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终是遗憾
陈老师,名强国,因为早年父亲出去到过县里,偶然一次听到喇叭里面喊强国圆梦,便记下了,在青年时期,结婚有了孩子便把这个名字取上了,也显示了为数不多文化,在这个小村子里,他的名字最好听,倒也让父母在取名这块领先了别人一节,小河坡人,因村子里流过一条细细的河流而得名,哪个年代也没办法,村里人都没有太多的文化,读书的人很少,所以对于名字也不太考究,只感觉有就好,所以在河的上流,还有一个大河坡,两个村子只隔着一条大路,所以很多人诧异为什么就隔着一条的村子为什么是分开的,当然这在我小时候很诧异的,问了父亲才知道,原来在久一点的以前两个村子本来是一个村子的,也没几家人,那里的山都是那几家本家的,在当时,听老人说,山是本家族的,嫁人取亲都是陪嫁山,陪嫁地,当然那也只是老一套的了。
况且在我看来,在那个年代就算陪嫁了也没啥用,山上全是树,耕地很少,山的唯一作用也只是可以打猎和捡一些柴火,其他也没太大的作用,而且山上的柴(指狼或者其他的一些动物,总之凶狠)豹很多,存在着很多风险,所以并没有必要,那也只是显示主家财力的一个象征,因为过不了几年,又会随着新一轮的嫁娶,而转换。而山也还是哪几座,也不会多出啥来。所以每当村里的老人说这些,在我们年轻一辈听来,只是感觉新奇,当故事来听,其实现在想想,应该多听听,村里的历史以及那些山的由来,因为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呀,我应当了解它,以及一些鬼怪之事(这后卷会揭开谜底,敬请期待)
回到文中,两个村子分家那年,是因为家里的一个儿子不喜欢本村田氏的一个女儿,而导致的分开,两家人本是世代通婚,大河坡村以田姓为主,小河坡以陈姓为主,两家本是各家族的族长,对于陈姓的不尊重以及没有解决好儿子的问题,自然也就结下了仇,时常发生摩擦,所以婚事自然而然的也就黄了!慢慢的在新中国成立的时候,统计村子时,自然分家了,当然到现在虽然变成了两个村子,但是改革以来,因为结婚的缘故以及政策的改变,生活越来越好,所以也没有这些矛盾了!
陈老师家庭在那个年代算比较开明,至少陈老师还被父母送到镇上读书读到五年级,只是后面年龄也大了当年的小升初,分数也高,学费也很难承受,便辍学回家,开始与父母一起从事着体力劳动,早早的结了婚,到了1957年,由于政策的改变,村里成立了小学,开始重视教育,边开始了他从业四十多年的教师历程,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很多老师都是陈老师教导出来的,当然他们的学历还没有陈老师高,多数也就三四年级,会的不多,大多数是因为跟村里官有关系,边当上了老师,顺便赚个外快,在当时打骂体罚也就是家常便饭,老师不会,还会问学生,这也是哪个年代的悲哀以及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