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预言之黄帝升仙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5章 千里遇知音

从新安部落都城歙州调养好身体后,黄帝搭乘着自己发明的轩辕车,率领相师风后、兵神力牧等众臣和各路大军,一路浩浩荡荡地班师回朝。

让黄帝没有想到的是,在途经新安部落各地时,当地山越族民众不约而同赶来相送,纷纷拿出自家出产的粮食果品放置在道路两旁,都是一些当地的土特产,有祁门红茶,有歙州烧饼,有石耳、香菇、蕨菜、笋衣和毛豆腐、米酒等,这情景让他看了不禁热泪盈眶,深受感动。

“原来,你怎么对老百姓,老百姓便怎么对你,真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呀!”黄帝如此感慨万千。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随着风后一声呼叫,数万军民一起拜跪谢恩。

这是人族皇权首次被称为万岁,其实在黄帝之前的上古时期,那些被神权统治的神人皇帝,寿命至少都是成千上万年的,如同万岁无异,只不过越到以后,神人没落退化为人,生命基因演化进程受制于仙族和环境,才命不过百岁的。也就是一声喊,不但黄帝没有感到惊喜,甚至于还道出了黄帝深藏心底的忧患。他想着自己已是不惑之年,却早生白发,不由满怀惆怅。是呀,该下定决心去崆峒山找岐伯求师了。

而此时此刻,东夷部落的黎贪也正在为莲花山丧尸病毒大爆发引起的人口锐减和民众体质虚弱问题所困扰。近段时间,让他感到焦头烂额的事情有点多,特别是共工之台商贸情景已大不如前了,自炎黄合一后,黄帝似乎深谙此道,明显加快了中原各地水陆口岸和边境都城的建设力度,全面放开各类市场自主经营,人不分东西,可以随意迁移,土不分南北,可以开辟自留地,物不论贵贱,可以相互交换,事不论大小,可以集体决定……就这样,极大带动了民众生产劳动的积极性,促进了集体组织和个人能力的创造性,各个部落之间再无隔阂冲突,人与人之间再无利益相争,到处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黎贪虽然凭借着超凡的上古文明科技,拥有先进的武器系统和冶炼技术,甚至在基因研究和人体进化方面有所突破,然而他忽视了人族的发展趋势和巨大潜力,反而将期望寄托在少数神人和自身利益的基础上,由此造成了民众力量过于弱小,进一步引发各类市场萎缩和消费交易低迷,从而制约了整个部落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坏。

当然,这一切黎贪也是心知肚明的,只是顶层设计已经成型,再无法推倒重来罢了。因此,在花山石窟议事大厅(今黄山花山谜窟35号石窟遗址),他代表整个东夷部落至高权力的石宕会会主,向所属旗下富可敌国的互助会全体成员正式发出了明确的指令。这个最高指令就是通过战争进行掠夺土地和瓜分资源,重新绑定锚定物,全面掌握市场定价权和交易控制权,只是现在没有了其他代理人可以替代,只能自己亲自下场了。

“据我预计,新旧石器时代已经接近尾声,接下来将很快进入青铜器时期,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人族文明基础之上,正好冶炼技术是我们的强项,为了更好地推进这个计划,我决定择日高举炎帝旗号,正式全面讨伐黄帝部落,统一中原,再创神迹,为建立不朽自由帝国的千年计划而不懈努力。”

其实,黎贪心里非常清楚,唯有挑起战争,才符合属下这些手中掌握着各种资源的高层首领们的根本利益,这样通过战乱之争,他们可以利用自己最领先的青铜器冶炼技术,不断掌控着其他人族部落命运和保持自身优势,从而达到最大利益化。

果不其然,他的话音刚一落下,东夷部落的大巫师风伯、雨师立即会意地站起来高呼“打败黄帝,统一中原”、“为炎帝报仇,为自由而战”、“建立不朽帝国,创造超级文明”等口号,一时厅内激情澎湃,热血沸腾。

