕地流失率影响甚微,但是对城市土地扩张有影响,降低了它的扩张速度。
《交通发展、区域集中和经济增长》利用中国城市行政体制的特殊性,通过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城市和区域交通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发现城市和区域交通都导致经济活动在城市核心区域的集中或集聚,与新经济地理理论的预期一致。此外,还发现交通的点效应和网络效应。《北京市土地市场、土地开发和城市空间结构》分析土地市场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土地市场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主要反映在:①地价、房价、土地开发强度(容积率)的空间递减;②住房生产函数中的资本-土地替代弹性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通过北京房地产开发数据,分析估计了北京住房生产函数参数,资本-土地替代弹性系数,以及地价、房价和容积率的距离梯度,得出土地市场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结论。《建筑限高、土地开发和经济成本》利用北京土地开发数据分析模拟北京建筑限高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北京的建筑限高带来的经济成本是巨大的,表现在城市土地开发的资本密度下降、住房供给减少、房价上涨和城市空间扩张。《城市空间发展的实证研究》利用美国波特兰市的资料分析土地开发模式如何受城市土地空间滞后效应的影响。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统计计量方法,发现城市土地开发有空间集聚开发的模式和趋势。
《边缘城市以外:就业分散化和城市无序蔓延》利用美国克利夫兰市的企业数据分析城市人口内部迁移是遵循“就业跟人走”还是“人跟着就业走”,结果发现是“人跟着就业走”。具体而言,克利夫兰市中心外围的边缘城市(Edge City)对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有显著的影响,边缘城市的存在使得城市人口的分布随郊区化发展更加偏向更远的郊区。《住宅投资对房价的影响:克利夫兰市的实证研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住宅投资对周边房价的影响,研究发现住宅投资对周边房价是有影响的,但是影响的空间范围有限。《内城社区的房产价值:住房自住、住房投资和经济发展》分析住房自住、住房投资和经济发展对内城房产价值的影响。分析结果发现,新住房投资和购房者迁入都对房产价值有显著正向影响,与理论预期一致。《不要把好的、坏的一股脑儿都扔掉:中国城中村在安置农村流动人口方面的作用》利用深圳的住房调查数据分析流动人口住房类型选择,研究发现,尽管城中村有诸多问题,但是其在为农村流动人口解决城市住房方面还是有积极作用的。
本书的16篇论文既有深度也有广度,希望能够为有志于城市经济和城市研究的博士生、硕士生和年轻的老师提供参考。
最后,在这16篇论文(节选)中,有7篇论文是和我的博士研究生合著的。赵星烁、牛毅和李智三位博士(以毕业时间先后为序)都是从马里兰大学毕业的,在此首先感谢这些学生的合作,其次祝贺他们在学术上和事业上取得的成就,最后祝愿他们在事业上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