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遗孤的认同研究:中日两国三代人的生命叙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日本遗孤的“归乡路”

一、中日邦交中断时期

中日邦交正常化前,中国红十字会与日本红十字会等民间三团体签订了《北京协定》与《天津协定》,致力于集体送返日本侨民,滞留在华的日侨看到了归国的一线曙光。然而,1958年,“长崎侮辱中国国旗事件”[11]发生。面对中国政府的抗议,首相岸信介纵容和包庇侮辱中国国旗的罪犯,引起了中国人民极大的愤慨。岸信介内阁的这一反华行为,致使中日民间刚刚起步的友好交往搁浅,中日邦交往来全面停止。刚刚开始了两年的日本滞留侨民的归国也就此中断,甚至与日本国内亲人的书信交流也被迫停止。

与此同时,1959年3月3日,日本政府公布的《关于未归返者的特别措施法》中,将那些遗留在中国的未归返者,一律宣告为战时死亡,取消其户籍。当时无法确认生死的超过33000人被宣告死亡,13600多人的户籍被注销。与日本无法取得联系的众多日本残留妇人及日本遗孤的户籍就这样被日本政府轻易抹去了。

二、中日邦交正常化时期

(一)中国残留孤儿的选定基准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随着两国间友好往来的增多和历史遗留问题的逐步解决,积郁在日本遗孤心中的对故国的思念之情蔓延开来,日本遗孤的寻亲活动逐渐被提上议程。

让我们先回顾一下日本遗孤回国的历程。1974年,中日两国民间友好团体首次展开寻找日本遗孤亲人的活动,翌年厚生省开始着手调查。1981年第一次访日寻亲调查也得以实现。1984年依据“中日政府间口上书”,日本遗孤无论在日本是否有亲人都可以永住归国(残留妇人被排除在外),日本遗孤的归国成为可能。由于日本国内亲人拒绝接受而不能归国的日本遗孤问题,也在1989年得以解决。到了1991年,残留妇人也终于被允许回国。

可以看出,日本遗孤回归故里的历程一波三折,并非所有日本遗孤都能顺利回到日本。日本政府在鉴别、选择日本遗孤时,制定了以下的三个选定基准。

第一个基准是“认定能力”,即是否知道自己的出身,并且能够让他人予以证明;第二个基准是“生计能力”,这是指在日亲人是否愿意接收;第三个基准是“责任能力”,则是指日本实施集体招返时是否已经成人,如果当时已经成人,则被认定为依照自己的判断、意愿和责任自愿选择留在中国,而这些人的永住归国原则上需要自费。也就是说以1945年8月9日为界,未满13岁的被认定为残留孤儿,而超过13岁的则被认定为残留妇人、残留邦人。实际上,这条以年龄为判断标准的“责任能力”基准,将残留孤儿与残留妇人明确区分开来。直至1991年,残留妇人都被排除在公费永住归国的行列之外。

尽管日本遗孤对日本社会而言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群体,然而对于归国日本遗孤,日本政府没有制定单独的援助政策,而是援用二战结束后依据GHQ指令(讲和条约后阁议决定)所制定的招引制度。事过30余年,当时的政策完全不适合日本遗孤的状况,日本遗孤无论是寻亲还是归国都存在诸多问题。

日本政府早期把日本遗孤作为外国人来对待,在出入境管理中也完全依照外国人来处理。所以,即使是判明身份的日本遗孤,想回国也必须日本亲人同意接收或者有身份担保人。因为这个规定,很多日本遗孤由于日本亲人的拒绝接收而被拒于国门之外。1989年,即使日本政府制定了“特别担保人制度”,但是遗孤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找到身份担保人。

表1-3显示的是关于日本遗孤的永住归国,实质上曾经有过四次“限制放宽”的契机。

表1-3 日本遗孤的永住归国的“限制放宽”[12]

第一次契机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在这之后,满足三个条件的日本遗孤被允许回国。这些条件是:一是清楚地记得自己的出身和姓名;二是与日本亲人取得了联系;三是日本亲人支持自己永住归国。第二次契机是身份担保人制度的出台。身份担保人制度的对象是那些不了解自己的出身,并且在日本无人可投靠的遗孤,对于这种遗孤日本政府可以介绍身份担保人。第三次契机是1989年特别身份担保人制度的出台。第四次契机是1991年该特别身份担保人制度适用于残留妇人。这种制度的对象是那些判明了身份,但是由于日本亲人拒绝接收而无法归国的遗孤和残留妇人。

1993年9月,由于日本亲人反对而不能回国的12位日本残留妇女强行自费回国,被扣留在日本机场,引起了日本国内民众的关注。迫于国内压力,1994年议员立法《关于促进中国残留邦人顺利归国及支持永住归国后的自立的法律》(中国残留邦人等の円滑な帰国の促進及び永住帰国後の自立の支援に関する法律),1995年日本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中国残留邦人援助法》。之前,日本遗孤与残留妇人的归国都被看作是个人的问题,应该通过本人及亲族的努力自行解决和处理。只有在本人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国家才会以支援者的身份出现。然而,以上两项法律政策的制定,明确了遗华日侨的回国事业是日本国家的责任,至此,有归国意愿的日侨的永住归国才有了实现的可能。

(二)寻亲集体访日调查

从1981年3月开始,日本政府把一部分无法确认身份的日本遗孤接回日本,为他们寻找亲人,被称为访日调查。日本遗孤集体访日,并将他们提供的线索在媒体公开循环播放。访日调查作为政府支援项目中的内容,被媒体广为宣传,日本遗孤的寻亲访日调查成为20世纪80年代日本社会重要的事件之一,日本遗孤和亲人们时隔多年后重聚抱头痛哭的场景也感动了无数日本国人(见图1-3)。

图1-3 1981年3月2日,首批日本遗孤寻亲访日团抵达日本成田机场
(来源:NHK节目“News Highlight”,1981)

截至1999年,这种访日调查共举办了30次(见表1-4)。2116名遗孤得以短期回国,其中有672人判明了身份,找到了亲人,共计30次的访日调查的遗孤平均判明率为31.8%。同时,在1991年和1992年,日本政府进行了4次访中调查,18人中有3人的身份得以确认(见表1-5)。

表1-4 集体访日调查遗孤判明率的变化

(据「中国帰国者支援」主页『同声同気』及厚生劳动省数据等资料)

表1-5 访中调查的成果

(据「中国帰国者支援」主页『同声同気』及厚生劳动省数据等资料)

从2000年开始,日本政府开始在国内实施年度信息公开调查,至2008年共实施了9次,然而信息公开调查的判明率较低,平均只有13.8%(见表1-6)。同时,从2000年开始,考虑到减轻年岁渐高的日本遗孤访日调查的负担,中日两国共同开展调查。此后,即使没有判明身份的日本遗孤也可以不接受访日调查直接短期或者永住归国。

表1-6 信息公开调查的成果

(据「中国帰国者支援」主页『同声同気』及厚生劳动省数据等资料)

表1-7 日本遗孤的年度归国状况(截至2022年3月31日)

以上数据表明,经过中日两国政府及民间数十年的共同努力,日本遗孤的寻根之旅虽然一波三折,但是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大量遗孤得以回归日本(见表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