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三全育人”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普通高校“三全育人”概述》:“三全育人”的内涵和特征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措施和机制。作为肩负人才培养重要使命的普通高等学校,应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准确把握“三全育人”的丰富内涵,创新开展“三全育人”的探索与实践,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全育人”是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只有理解了其丰富内涵,把握了其构成要素,了解了其基本特征,才能够掌握其规律,推动其落实。

一 “三全育人”的内涵

“三全育人”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个全面系统的指导思想,是“大思政”格局形成的标志。从广义的角度理解,“三全育人”并不局限于德育教育的范畴,而是涉及育人的方方面面;从狭义的角度而言,“三全育人”主要是针对德育教育,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考量。

(一)全员育人的内涵

所谓“全员育人”,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指学校的教师、干部、职工为了实现育人的目标,在从事自己本职工作的过程中,以一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教育过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体现了系统育人的思想,体现了在时间和形式上的有机统一。

(二)全程育人的内涵

全程育人主要是从育人的时间性来讲,强调把育人贯穿大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持续性和全程性的体现。大学生从入校到毕业,不同时间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且有其自然的身心发展规律,我们应当据此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侧重点,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三)全方位育人的内涵

全方位育人侧重于空间的角度,强调育人多维空间的不断拓展,其目的是实现立体化育人。高校在育人过程中,应当将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衔接起来,不断拓宽育人渠道,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将“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结合起来,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及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从而有效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 “三全育人”的构成要素

“三全育人”以“育人”为核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按照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构成了一个点面结合、时空相连、立体完整的德育模式。

(一)构成要素

“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是一个由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三大要素构成的整体,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员

人员,主要针对育人主体而言,侧重于人员力量的调配,动员所有可以动员的力量参与育人工作,也即全员参与育人。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都应该承担起育人的责任,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等,无论是在哪个岗位承担何种职能,都应充分发挥育人的作用。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育人仅仅局限于教师,德育教育也只是思政教师的工作,而在“三全育人”的模式下,育人的主体明显扩大了,不仅是范围上的扩大,从单纯的教师到全体教职员工,而且育人的职责也有所延伸和拓展,在注重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加重视对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

2.时间

时间,主要针对育人过程而言,即全过程育人。育人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作,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将大学生成才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德育教育贯穿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抓好学生成长的关键点。比如对于普通高校来说,实施“四阶段教育法”,即大一抓适应性教育,大二抓目标的确立,大三抓科研创新,大四抓成才观。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大一主抓入学教育和养成教育,大二主抓法律法规和职业素质教育,大三主抓职业规划和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

3.空间

空间,主要从育人的角度而言,即全方位实施育人。我国教育事业的理论基石即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这也是教育最终追求的目标。为了更好地实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这个目标,高校应当竭尽全力从不同角度、利用不同空间、通过各种手段开展全方位的教育,在使大学生掌握好专业课知识的同时,积极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二)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三全育人”是一个有机统一的系统,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作为该系统的三大组成部分,既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又有所区别、各自侧重。

1.联系

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相互联系、缺一不可。三者从不同的维度展开,构成一个有机、完整的整体,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完整,难以支撑。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作为一个整体,必须整体推进,它以全员参与育人为前提,全程育人实施为载体,全面多维育人为重点,将育人工作分解到各环节,落实到各部门,贯彻于各项活动、各个环节的始终,成为各部门和全体教工的基本职责和重要工作。

2.区别

全员育人主要从育人主体上界定,其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基本上涵盖了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对学生全面发展起到十分关键和重要的作用。如果偏废任何一个方面,都会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高校育人质量。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四者本身具有功能的双重性,即“教”与“育”,“管”与“育”,“服”与“育”,“环”与“育”都具有育人的职能。在学校的工作中,我们要让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形成良性互动,打造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学生成长成才才有坚实保障。

全程育人主要从时间上进行界定,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强调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上的延续,贯穿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全过程;二是对待不同年龄的学生,育人要有侧重,要有针对性地制定育人工作的重点,提高教育效果。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特点,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通过日常的生活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连续性很强的工作,应当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及需要,采取相应的方式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增强育人实效性。

全方位育人主要从育人的空间展开,我们也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要实现立体化育人,我们都知道德育教育是系统工程,需要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协同发力,不断拓宽育人的渠道、拓展育人的媒介。二是要紧紧围绕大学生全面发展这个目标,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社团为载体、以新媒体新技术为媒介,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全方位地充实提高自己,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而这恰恰也是“以生为本”理念的最好体现。

三 “三全育人”的基本特征

“三全育人”的理念是一种“大思政”的教育模式,涉及育人的方方面面,利用了一切可以团结利用的力量,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育人的系统性

育人是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参与、支持和配合,也只有如此才能形成育人合力。“三全育人”正是基于大思政格局的前提所提出的,高校应该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团和各部门共同参与的育人体制,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着眼,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充分发挥育人职能,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将滴灌和漫灌结合起来,形成德育工作的新格局。同时,将学校、家庭、社会等紧密联系起来,整合各种力量,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确保育人效果。

(二)育人的全面性

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应该为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提供条件。高校不仅要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开拓学生的视野,更要重视德育教育,并加强体育、美育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使各方面教育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目标。“三全育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针对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开展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使学生掌握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和道德品格。

(三)育人的全程性

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点。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需要德育工作贯穿学生成长的始终。“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明确指出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伴随学生的成长。而不同学生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三全育人”的理念不仅注重全员性、全程性,更强调在不同阶段,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内容。这样一来,育人的针对性更强,效果更明显,体现了全程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