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9章 关某何事(求追读)
天大早,未亮。
李承乾睡眼惺忪,起身更衣。
得敕令,今日参朝。
李百药使人告知,刘仁轨被弹劾。
李百药坐镇御史台,若是敢直接书面弹劾太子,那就是胆肥,且李百药不会轻易通过。此次彼辈倒是学聪明了,直接避开李承乾,弹劾刘仁轨,此举不需经过御史大夫。
尚有一种情况,李承乾不得不防,就是一些不怕死之人当面举劾,寻常人不愿冒此等风险,若是证据不足,反诉诬告,需处罚,有一定概率要去大唐各地旅行。
李百药兼御史大夫之后,李承乾首次出现于朝会。
没了韦挺于一旁碍眼,果然参朝心情亦是大有不同,李百药老当益壮,领班参拜,如焕发二春,完全没有李承乾担心那般累坏,反而越活越精神。
刘仁轨位居末班,本需停职待查,但李世民特召,有幸参加人生中首次常朝,其早知自己被弹劾,竟丝毫不惧,隐隐有些许兴奋之意。
朝会先议要事,朝廷许刊印书籍名单终议定,不过百余本,均是经典,余者需上报祥核,获准方可刊印。
“陛下,臣弹劾太子通事舍人,致知院掌院刘仁轨,阿附权贵、伤风败俗、受贿枉法。”御史台郑御史已然迫不及待。
“刘仁轨何在?”
刘仁轨摸了摸袖口,心中已有计较,颇为从容上前行礼:“臣拜见陛下。”
“刘舍人,此事可否属实?”
“臣蒙陛下圣恩,岂敢行不法之事,臣请申辩。”
“可!”
另一名御史再奏道:“刘舍人为阿附权贵,不惜行文为其宣扬,夸大其词,妖言惑众,有损官体,望陛下明察。”
众臣倒是无过多言语,兴许是先前议政累了,一副饶有兴致模样,就差瓜子伺候了。
李百药此时倒也不急,太子明言,让刘仁轨独自应对,应对不及再出手相助,想必亦是有考究此人之意,不由对刘仁轨心生兴致。
刘仁轨闻言,一脸正色道:“陛下明鉴,此廿物均是奇珍,臣见之着实大开眼界,不由惊叹,故此行文,并非夸大其词。若是行文便有失官体,去岁藩国进贡奇珍,弘文馆学士纷纷行文赞叹,郑御史为何不弹劾其阿附权贵,有损官体,莫不是藏有私心?”
“这……”被几道目光审视,郑御史一时踌躇。
“此物当真如文中所言,你亲眼所见?”另一名大臣惊呼道,无他,有几件奇珍家中欲购,又有寺院贵人打探。
刘仁轨颔首,太子所见便是某所见,并没不妥,道:“自然,若非如此,怎可行文现于时报当中。陛下,此事几日后便知,以证臣所言非虚。”
底下大臣传来私语,显然不少人知其事。李世民于御座上,亦起了前去一观心思,心中不由怨李孝恭不先进献于御前,毕竟那亦是朕之物,三成利想必是大头,说是朕之物,不为过。
郑御史见一招落败,随之续弹劾道:“臣听闻致知院行此文,索贿万金,如此枉法,望陛下明鉴。”
刘仁轨倒也不慌,出言道:“陛下,致知院确收取万金,但并非致知院索要,乃遇仙楼自愿赠予,盛请难却,故收下。”
“自愿捐赠,巧立名目罢了。”郑御史冷哼一声。
“此言差异,却是自愿捐赠,此乃润笔费。听闻朝中亦有大臣为他人写墓志。更有甚者,一字之价,辇金如山。致知院题诗二十句,不过万金,一字不过几十文,相去甚远,为何只弹劾致知院,而不弹劾他人。陛下,此人定有私心。”
群臣闻此言,不少脸色微愠,狠狠瞪郑御史一眼,那意思再明白不过,若是害某等惹上污名,那便是找死。
郑御史背脊发凉,竟不知此人如此诡辩,面对太子,李百药毫无胜算,想不到一东宫舍人亦无法拿捏,当真气急。
“这……此乃私事,且为士林共知,但致知院行可是商事。”
“陛下,致知院所行文中何时提售卖之事,文中通篇皆是对奇珍赞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文末亦不过替遇仙楼盛邀长安子民一同观赏罢了,正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若是遇仙楼自主售卖,与致知院何干?”
“此乃强词夺理!”郑御史回顾时报要义,确实无提售卖之事,不由气急。
李承乾于一旁心道:你看,他急了,他急了。
刘仁轨瞥郑御史一眼,其愠已起,顿感胜券在握,道:“陛下明鉴,臣欲问郑御史,若是于家中举行欢宴,席间两人因私愤,出了命案,郑御史可是要背起这命案?”
“且收下万金乃致知院,并非入臣囊中,何来贪污枉法,为何行此诬告?”
郑御史颇为不忿道:“刘舍人可是致知院掌院?”
“自然!”
“既身为致知院掌院,若无你首肯,钱如何入致知院。即便不是入私囊,亦有枉法之嫌。”
刘仁轨大喜,某等的便是此言,速道:“陛下,臣反诉郑御史诬告,郑御史弹劾刘掌院,与臣刘舍人何干?”
众臣闻言,瞬息愣住了,刘舍人同刘掌院不是同一人?
李世民一时不明所以,稍作思考,便有所明悟,对刘仁轨欣赏之意更深往昔。
李承乾几欲笑出内伤,莫非此人乃后世段子手?
李百药精光大盛,此人不入御史台,当真是屈才了,打定主意,回去问李承乾要人。
“刘舍人同刘掌院不均是你。”郑御史被刘仁轨一番操作,已然乱了思路,甚至不确定问道。
“非也,郑御史既弹劾致知院,弹劾刘掌院,臣欲问,致知院可有入朝司,刘掌院官居几品几级?”
郑御史闻言脸色大变,瞬时脸色惨白,竟无注意此事。
众臣此时方明悟,不由大乐,此人当真有趣要紧。
刘仁轨不想多做纠缠,向李世民行礼道:“陛下,致知院掌院无品无级,收下润笔费乃私事,同大臣为人写墓志何异。”
“且此钱并未入臣囊中,而是充当致知院助学金,以资助一些才华横溢但生活艰难流落长安学子,往后此类进项皆入助学金。此乃臣与致知院同僚共同拟定章程,望陛下明鉴。”
刘仁轨从袖中取出奏章,显然有备而来,李百药望向李承乾,那一幕渴望看得李承乾顿感莫名其妙。
李世民接过奏章一看,条例清晰,章程有序,思虑周全,不由大为赞赏。正欲开口让其去御史台任职,不过一想起其乃东宫属官,此事还需同好大儿告知一二。
转而大叹道:“此乃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