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启铸明](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107/53299107/b_53299107.jpg)
第18章 微服出访
翌日卯时御马监
黄实锦站在台阶上,从左往右检视了一下他连夜挑选从锦衣卫中的二十五人。
这些人没见过朱由校,只知道今天要护卫一位皇宫里面的贵人。
朱由校上身穿长袖曳撒下身则穿马面百褶裙脚踩皮靴看起来颇为秀气,加上他本身就有贵气。
整体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文臣世家里面的饱读诗书的文雅公子哥。
朱由校从御马监的侧门走出来问。
“黄公公,可以出发了吗?”
黄实锦连忙回答道:“公子等我在嘱咐一下。”
“你们都给咱家听好了,这位可是宗藩里面的贵人,此次出行必须要保护好公子。”
“不然,你们的家世袭的功名,怕是保不住了。”黄实锦哼了一声淡淡威胁道。
黄实锦没有往他们九族上面威胁,那样就太明显了,容易暴露身份。
而且他挑选的这些人除了有一定武力之外,还大多都是祖上有功世袭的,忠诚度有保证。
随后,着人打开东华门护卫着朱由校出宫
通过了过了东华门,众人往北过东上北门走小道过万岁山直奔北安门。
走过万岁山时朱由校遥遥向万岁山望去,想着能不能在外面看见那颗传奇歪脖树,奈何在万岁山上郁郁葱葱植被中根本看不见什么歪脖树。
由于昨天晚上李芳请辞,朱由校就连夜任命黄实锦为新任御马监掌印太监。
警卫就换上了黄实锦所熟悉的人,进出不再受限。
出了北安门,就到了大兴县的辖区,这一片地区是北城兵马司的负责治安的地方。
东直门又称商门,百姓们在此门附近做生意,所以这一区域是平民百姓最多的区域。
最初黄实锦是反对朱由校出访这一片区域的,人多眼杂,真要出什么事情的话就不容易管理了。
但是朱由校指明就是要去东直门附近,因为这里人多可以观察到更多的百姓的生活百态。
在朱由校的要求下黄实锦只得同意,众人成三队,朱由校身边围着六个人游走,其余分成两队在暗处保护朱由校。
“卖菜啦,新出的莴笋和新摘的白菜,需要的来看看。”一个衣着破烂的小姑娘仰着被冻得通红的小脸在摊前面奋力的叫卖着。
朱由校刚走过顺天府大街,步入东直门大街便看到这街道上声鼎沸,商贩们呼喊叫卖的景象。
他注意到这位小姑娘奋力叫卖的声音,把身边的六个人又支走两人。
走到摊前问小姑娘卖的价格怎么样,一旁守着的老妇人看到朱由校走过来赶忙迎了上来。
这世道穿着这么华贵大户人家的公子还能出来体验民生,老妇人心中很是忐忑生怕朱由校一行人是来找茬的。
“公子,您这是要买菜?”,老妇人生怕触怒朱由校,轻声恭敬地问。
朱由校看到老妇人毕恭毕敬地害怕,生命习惯了笑着讨价还价买菜的他都有些愧疚。
这年头确实没有这幅穿着的公子哥出来买菜,这些骄纵惯了的公子哥不给小商贩找麻烦他们就感恩戴德了。
既然来了朱由校来还是问道:“老人家,你怎么卖的,多少钱一斤。”
老妇人看到朱由校这么认真的在问价格,想白送给他一部分然后收摊跑路的心也放下来了。
“公子,这莴笋每斤9文、白菜每斤8文。都是新摘的,您看你要多少。”
黄实锦就在深宫对这种小事不甚了解,一旁的锦衣卫说道。
“老妇,你这价格高了一两文吧。”
“诸位近几个月少雨,这些菜都是我们家挑水养活的。而且眼下又是国丧只能吃素,卖菜的都在涨价,我这价格真不算高了。”
老妇人见侍卫挑刺连忙解释道。
朱由校听到这个解释后,也点点头表示理解。
朱由校又问了问之前各类肉食的价格,老妇人也耐心地给他解释北京城的物价。
羊肉每斤15文,牛肉每斤15文,
猪肉每斤20文,鸭子每只30余文,鹅每只200余文,
至于粮食(米)大概一石一两左右可以买到。
朱由校听到老妇人所说的价格,和刘时敏所言的价格差别并不大。
随口问了句老妇人全家每年能赚多少两银子,得到的回答是勉强能赚12两银子,这些也只是仅仅能满足一家四口的温饱。
听完老妇人的陈述朱由校上前,翻了翻菜看看蔬菜的新鲜程度。又看了看这些菜的数量,想着全部买下应该拿不了。
“给我包起来三分之二吧,价格按照每斤10文给,实锦结账。”
朱由校说完就绕到一旁,把刚才叫卖的小姑娘叫住,让她帮忙把小白菜装起来。
不经意间他将手里的一个用白色绸缎裹起来的东西塞到她手里,温和地笑着对她说。
“不要声张,回家打开看。”
小姑娘被这位公子的“财大气粗”吓到了狐疑地接过这沉甸甸的小包裹,连连点头。
打包完成后,朱由校一行向着东直门的小街走去。
小姑娘把包裹的东西交给老妇人看,打开一竟是白花花的银子。妇人蹲下将小姑娘搂到身前借着小姑娘的遮挡数了一下足足有六两,这些银两是他们家劳动也也才能勉强赚到的。
连忙拉着小姑娘对着朱由校一行人远去的背影行礼,这些钱她辛苦一年也赚不了这么多。
朱由校边走边思考着,刚才老妇人陈述下像他们家这种有地的自耕农还有一些小商人,每个月还是能吃一两次肉的。
这也符合他对万历朝百姓生活的印象,在这种商业比较兴盛地方,人的生活还是过得下去的。
朱由校走在路上,对着一旁察觉到他动作的锦衣卫警告不要找妇人的麻烦。
一行人先向着东直门小北街走去。
朱由校注意到大街的一个角落人聚集的很密的地方,心想这该不会是什么杂戏表演吧。
随后,跟着人群围过去看,没想到这竟然是说书人支的摊子。
听着内容像是在书评《三国演义》
那说书人手里拿着类似于后世竹板的东西上面系着几个铃铛,话语停顿是或是重点连续敲打。
他就敲动竹板下铃铛也随清脆的响声,引得人们更加注意其讲的内容。
朱由校没想到这个时候就已经有说书这项活动了,不由得对着人起了兴趣,仔细听他的内容。
现在讲的这一段似乎是“白帝城刘备托孤诸葛亮”,围着的群众听到刘备逝去纷纷落泪,就连在近前围坐着的一群小孩竟也是哭泣出声。
果然还刘备这样对底层平民百姓爱护有加的贤主受人同情,听到刘备去世小孩竟都跟着哭。
不过转念一想,我大明朝现在怎么也有几分相似呢,也是军事上大败、托孤。
现在风雨飘摇的朝局下,顺应潮流让人在这种时候引起共鸣,这说书人果真有些手段。
讲完这一段说书人,见情绪烘托的差不多,他就开始想观众门要赏了。
“各位看官,有钱的赏个钱场,没钱的赏个人场。”
说书人那这个木盆四处讨要,一旁白看的小孩也纷纷起哄。
情绪都到这个份上了,有余钱的人也都愿意给几文钱。
朱由校向一旁的锦衣卫问这说书人一天能挣多少银子,得到的回答是最高也就赚一百文左右的回答后。
“去给他五两银子,告诉他今天吾包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