然后,在相柳和浮游两位大护法的虎视眈眈之下,各位分会首领纷纷作出表态,以示大力支持。

“我出粮草一万担”、“我出兵马八千匹”、“我出青铜兵器三万件”……

正在台下不绝于耳之际,一个魔鬼般的身影突然来到台上满脸笑意的黎贪身边,在他的耳边窃窃私语。

“他们已到了,正在大厅秘室里等着呢。”这个前来报告的人就是天下第一瘟神吕岳,很明显他已经易过容,所以一般人是认不出来的。

“你是说猎户座天狼星的人来了,难道是实验有好消息了吗?”黎贪听了,一脸兴奋。“快,我们这就去,你作为参与人之一,也一起听听他们带来了什么好消息吧。”

那是环绕大殿36间石房之一,最小的房间其面积仅2平方米,但石房墙壁厚薄不一,最薄处仅10厘米厚。像其他36间石室一样,这些石房三面封闭,仅临殿堂一侧有一形门洞,门洞仅容一人进出,具有非常良好的保密性和安全性以及密封保存性。

瘟神吕岳随着黎贪经过层层守卫关卡,来到最里层的一间较大的石室,只见里面排满了大小不一的石棺,在石棺旁边伫立着几个蜥蜴人,这些人的神态冷漠,虽有人的面孔,却有着蜥蜴的身体,一看就有种邪恶的感觉油然而生。

“你们的基因实验结果出来没有,进展如何?”黎贪一见到这几位身材与人差不多上下的蜥蜴人,马上急不可待地询问情况。看他如此淡定的情景,就能证明他们早已相识并合作很久了。

“上次因为加了这位瘟神的上古史前巨毒,一时失控造成丧尸病毒逃脱地下实验室,从而引发了莲花山大瘟疫事件,这点是我们神主低估了,非常抱歉,也给你带来了不少损失。”其中,一个高个子蜥蜴人作出解释。

黎贪有些不耐烦地摆了摆手,显然是不想听他们的废话,他只想要自己想要的结果。“那都已是过去的事了,不提也罢,这次你们不会又是来索要人族身体组织进行实验的吧。”

“正是如此,会主真是神机妙算。”那个看似为首的高个子蜥蜴人一边点头应答,一边用一双半人半兽的手指着旁边这些石棺说。

“我们近来瘟疫横行,加上战争不断,人族日益锐减,要不是你们神主说可以制造出不惧任何刀枪的不死神人,并且帮助我们找到地心超级文明,这样我们就不用再担心扩充强大的军队打败黄帝了,也能解决了我们用统一意识开启地宫之门钥匙,否则我们是不可能合作的。”

黎贪见这些蜥蜴人如此贪得无厌,心里也有些反感了。

“会主,只怕由不得你吧,你最好还是想清楚为好,合则互利,斗则两伤,估计这也不是你的初衷吧。”

高个子蜥蜴人用眼瞄了瞄站在黎贪旁边的瘟神吕岳,那个犀利的眼神,就像牢牢抓住了对方一个最大的把柄一样,让大瘟神吕岳不由得脊背发凉。

“好的,你们就节省着用吧,也就这些实验体了。”看样子,就算再厉害的黎贪在更邪恶的蜥蜴神主面前,也只有妥协和合作的唯一选择了。

还没等黎贪把话说完,只见这几个蜥蜴人用手指一点,数吨重的石棺盖无声悬浮在半空中,立即露出里面一具具肢体残缺的人体组织,那些浸泡在鲜红血液里还在跳动的身体,和瞬间漫延在空气中的浓郁血腥味,这些恐怖的画面让被迫参与其中的天下第一瘟神吕岳都感到一阵阵作呕,此时他恨不得迅速逃离这间石房子……

