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河南的黄金时代与历史文化资源
中华文化发源于河南。距今五六十万年,南召猿人已开始在河南境内劳动、生息和繁衍,它们是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之一。在三门峡、洛阳、安阳、漯河等地相继发现了旧石器时代遗存。若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算起,直到今天,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史。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中晚期北宋的40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基本上都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长安-洛阳-开封这条中轴线上摆动,因而,这段历史也是河南社会发展的黄金时代。
公元前207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在河南建立,此后,先后有商、东周(春秋、战国)、东汉、曹魏、西晋、北朝、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十多个朝代将河南作为政治、经济中心。在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河南境内气候较为温暖湿润,水系发达,湖泽众多,土壤较为肥沃,植被也很丰富,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这一时期成为河南社会发展的繁荣阶段。
12世纪以后,中国先后有南宋、元、明、清、中华民国等几个大的朝代和政权存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口中心南移杭州、南京,或北移北京。河南在近千年之久的时间里,除了成为军事争夺的据点外,所受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的影响较弱。河南地区政治地位不断下降,经济也随之相对衰落,社会发展进入低潮。
一 河南历史文化
(一)河南历史文化名城
目前,我们习惯上把西安、北京、洛阳、南京、开封、杭州、郑州和安阳称为我国的“八大古都”,河南就占有其中的四个。在很长的历史时期,河南,特别是沿黄河两岸的洛阳、郑州、开封、商丘等地区是我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活动的中心。其中,先后有九个朝代在洛阳建都,古代科技、文化、文学、哲学、艺术等重大发明创造,大多与洛阳有关。而开封作为“七朝古都”,也存有大量的历史遗迹和文化胜景,在北宋时期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郑州作为古都的历史同样悠久,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就生于郑州新郑,郑州登封也曾作为夏的都城,是中国最早的城邑。安阳也是我国的八大古都之一,殷墟文化极具特色。而商丘则是商文化的发源地,南阳作为军事重镇,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军事家,如秦国的百里奚、越国范蠡、西汉霍去病、东汉刘秀等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各历史文化名城的简要介绍见表1-1。
表1-1 河南历史文化名城简介

(二)河南历史文化名人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国5000年文化的源头大多要追溯至此。从先秦诸子、宋明理学,到天文、医学、文学、宗教,特别是四大发明、唐诗、宋词,都与河南有密切联系。因此,河南是我国历史上名人辈出的地区。春秋以来,河南在政治和军事领域都有优秀人才涌现(见表1-2)。
表1-2 河南历史文化名人:政治、军事领域

此外,12世纪以前,中国的政治社会中心始终摇摆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河南和陕西。因而,这一时期,河南和陕西在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医学、建筑、冶金和铸造、工程等领域里也一直占有领先的地位。相关人物见表1-3。
表1-3 河南历史文化名人:文化艺术、科技等领域

古代中国,文化教育的普及程度不高。因而,政治中心往往也就是文化、学术和教育的中心。12世纪以前的绝大多数时间里,河南是文化教育十分发达的地区。明清以后直到近现代,东南沿海地区才逐渐成为中国的文化中心。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许多伟大的创造发明,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对世界文明史的演进,都曾起到过一定的推动作用。这些发明创造大多完成在统一王朝时期以都城为中心的地区。尤其值得自豪的是,在中国和世界文明史中占有显要位置的“四大发明”,大体是在北宋以前的洛阳和开封完成的。
二 河南姓氏文化
河南是华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在中华姓氏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据说黄帝共25子,得姓者14人,分别为12姓,另有5子得姓于金木水火土,后来不断发展派生出510个姓氏,比如仅仅姬姓一个就派生出198个姓氏。据初步统计,在《中华姓氏大辞典》所列11969个姓氏中,有4925个未注明来源,有2224个系少数民族姓氏,二者合计7149个,占59.7%,下余4820个为汉族姓氏。其中,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1832个,占4820个的38.0%。在姓氏拥有人口的数量上,河南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按照相关的人口资料统计,当前按人口多少排列的有120个大姓,全国有11.7亿人姓这120个姓。在120个大姓中,全部起源于河南的姓氏有52个,部分源头在河南的姓氏有44个,两项合计,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96个,占120个大姓的80.0%,拥有人口占全国汉族人口的97%。如果减去一些多源的姓氏中源于河南以外的成分,人口百分比会有所下降,但起源于河南的姓氏总数是1832个,减去96个,还有1736个,这样看来,起源于河南的姓氏拥有人口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比仍在80%左右。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河南是姓氏资源第一大省,海内外华人的祖根大多在河南。
三 河南宗教文化
河南宗教文化历史悠久、种类众多,拥有非常丰富的景观和文物,在中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儒学、佛教还是道教等都在河南留下了大量的寺庙、殿堂、宝塔、雕塑、壁画等名胜古迹、宗教文物以及遗传至今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礼仪、风俗等。
首先,从宗教遗迹来看,河南较为完整地保留至今的、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建筑中,带有宗教色彩的古建筑是最多的。其中,寺塔包括:中国现存最大的塔林——少林寺塔林;始建于元代,河南现存最大的楼阁式石塔——鹤壁玄天洞石塔,它也是河南保存最完整的大型青石塔;始建于唐,重修于后周,现存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五代塔之一的妙乐寺塔;建于北魏时期,历经1400多年的嵩岳寺塔,它也是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唐代,塔体轮廓中部微鼓呈梭形,线条优美柔和的法王寺塔;开封最高的繁塔;著名的开封铁塔;始建于宋代,位于唐河县,被认为是河南现存最高、体量最大的泗州寺塔;位于邓州市,建于北宋(1032年)的福胜寺塔;位于汝州市,建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年)的法行寺塔;建于1081年的凤台寺塔;位于汝州市东北的风穴寺塔林;建于宋代,有800多年历史的寿圣寺双塔;位于登封,建于唐代的永泰寺塔;建于唐代的净藏禅师塔;建于宋徽宗时期,位于原阳县原武镇的玲珑塔;位于郑州、建于北宋时期的千尺塔;位于许昌,建于明代的乾明寺塔;建于元代的天王寺善济塔;以及安阳天宁寺塔、修武胜果寺塔、沁阳天宁寺三圣塔、滑县明福寺塔、安阳修定寺塔、开封兴国寺塔、洛阳五花寺塔、安阳洪谷寺塔等。其他寺庙、石窟、道观等在表1-4中有较为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表1-4 著名宗教遗迹

