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章 齐国 魏国 韩国
公元前355年,齐威王与魏惠王在郊外会猎。魏惠王问:“齐国有宝物吗?”
齐威王回答:“没有。”
魏惠王说:“我的国家虽然小,但尚有直径一寸的宝珠,能照亮前后各十二辆车的珠子有十颗。难道齐国作为大国,就没有宝物吗?”
齐威王说:“我认为的宝物与您不同。我有一位叫檀子的大臣,让他镇守南城,楚国就不敢来犯,泗水流域的十二诸侯都来朝拜;我有一位叫盼子的大臣,让他镇守高唐,赵国就不敢在黄河以东捕鱼;我有一位叫黔夫的官员,让他镇守徐州,燕国的人要祭拜北门,赵国的人要祭拜西门,跟随他迁来的有七千多家;我有一位叫种首的大臣,让他负责防盗,路上就不会有遗失的东西。这四位大臣,他们的光芒能照耀千里,岂止是照亮十二辆车!”
魏惠王听了,感到惭愧。
韩国进攻东周,占领陵观和廪丘。
韩国任命申不害为相。申不害原本是郑国的小官,学习黄老之学和刑名之术,以此求见韩昭侯。韩昭侯任用他为相,申不害主张“法”与“术”相结合,强调君主的权力集中和官员的任用以能力为标准,而非血缘或贵族出身。他致力于内政教化,对外应对诸侯,十五年间,韩国国泰民安,兵力强大。
有一次,申不害曾请求为他的堂兄谋取官职,但韩昭侯没有答应,申不害因此露出不满之色。韩昭侯对他说:“我任用你的原因,是想让你来治理国家。现在你要么辞官归隐,要么放弃你的私人请求。你曾经教导我要奖赏功劳,按次序任用人才。如今你有私心,我该如何取舍?”
申不害听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于是主动请辞相位,请求治罪。体现了“明君良相”的合作典范
韩昭侯有一件破旧的袍子,命令收藏起来。侍者说:“您也太吝啬了吧!为什么不赏赐给左右近臣,而是藏起来?”
韩昭侯说:“我听说圣明的君主连一个表情、一个动作都很重视,每个表情、动作都有其目的。这件袍子岂止是一个表情、动作!我一定要等到有功的人再赏赐给他。”
公元前341年魏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是早救韩国好,还是晚救韩国好?”
成侯说:“不如不救。”
田忌说:“不救韩国,韩国就会灭亡并归附魏国,不如早点救援。”
孙膑说:“韩国、魏国的军队没有疲惫就去救援,等于是替韩国承受魏国的攻击。如果魏国打败韩国,韩国必定向东向齐国求救。我们可以趁机与韩国结成紧密的盟友,然后在魏国疲惫时再进行打击,这样既能获得巨大的利益,又能获得高尚的名声。”
齐威王说:“好!”
于是暗中答应韩国使者并送走他。
韩国因此依赖齐国,但连续五次作战都未能取胜,最终向东将国家托付给齐国。
齐国于是出兵,任命田忌、田婴、田盼为将,孙膑为军师,救援韩国,直逼魏国都城。魏国立即从韩国撤军回国。
田忌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上卿,以他的上等武力著称。齐威王曾与田忌赛马,故意让田忌的下等马与自己的上等马比赛,结果田忌的下等马输给齐威王的上等马,上等马又输给齐威王的下等马,中等马输给齐威王的中等马,最终输掉了比赛。
后来,田忌的谋士孙膑向齐威王推荐了另一个比赛方案:让田忌的下等马与齐威王的上等马比赛,中等马与齐威王的中等马比赛,上等马与齐威王的下等马比赛。结果,田忌的下等马赢了齐威王的上等马,中等马赢了齐威王的中等马,上等马赢了齐威王的下等马,田忌以3胜1负的成绩获胜,使齐威王非常羞愧,大失颜面。
成侯邹忌厌恶田忌,派人拿着十金,在集市上占卜,说:“我是田忌的属下。我作为将领打了三次胜仗,想要发动政变,可以吗?”
占卜者将此时传扬出去后,田忌无法自证清白,率部攻打临淄,想要除掉成侯。未能攻下,于是逃亡楚国。
楚国昭奚恤被任命为相,昭奚恤闭塞言路。
楚国谋臣江乙对楚王说:“有人十分爱自己的狗,狗曾掉进井里。邻居见状,想进去告诉主人,让主人小心提防自己家的狗不要像别人的狗一样掉到井里。但狗在门口咬住了邻居。现在昭奚恤常常讨厌我觐见您,也是这个道理。而且,有人喜欢宣扬别人的优点,您就说‘这是君子’,亲近他;有人喜欢宣扬别人的缺点,您就说‘这是小人’,远离他。这样一来,最终就会有儿子弑父、臣子弑君的事情发生,而您却始终不知道。为什么呢?因为您只喜欢听别人的优点,不喜欢听别人的缺点。”
楚王说:“说得好!我愿意同时听取两方面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