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动机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党中央关于创新具有战略意义的强调,对正进入新常态的我国经济是极为重要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稳健增长,取得了举世举目的成绩,堪称中国“奇迹”。但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基于人口红利、土地红利、政策红利以及较低的环境规制成本等低成本优势,以及高投入资源利用,而不是基于技术进步和资源有效利用。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难以持续,而且代价相当高昂,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迫在眉睫(戴翔和金碚,2013)。而且,目前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外部需求不足,企业利润率下降,实体经济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境况。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支持企业发展、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关键驱动力之一(Schumpeter,1934;Solow,1957;Porter,1992;Romer,1990)。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环境下,创新已成为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它能够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林毅夫,2002),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型。面对经济增长新常态新形势,党中央多次强调创新的重要战略意义。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坚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依靠改革创新加快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改造提升”。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主线,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包括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以及全要素生产率。企业技术水平低下限制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和深化,制约了经济增长质量提升。因此,应宏观上提升供给体系质量,深化和推进供给侧改革,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产业升级,寻求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微观上则要求实体企业加大创新、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开发新产品,以获取市场竞争力。只有大批企业拥有自主研发的关键核心技术,具备国际竞争力,中国才能成为创新型国家。而且,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变化,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有效解决这一矛盾,需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和能力,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
但是,目前我国实体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水平仍不高,企业核心关键技术的缺乏和较高的对外依存度,严重抑制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实力。特别是最近爆发的中美贸易摩擦,使得整个社会再次认识到企业创新和核心关键技术对于企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意义。而且,我国企业研发创新投入不足也严重制约了中国企业自主创新水平的提升,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企业研发投入与销售收入的比值)仍明显低于发达国家。Hall和Oriani(2006)研究报告了西方国家企业R&D投入强度,其中美国是4.9%、德国4.5%、法国4.2%、英国2.9%、意大利3.3%。而我国《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活动统计分析》[1]显示,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为0.94%,比上年提高0.04个百分点,而且《2016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显示,分产业部门看,高技术制造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2915.7亿元,投入强度(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为1.9%。以上数据显示,我国企业研发投入虽然显著增加,但是距离发达国家的研发投入强度仍有明显差距。因此,提升企业创新水平,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直接关系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提升。特别是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面临换挡提速、企业改革发展面临多方面压力的背景下,探究如何提升我国技术创新水平,是具有明显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研究问题。
企业创新体现在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两个方面(Wong等,2005;李宏彬等,2009)。相应地,本书从宏观和微观视角分析我国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影响动因,构建宏微观因素对我国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影响机制和路径,在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运用上市企业数据实证检验宏微观因素对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影响,形成研究结论,并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提高我国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水平的政策建议。具体来说,本书以我国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动因。研究发现:①宏观因素对推动企业创新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营商环境完善的地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政府行政干预企业程度较低,政府廉洁效率程度较高,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从而促进企业创新产出;国家产业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推动企业创新投入,而且地方政府效率越高,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越明显。②微观因素是影响企业创新的关键动因。混合所有制促进了国有企业创新产出,即股东股份多元化能够显著地提升国有企业创新水平,而且从企业专利申请区分类别看,混合所有制对国有企业发明专利申请、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与集体所有制企业和民营企业相比,外资企业更能推动国有企业创新产出。本书也考察了中央国企和地方国企中混合所有制对企业创新产出影响的差异,研究发现,混合所有制对中央国企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薪酬契约影响了管理层和员工的行为动机,业绩薪酬不利于激励管理层提高创新产出;管理层与员工之间薪酬差距对企业创新投入具有倒U形关系的影响,即合理地拉开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薪酬差距有利于促进企业创新投入。
本书价值体现在研究结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两个方面。本书研究结论的理论意义体现在:第一,本书考察了宏观和微观因素对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了对我国企业创新动因的理解,丰富了企业创新影响动因的研究文献,也为理解新兴市场和转轨经济下企业创新问题提供了新的证据。第二,本书结合我国营商环境,考察企业创新产出动因问题,拓展了企业创新问题研究视角,丰富了营商环境经济影响的结论参考。第三,现有关于企业所有权特征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研究,往往只关注单一所有权性质,或者只关注股权结构和大股东的作用,而忽视了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国有资本交叉持股而形成的混合所有制的作用。本书结合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研究混合所有制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丰富了混合所有制经济后果研究文献,为评价混合所有制的有效性提供了新的论证结果,也丰富了企业创新研究。同时,也为中央推动和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启示,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第四,不同的薪酬激励方案带给管理层不同的激励和动机,管理层的决策行为是对薪酬制度安排的一种反馈,所以在研究企业技术创新问题时,将管理层薪酬激励引入分析模型和框架中来,揭示管理层薪酬激励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更能深刻理解企业技术创新动因问题。最优契约理论认为,基于业绩的薪酬激励可以将管理层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很好地协同起来,能够激励管理层做出更有效率的投资决策以创造价值。但是,已有关于基于业绩的薪酬激励有效性的证据仍然是很模糊的。本书通过考察基于业绩的管理层薪酬支付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为评价最优契约理论提出的基于业绩的薪酬支付方案的有效性提供新的论证结果,丰富了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第五,本书基于企业创新投入角度,从管理层和员工两个方面分析了企业内部管理层与员工之间薪酬差距的影响,既完善了薪酬差距的作用机制,也丰富了薪酬差距的经济后果研究。已有研究在考察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作用时,未能很好地考虑企业情景的调节作用。本书在探讨内部薪酬差距作用的同时,引入和分析了企业薪酬水平的调节作用,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绝对薪酬和相对薪酬之间的相互作用;本书基于企业管理层和员工的人力资本能够综合作用于企业创新这一理论基础,丰富了企业创新影响因素研究。第六,企业技术创新既需要动力,也需要资源支持,所以在研究企业技术创新问题时,将宏观产业政策引入分析模型和框架中来,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企业技术创新问题。本书研究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丰富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此外,已有评价产业政策有效性的研究多从宏观视角出发,然而,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最终还是要靠微观主体企业去实现,而本书研究结论为评价产业政策有效性的研究提供新的论证结果。
本书研究结论的实践价值体现在:从实践启示来看,本书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系统论证、检验宏微观因素对我国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结论一方面有助于理解我国企业创新的动因,另一方面也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