表1-4 著名宗教遗迹-续表

其次,从伦理道德到风俗、礼仪,河南深受宗教文化的影响。其中,儒释道在中原文化中影响最大,儒学传统更是融入日常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忠孝义是儒学思想的重要内容,“郭巨埋儿”就是关于孝的故事。可以说从有形的制度到无形的道德约束,从礼节仪式到日常社会都被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道教文化也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兴起于东汉后期,在哲学、艺术、医学、建筑、化学等方面影响深远。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原,唐代达到鼎盛时期。佛教思想与中原文化交融演变,在河南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比如佛教思想强调的“平常心”,正如佛教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中所体现的“空”的思想就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再比如功夫文化,目前已经成为河南的文化名片了。此外,河南文化也受到了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宗教的影响,直到今天,仍是伊斯兰和基督教信徒较多的省份。截至目前,相关宗教遗迹众多,具体见表1-4。
四 河南古建筑文化
中原地区的古建筑类型主要有古城、民居、宗教场所、衙署、书院、会馆、陵寝、天文台、祠堂、园林等。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是河南已发现和保存较好的多处著名的古城邑、古长城及关隘。其中,归德城墙是全国保存较好的古城墙之一,全长9公里,现存城墙是明代嘉靖十九年筑成。开封古城墙全长14.4公里,是清代遗存,清代最后一次修建是在1842年。第二类是具有明显的中原文化气息的民居宅第,即一般民众所建之宅第,包括富家的庄园、故居和普通百姓的住所。如明清时代发展起来的巩义康店镇的康百万庄园、开封市的刘家大院、安阳市的马家大院、博爱县的苏家作民居群、项城县的袁家大院、原阳县的夏家大院、商丘县城内的壮悔堂民居等。康百万庄园是典型的堡垒式建筑,是开发较早的民居。此外,刘振华庄园位于巩义市神都山南侧,风格中西合璧,保存较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安阳马氏庄园建于清末民初,占地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保存完整,艺术性强,被称为“中州大地仅有的封建官僚府第建筑标本”。第三类是衙署,河南现存衙署建筑中,又分府衙和县衙两级,其中以县衙居多。除南阳府衙等比较完整的衙署外,还有些仅存个别建筑物的衙署及相关建筑9处。其中,南阳府衙现存明清建筑100多间,占地面积7万多平方米,是具有较大研究价值的郡级衙署。而县衙中内乡县衙始建于元代1304年,现存建筑主要建于清代,叶县县衙始建于明代1369年,与密县县衙都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保存较好的州治县衙。第四类是会馆、书院及其他公用建筑。现存河南会馆多为清代建筑,以山西、陕西、甘肃会馆居多。其中,郏县山陕会馆建于清代1693年,是保存较完整的会馆建筑;建于清代1776年的开封山陕甘会馆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而建于清代1744年的洛阳潞泽会馆占地达到了15000多平方米,是商人从事贸易、联络感情的场所。在教育类建筑中,则以文庙和书院最为普遍,其中登封城北的嵩阳书院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而嵩山书院的古建筑也被称为“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及儒家文化的标本”。相关情况可见表1-5。
表1-5 河南现存古建筑

表1-5 河南现存古建筑-续表1

表1-5 河南现存古建筑-续表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