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9章 召孙晨入京受赏
陈演也急忙附和:“是啊,万岁!孙晨虽然立下大功,但毕竟年轻,若是掌握如此大的兵权,恐怕难以服众。更何况,之前加封他为都督同知,已是破格提拔。若是再升任左都督,那可是正一品啊!孙将军才十八岁,便位居正一品,这在大明二百多年来,可是从未有过的事!”
其他内阁大学士们也纷纷起身,齐声劝谏:“万岁,此事还请三思!”
崇祯听着众人的反对声,脸色逐渐阴沉下来。他冷冷地说道:“诸位爱卿觉得,孙晨立下如此大功,难道不值得朕破格提拔?你们口口声声说他年轻,可他的才能和功绩,难道不足以证明他的能力?”
周延儒见崇祯动怒,连忙解释道:“万岁,臣等并非质疑孙将军的才能,只是担心他升迁太快,会引来朝中非议。更何况,兵权过重,确实不利于朝廷稳定啊!”
陈演也低声说道:“万岁,孙将军虽然立下大功,但若是因此让他掌握两地兵权,恐怕会引发其他将领的不满。还请万岁三思!”
崇祯沉默片刻,心中虽然不满,但也知道内阁大学士们的顾虑并非全无道理。他深吸了一口气,缓缓说道:“既然如此那就暂且不加封左都督。不过,孙晨功劳不能不赏。朕决定加封孙晨为右都督,兼任东江镇总兵。登莱府总兵一职,暂且空缺闲置,由孙晨代管,如何?”
周延儒等闻言,依旧是觉得不稳妥,还想劝说崇祯,毕竟人心隔肚皮,万一孙晨哪一天有了反心,再学孔有德来一遍登莱之乱,那大明还有谁人可平定孙晨呢?
崇祯闻言后心中不悦,还是想要坚持自己决定,但觉得需要对众人做一些让步。
“朕觉得孙晨,不会是那种人!若是诸位爱卿不放心,朕传召孙晨来京师,由朕与诸位面见一番,察其言观其行,看他是不是什么安禄山,如何?”崇祯淡淡说道。
周延儒等人虽然心中仍有顾虑,但见崇祯已经退让,也不好再坚持,只得齐声说道:“万岁英明神武!”
“王承恩,拟旨吧,召孙晨立即入京觐见,朕要亲自见一见这位我大明的霍去病,给他加赏。”崇祯挥了挥手,语气中带着几分期待。
王承恩连忙应道:“奴婢这就去办!”
随后的几天里,崇祯皇帝为辽东再度大捷的消息,心情格外愉快。
他每日批阅奏章时,脸上都带着难得笑容,甚至朝臣们都能感受到,皇帝极好心情。
此时朝中上下,也因为这场大捷而弥漫着一股振奋的气息。
终于,豪格等一千三百五十颗建奴首级被送到了京师。
崇祯得知后,立刻下令召集文武百官,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朝会。
这日,紫禁城内的太和殿前人头攒动,文武百官齐聚一堂。
殿前的广场上,一千三百五十颗建奴首级被整齐地摆放在木架上堆积如山,场面极为血腥震撼。
每一颗首级都经过清洗,面容清晰可辨,尤其是豪格的首级被摆放在最显眼的一张桌子上,仿佛过年拜祭祖先的猪头牛头一样的高规格待遇。
崇祯皇帝身穿龙袍,并且头戴冕旒,端坐在御座之上,目光威严地扫视着殿下的群臣。他缓缓站起身来,声音洪亮地说道:“诸位爱卿,今日朕召集你们前来,是要与你们一同见证我大明将士的赫赫战功!”
“东江镇总兵孙晨,率军在旅顺大败建奴,斩首一千三百五十颗,其中更斩杀建奴正蓝旗主大贝勒豪格!此乃我大明之福和辽东之幸!”
群臣闻言,纷纷跪地高呼:“万岁洪福齐天!孙将军英勇无敌,此乃大明之幸!”
崇祯满意地点了点头,继续说道:“孙晨此战,不仅重创建奴,更扬我大明国威!朕决定,加封孙晨为右都督,仍兼任东江镇总兵,以示嘉奖!”
群臣齐声应道:“万岁洪福齐天!”
朝会结束后,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京城。百姓们闻讯,纷纷涌上街头,欢呼雀跃。
街道上,人头攒动,鞭炮声此起彼伏,仿佛过年一般热闹。
“孙大人威武!大明万胜!”百姓们高声呼喊,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喜悦。
茶馆、酒肆中,人们纷纷议论着这场大捷。
一名老者激动地说道:“孙将军真是我大明的英雄啊!建奴这些年嚣张惯了,如今总算让他们尝到了苦头!”
一名年轻人也兴奋地说道:“是啊!听说孙将军才十八岁,就已经是总兵了!”
就连孩童们也在街头巷尾嬉戏打闹,口中喊着:“孙将军打建奴!孙将军打建奴!”
酒肆茶馆的说书人们,也是发挥职业精神,立刻就编排出来各种关于新东江军在辽东大破建奴,孙总兵阵斩建奴贝勒豪格的段子。
“诸位看官,且听我言!话说这孙将军,身高丈二,膀阔三圆,站在那里就像一座铁塔,……那张脸,面如重枣,眉似卧蚕,一双虎目炯炯有神,……”
“头戴紫金盔,身披锁子甲,一口青龙偃月刀,……重达八十二斤,寻常人连提都提不动,可在这位将军手里,却如同拈花摘叶,舞动起来,刀光如雪,风声呼啸,真可谓“刀出鬼神惊,马踏山河动”!”
……
整个京城,因为这场大捷而沸腾了起来。孙晨的名字,成为了人们口中的英雄,成为大明百姓心中希望。
与此同时紫禁城,崇祯皇帝站在乾清宫的窗前,听着王承恩对自己讲述京师百姓们,热议辽东孙晨功绩,脸上露出难得笑容。
崇祯笑道:“如此,说明朕没有用错人啊!”
“是啊,万岁爷慧眼识英才,乃大明幸也!”王承恩笑呵呵说道。
然而,崇祯的笑容中却带着一丝复杂的神色。
他知道,这场大捷虽然振奋人心,但大明的危机远未解除。
辽东的建奴依旧野心勃勃,李自成、张献忠等流寇愈发壮大。
“王承恩。”崇祯忽然开口。
王承恩连忙上前:“奴婢在。”
崇祯沉默片刻,低声问道:“你说,若当初朕不处处犯错,任用官员将士一直出昏招?大明整个江山,也不会糜烂到如今这般惨况,竟然无法挽回吗?”
王承恩闻言,心中就是一紧。
他知道这个问题,极为敏感特殊,稍有不慎会触怒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