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我的风华时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4章 我为什么不能是令凯

“你到底打不打算听我话?谁叫你去岁模特儿?你打不打算读好书,打不打算做个高尚的人?”

“刘姐姐,我门门功课都拿优,六月物理大赛我进入了第三轮决赛。我还有多余时间,为什么不准我干模特儿,我什么都不妨碍……”

令凯这么优秀,为什么刘要指责她,她才是真正活出了自己。

王强一脸不服气的样子:凭什么用自己的价值观去改变别人!

看到对特区经济发展的介绍,王强难掩兴奋的尖叫出:“社会日新月异,这才是新生活该有的样子。”

“强子,你怎么了”同事关切的问道。

王强蹭的站起身信誓旦旦的说道:“我也要做孔令凯。”

-----------------

高三复读班,自习铃声刚响起,一群人朝着教室最后一排跑去。

“看什么呢?自习的时候,你又拍桌子,又踢凳子的。”

“是啊,我刚睡着,你就给我踢醒了,我啥时候得罪你了。”前桌打着哈欠抱怨道。

“你们快看看,《鸭绿江》有篇文章写的可好了。”

“你可拉倒吧,《鸭绿江》文绉绉的有啥可看的,我一般失眠时候用它,比数学书还好使。”

男孩有些急了:“真没骗你们,这篇文章真的不一样,通俗易懂,讲述的是特区改开,简直就是美国大片里的生活。”

“真的?”

许久,大家传阅后默默放下杂志,一个个若有所思。

忽然一个人打破了宁静:“真是太振奋人心了,都说我们国家落后,但现在我们真正的站起来了。”

有人带头,后面的全都压不住了,七嘴八舌议论起来。

“对,我们也要做有理想、有态度的新青年,为建设四个现代化努力。”

“我打算好好学习,争取今年考上特区的大学,你们呢。”

“我也要上大学,我...保证上课再也不睡觉了。”

“就你上大学,算了吧。”

前面那个睡眼惺忪的同学猛地站起身,吼道:“考不上大学,我还不能考个技校。以后当个八级工,到哪不横着走。”

“八级工,接你爸班就行,别给特区添麻烦了。”

“哈哈哈...”周围哄笑声一片。

这时班长站了出来:“我建议在晚自习时间将文章在全班进行朗读学习。”

“我同意。”

“我也同意。”

......

沈城碧塘公园,一个青春活力的女生坐在湖边的亭子里。

她时而眉梢微动,嘴角微微抿住。

时而陷入沉思,为小说中人物羁绊所动容。

“小文,看什么呢,这么专注。”

“杨教授,您晨练呢。《鸭绿江》这期的杂志,有一篇小说真的很特别。”

“是嘛!我看看。”

“呦,讲的是特区发展,这不正是我研究的课题嘛。”杨教授对着阳光举着杂志细细品味起来。

初春的公园还有几分寒气,却让人心旷神怡。

“真难得”许久后,杨教授合上杂志沉吟道:“竟然能把改开理解的如此深刻、全面,实属难得。”

80年代初,信息传递还十分闭塞,再加上大众文化水平有限,国家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所以大部分人并不正明白改开对国家发展的深刻含义。

随着第一批人富起来了,

全国一时间涌现出3000万人下海。

杨教授脸上浮现出一丝欣慰:“能有如此见地的后辈,难能可贵。他通过笔下刻画的关键人物,讲述了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特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真的很见功力啊。”

杨教授的不吝赞赏让女孩也十分触动:“教授,我们东北是国家的重工业基地,掌握着很多重要的经济命脉,但它却无时无刻散发着一种暮气。

而特区的变化,真的让我耳目一新。尤其是小说中提到的那种前卫感,是一种久违朝气与活力,让人激情澎湃,振奋人心。

教授,我们是学经济的,如何把所学与经济振兴结合在一起,特区是一个非常好的参考方向。”

“这样,下午政府有个经济发展的研讨会,小文你跟我一起去,把这本杂志也带着,我觉得大家可以一起讨论。”

-----------------

燕京西郊学院大院门口。

“嘛呢,王硕,都十点了还不出车去。”

“嗯...”

“我跟你说话呢?“出租车被拍的直颤。

“咦!老马啊。”

“你看什么呢?这么起劲儿。”

“槽,有个孙砸写的小说真特喵的牛掰。”王硕激动地锤了下方向盘:“这特喵的才是我想的。”

“呦,是《鸭绿江》啊,这年头还少见。”马为都下意识的去抢:“给我瞅瞅。”

“滚蛋,我没看完呢,自己买去。”

“德行,你丫就属狗脸的,说翻脸就翻脸。”

王硕没管那个,把车子打火走了。刚开出去没多远又倒了回来。

“老马,晚上还是舞蹈学院,陪我飒蜜去。”

“哪个啊,昨晚那妞儿啊。”

王硕挑了挑眉:“哥们主打一个专一。”

说完出租车一骑绝尘而去,马尖着嗓子在后面喊着:

“我可去不了啊,你天天泡妞,我跟做贼似的还得背着我老婆。”

马为都往杂志社边走边嘟囔:“这孙砸神神叨叨的,《鸭绿江》都什么老黄历了,有什么好看的。”

路过报刊他鬼使神差的递过5角钱:“来一份《鸭绿江》。”

刚看了两眼,马为都心砰砰直跳:“这是一种全新的文学构成?!这还得了!”

-----------------

《鸭绿江》虽说当年风光不再,但其影响力和风采依旧,此时率先躁动起来的是整个辽省以及京津冀地区。

小说一经发表,迅速引发社会的热议。

在这一天里,最起码上万人感受到《你不可改变我》的特立独行。云楠这一手新潮的叙事风格以及独特的视角,挑动人们的情感共鸣。

这让长期传统文学单调、乏味的文学表达和的人们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并且变的一发不可收拾。大家热情经久不衰,传阅着,争论着,欣赏着,内心久久不能平复。

小说就像一颗埋藏许久的定时炸弹,为躁动的人们在文学上打开了新的大门。

随之而来,人们纷纷提起笔,通过信件的方式诉说着对文章的喜爱与追捧,他们大谈特谈对改开的无限憧憬。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这个名字深深烙印在大众的心中,那是一种莫名的崇拜。

云楠慵懒的从炕上起来,打了一个足足的哈欠。这一切他还一无所知,或者说他还没睡醒。

“我去咧,十点了?妈,你怎么不叫我啊。”

“吵吵什么?我让你哥给你请假了,今天你不用上班。”

云楠一把掀开被子,翻身下地:“不行,今天有个重要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