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投资机构从业人员应该具备哪些专业能力
现在几乎所有的综合大学本(专)科院校都开设了金融、经济、会计专业,通过各专业教授的教学,能够加深大学生和研究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过,在投资的实际操盘过程中,理论知识远远不如实际操作获得的知识实用。
为此,有些大学的经济管理学院也开始引入社会导师,指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触真实案例。在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最后一年的时候,导师都会安排充足的时间满足学生的实习要求,一方面是为了能够丰富毕业论文中的案例内容,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而非纸上谈兵,就业之后够迅速地适应高强度的投资工作。
对于股权投资而言,虽然各行业都有共性,但是每个企业又都是非标准产品。我们在研究不同企业的历史发展轨迹时,需要找出投资亮点。
笔者在曾经的工作中每年都会看超过两百份符合条件的商业计划书,首先会通过非现场的形式排除掉一些项目,然后对感兴趣又符合本投资机构条件的项目进行实地考察,每年实地考察的项目近百个,且基本都是准独角兽、独角兽项目。很多优质项目会因为窗口期、估值、融资额度、同行业更好的标的出现等种种原因,在初筛、立项、终审等阶段不断地被放弃。
理论上,虽然很多投资标的都符合国内A股市场的上市要求,但是又不一定符合不同投资风格的投资机构过会的标准,这种情况往往是在有序推进项目的过程中才能够发现并中止(终止)的。项目众多,但是与本投资机构吻合的项目未必就在眼前。
分析能力是投资人员的基本素养。前文提到的投资“三板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业务尽职调查,这是需要投资机构员工来完成的工作。因为投委会委员和公司领导不可能全身心地跟踪一个项目,也不可能在投委会上会之前到企业进行实地深入调研,所以前期工作都是由投资团队来完成的。
做好纷繁复杂的基础工作,并能够从中分析提炼出提交过会的分析报告(主要分为行业分析报告和企业分析报告两部分),是投资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
在Wind等软件上能够查找到很多券商研究所对某行业的具体分析,在各搜索引擎、知乎等网站上也能够发现与拟被投公司相似的上市公司的研究报告,不过这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完全可信的依据。
实际上,确实有太多的研究报告是攒出来的,甚至有的研究员都没有实地考察过企业,也没有访谈过企业上下游客户,就开始写报告,还信誓旦旦地宣称已经把企业调查得清楚明白,能为自己写出的报告质量负责。如果尽信研究所或某些专家写出来的报告,而影响了自己对行业和被尽职调查企业的判断,那就真的是得不偿失了。
由此可见,投资机构员工不但要迅速收集相关材料,从海量的材料里筛出能够作为科学依据的部分,要对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在与高管、业内专家访谈后,最终形成有见地的分析报告,还要根据需要形成过会的材料,这就要求投资机构员工不断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在学历构成方面,复合型能力也成了从事相关行业者的必备素养,为此很多医药、电子、汽车、化学等理工科背景的学生又继续攻读了MBA(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毕竟金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做实业的企业。
现如今,高科技企业成了最热门的投资对象,虽然在考察企业和做项目时从业者也能学到零散的专业知识,但是如果只是学习了MBA,可是因为并非科班出身、没有经过系统化受教育的过程,在专业度上可能会吃一定的亏。
例如投资团队在考察拟被投正极材料项目时,就需要恶补新能源电池的组成部分和原理,以及正极材料作为新能源电池耗资占比最高的部分,未来的走向和突破的可能性在哪里等专业知识。对学习过化学等相关专业的投资从业人员来说,可能很快就能从原理上理解正极材料NCM(镍钴锰)811比NCM622的能量密度高的原因,以及国家补贴政策为什么能够倒逼正极材料提高能量密度,提升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被投公司在三元材料细分领域该如何从上游延伸至下游产品,形成全产业链整合优势,从废电池回收资源化、原矿提取到电池材料前驱体生产,再到动力电池材料研发制造,构建“从废电池中来,到新电池中去”的废电池资源回收循环与电池材料再生产制造的稳定安全供应体系,实现产业闭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进而对未来原材料的成本控制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
上述内容字面上理解并不难,但真的要形成正极材料和前驱体的闭环体系却并不容易。
在这些专业性较强的问题面前,无论是商业逻辑还是专业逻辑方面,都需要有一定的事前准备工作。单纯读过MBA,如果没有相关专业知识储备,就上马操刀这类项目的投资人,很难完成完善的尽职调查。
曾经在投资机构专注的行业龙头工作并做到过中层以上职位,后又转型进入投资机构的从业人员,既有相应的工作经历做背书,又对行业内部的各类规则和产品品类有足够深入的了解,在做尽职调查和判断项目时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前提是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和刚愎自用的态度去考察项目,要利用行业经验去判断,再结合项目被投企业本身的情况来做出决策。这种情况盛行于TMT、高端制造业和医疗大健康行业。
还有一个“专业能力”也是重中之重,用大白话来说,做投资最重要的是身体好,这也是从业者必备的条件。投资机构的从业者首先要适应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及经常出差的工作状态,这几乎是投资机构在招聘投资经理、投资总监乃至MD(Marketing Director,营销总监)时都会提的必需条件。不断往返于机场、火车站、企业、宾馆之间的行程,几乎占据了投资机构从业者生活的全部。
毫不夸张地说,笔者去过杭州西湖几十次,才偶尔在白天看到过西湖一两次。这种苦行僧式的生活是投资工作者的常态——在企业考察工厂运营情况,与公司高管及各个层级的员工代表做访谈并记录整理,提炼出与公司经营管理有关的所有信息。
热播电视剧《二十不惑》中姜小果在工厂门口亲自数物流车看吨位的经历,很多考察企业的投资经理也都有过。各种明查暗访并非是不相信企业对自己所说的一切,而是更相信自己的亲眼所见,这样才能做出更有把握的判断。投资机构从业者的工作过程既有脑力劳动,也有体力劳动,没有好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是不太可能经得起连续作战的锤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