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心理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积极心理的内涵

积极心理的内涵与积极心理学思潮密不可分。“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这个概念公认最早出现于马斯洛1954年出版的经典之作《动机与人格》一书中。在该书最后一章(第17章),作者以“走向积极的心理学”为题,对心理学的消极方面及其改进进行阐述,并在该书“附录甲 积极的心理学所要研究的问题”部分进行简要论述。积极心理学正式受到世人关注,则始见于1998年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Seligman)在就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大会报告中。他明确提出,要把建设积极心理学当成一个心理学科学研究领域,作为自己任职内的重要使命。随后,塞利格曼(Seligman,2000:5-14)在美国心理学学会会刊《美国心理学家》(American Psychologist)杂志上发表《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标志着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观点正式形成。与传统病理心理学取向不同,积极心理学强调心理学不仅要研究人或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还要研究人的各种积极力量和品质,探索人类健康发展的途径,进而提高人们的生活幸福感。在2016年7月19日召开的首届世界积极教育联盟成立大会上,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介绍了积极教育理念在中国的推广和实践,提出中国积极心理学的“351计划”,即到2051年,中国幸福指数升至世界第51位,同时中国有51%的人感觉幸福。

积极心理品质是积极心理研究的层面之一。塞利格曼认为,积极心理学重点关注个体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主观水平上的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三个方面,利用积极力量和品质来帮助个体最大限度地发掘自身潜力,使个体达到更高水平的适应,获得幸福快乐的生活。积极心理品质正是使人适应环境的最佳力量。并且,积极人格特质把人类的各种优秀品质整合到同一体系中,使得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更加系统化,逐渐成为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研究重点。

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解释,“品质”可定义为:行为、作风上所表现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个体的心理品质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强调个别差异,即人与人之间存在心理品质水平上的量的差异;二是期望标准,即一定文化下对公民良好适应社会所提出的发展标准,也从而成为特定时期儿童教育所要遵循的基本规格和质量底线。因此,心理品质是个体化和社会化的结晶,它反映的是在某一时期、某一场合表现出来的一贯的、稳定的又富有个性特色的心理特征,它是多种心理素质的高度凝结,如记忆品质、思维品质、注意品质、意志品质等。

皮特森(Peterson)和塞利格曼认为,个人品质是一种优秀的个性特质,它与具体的美德相结合,同时也体现在价值-行为分类体系中(Alan Carr,2008:48)。比如,伦理学家所提倡的勇气、智慧、仁慈、节制、正义和卓越等核心价值,因其具有积极力量的良好品德,也被积极心理学家作为积极人格特征进行研究,另外还包括好奇心、感激、正义、公平、平等和正直等。任俊、叶浩生(2005:120~126)认为,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人格心理学应提倡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强调人格形成过程中各因素的交互作用;重视人的能力及潜力在人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我们认为,积极心理品质是一个多面向的概念,既主要体现在个体层面上,也可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层面(积极关系)以及群体组织层面(积极组织),最高层面是文化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