一连数日,马不停蹄,黄帝带着风后、力牧等一小队人马从都城有熊(今河南新郑)出发,先是到达陪都伊川(今河南洛阳伊川)看望炎帝,两人就医学方面一番促膝长谈后、再西渡黄河,在河东(今山西运城)停留片刻,然后继续朝西北赶路,眼看着一天天距离越来越近了。

当到达彭衙邑(今陕西渭南白水)雷氏部落时,黄帝因一路颠簸受了风寒,以前在新安部落边境与黎贪军队大战时受惊跌落马下的内伤又复发了,全身上下隐隐伤痛,实在没办法,只好停下来休息。

“大帝龙体欠安,实非神人所比,这越往西北方向走就会越来越天冷,我昨夜观看星象,断定近日必有风雨,趁此机会,我们何不歇息片刻,待风雨过后再赶路呢。”

风后便好言相劝先作休息调养,待身体渐渐恢复后再赶路不迟。

“既然如此,那就听相师的。”黄帝也爽快地答应了。

这天,黄帝带着风后、力牧三人正四处打听附近有没有草药可采,突然在一个叫凤凰沟的溪边,遇见一个扛着弓箭准备外出打猎的后生,他指着身后的大山说:“我们祖祖辈辈都是靠采集野果和打猎为生的,可不认得什么是草药,你不妨跟随我进山,说不定会有收获。”

“后生子,你叫什么名字呢?”黄帝见小伙子非常热情,心里感到无比亲切。

“我叫雷祥,是雷氏部落的小首领,你们就叫我雷公吧。”小伙子很是机灵,为人爽快大方。

很快,黄帝根据岐伯以前留下的药方底子,顺利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几味草药,可回来后就犯难了。“这里比较偏僻,到哪找来铜鼎煎药呢?”

于是,风后又找到雷公,看他能不能帮黄帝找到煎药的东西来。没想到雷公竟爽快地答应了。

“这有何难,我们这里没什么东西可用,但是黄土很有粘性,要不我试着用小时候玩泥巴的方法捏些罐子,再用大火烧制成坚硬瓷碗,不就可以用来煎药了。”

但在黄帝眼里,这个自称雷公的小伙子说来容易可做起来难,他有些小看雷公了。

“这……这个,你真的能行吗?”

看着黄帝十分怀疑的眼神,更是激起了隐藏在雷公心中的神奇创造力。他不再多说什么,而是默默地取来黄土块,一一研成细面,再调水和稀,抹在本地土制成的圆形泥碗内放进一个挖好的坑里封闭,再在外面用大火里烧烤一段时间。经过这么一试,效果非常不错,烧制出来的泥碗用手摸竞然象油一样地光滑哩。雷公高兴极了,就给这土起了名字,叫“釉子土”,把釉子土和成的泥浆叫釉子浆,上过釉子浆的碗叫带釉子碗。这便是人类首只瓷碗的雏形,雷公也被人当作陶瓷始祖和窑神,尊称为“陶圣”。

自从有了煎药的瓷碗,黄帝用药比之前铜鼎方便多了,以后就不再需要那么笨重还不好随身携带的工具了。他一时高兴,便亮明了身份,希望雷公能够和自己一起共创大业,为天下民众服务。

“我虽为天下一帝,但仍不能屈才,你正是我所求的人才,何不惺惺相惜,携手并进,如日之恒乎?”

雷公见黄帝如此求贤若渴,待人诚恳,便满口答应下来了。“我乃山野俗人,竟能获得大帝注目,且心系天下苍生,更何况我们有着相见恨晚之情,我又对医术崇拜有加,倘若真能拜大帝为师,此实为我雷氏家族之荣耀也。”

从此,雷公一直跟随黄帝左右并拜其为师,且深受黄帝信任宠爱,以至相继与岐伯一起钻研医术,因擅长于望色诊断、针灸医术和教授医学之道,后来被尊为“针灸之祖”,实则“望闻问切”之术的“鼻祖”。与此同时,不久他们三人联合起来,共同编写了闻名天下的《黄帝内经》,一举成为华夏上古时期医药学创始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