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的资源配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资源配置问题

从历史阶段的梳理中,不难发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长期以来追求规模扩张,客观上不利于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一直受到政府政策的强力主导,这一点在2000年前后高等职业教育的跳跃式增长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政府一直偏好高等职业教育在“量”的方面的发展,设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目标,比如招生规模的数量和比例。但这些数字和目标背后的科学依据,一直受到学者们的质疑(时伟,2001;谢作栩,2001;陈一凡等,2009;王贤,2011;毕树沙,2019),并且,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个别地区为了实现上级政府布置的增长指标,盲目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财政投入等方面的配套措施十分有限,暴露出许多质量问题。

为了应对规模扩张中暴露的质量下滑问题,在2006年以后开始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实施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为代表的一系列财政专项工程引导高职院校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在近些年的政策文件中,不断强调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对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培养、课程改革、学生顶岗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等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注逐步深入、细化,关注到高职院校内部的专业建设层面。在示范院校建设时期,央财专项基本上都是瞄准专业展开资助,强调高职专业设置和布局结构应与区域经济产业的发展紧密联系,推进了高职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发展。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国家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释放人才红利的重要战略举措。总体上,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从2006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以来,在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和项目引导之下,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但在“重分配、轻评估”的体制下,对示范院校建设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资源投入-产出效率的分析是比较匮乏的。

因此,本书主要想探讨以下问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现状如何?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投入-产出效率如何?财政投入,尤其是示范院校建设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有何影响?围绕以上问题,本书以高等职业院校为主要分析单位,利用大样本数据和前沿的量化研究方法,主要对示范院校建设时期(2006~2015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进行严谨的实证研究。

在具体的章节安排上,第一章,梳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引出研究问题。第二章,归纳总结自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体制和资金投入机制,并对不同隶属主体的高职院校的经费情况进行初步统计分析。第三章,梳理职业教育生产效率的研究文献,并提炼出区域视角下高职院校生产效率的分析框架,重点选取制造大类和计算机类的全国样本专业,估计课程、教师、校企合作等关键投入要素对学生就业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估计“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其对高职院校分化产生的影响。第四章,主要探讨财政投入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系。具体而言,估计财政经费投入对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水平的影响效果,并利用双重差分分析评估“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对生源质量的影响,结合地理空间技术估算财政资金对非示范院校的外溢效应。第五章,对全书的主要研究结论加以归纳,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目前,国内关于职业教育的专著多以校企合作或者专业建设为研究主题,以国际比较研究、案例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学理性阐述为主,尚未有一本专门针对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实证研究专著。而且,在其他教育阶段的资源配置研究的书籍中,受制于数据的可得性,多是以省级教育资源为分析对象,鲜有细化到院校层面的研究,而本书将研究对象具体到高职人才培养的真正落脚点——专业层面,大大增强了本研究的学术贡献和对现实的解释力度。这不仅丰富了我国高职领域的学术研究,还为当下实施的高职优质校建设等项目工程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