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凋谢在春天(八)
马家盛一家四口在河西走廊已经整整五年了,五年没回家。
河西走廊的风太大了吧大得他睁不开眼,大得他看不清自己父母和儿子,他决心这个暑假二福一放假就给他转学,一家人回河洲,回沈家河,
河西走廊对于马家盛两口而言已经没有太多值得眷恋的了,这五年他们已经攒了三十多万,每天打点零工也赚不了几个钱。
况且二福已经四年级了,源泉小学只教四个年级的一上五年级就要去镇上住校了。沈桂花担心二福太小了会抢到不饭,会被开水烫到,会被高年级的孩子欺负,所以执意要把二福转回老家。
老人们总说:命里是你的,它跑不掉;命里不是你的,你夺不来。挣钱也是这样。马家盛前年租了十亩地,种了黑枸杞,收成时一斤能卖八百多,一下子赚了三十万,第二年,由于他的缘故地租飞涨,那十亩地的租价已经翻了不止一番,最重要的是马家盛冥冥中有一股不祥的预感,所以他果断放弃了那十亩地,没有再种黑枸杞,老老实实给人打工去了。
反观整个源泉村都眼红了,几乎每一块地都种上了黑枸杞,大家都满怀期待。
可第二年收的时候一斤掉到了七十多,大部分人只是勉强捞回个本,没有一个人发大财。第三年还是有一部分人不死心种上了黑枸杞,可价格却是一跌再跌,第三年只卖三十多了。很多人非但一年的活白干,还多多少少搭了点进去。
整个源泉村都效仿马家盛,却吃了市场调节滞后性的亏,于是在源泉村流传了一句话:马家盛命里有八斗,走得再远也能满升。
马家盛两口对源泉村没有太多眷恋了,二福可不一样。二福舍不得离开,舍不得麻乃、尕黑,还有李倩倩,他舍不得唐老师,他舍不得好多好多好朋友。
他得知要回家这个消息时已经临近期末考试了,十岁的二福忍不住掉下了眼泪,他想跟全班好好道个别,可不知怎么开口。最后二福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麻乃和尕黑,三个人这个周末去了镇上,有七八公里远,三个人一路走着去又走着回来。
二福请他俩喝了一包优酸乳,又买了一大瓶雪碧和十块钱的辣条,买了一个笔记本。三个人到一棵大沙枣树下吃喝了一顿。
麻乃和尕黑一人给二福买了一条项链,麻乃买的是一把剑的吊坠,尕黑买的是一个六芒星的吊坠。
回来的路上三个人几乎是哭着到家的。
麻乃流着眼泪拉住二福的手:“二福哥,舍木走了,你又走了,咱们四大金刚只剩我和尕黑了,二福哥,我们会想你的,下辈子我还跟你。”
尕黑也哭着点头。
二福擦干了眼泪挤出了一抹笑容:“你还下辈子,不用下辈子,咱们以后肯定还能再见,而且还能用QQ联系,不会走散的。”
马家盛一家离开了生活五年的源泉村,离开了肃北。
二福临走时嘱托麻乃把笔记本送给了李倩倩,他在笔记本最中间的一页写下了一行很小很小的字:倩倩,我喜欢你……
二福离开了,悄无声息。就像舍木离开了,悄无声息。
二福坐在火车上就开始幻想:李倩倩这会儿有没有收到笔记本?她肯定会一页一页地翻着看,她看到我写给她的东西会是什么反应?
二福想:她肯定会先是脸红,然后哭的梨花带水。
二福哪里知道,李倩倩拿到笔记本之后就看都没看就送给了自己的弟弟,李倩倩得知那句话是在七年以后了……
火车驶出了戈壁滩,疏勒河消失在沙漠里……
二福的爷爷奶奶已经年近七十了,爷爷是个高个子,留着一脸雪白的长须。奶奶的脸皱皱巴巴的,佝偻着背。
大福是二福的哥哥,十五岁了,个子很高,但面黄肌瘦的。
二福离开家五年,回来发现跟家人生疏了,他不敢说话,只是直勾勾地盯着自己的鞋面。三福没见过眼前这些人,更是害怕,拉着爸爸的躲在爸爸身后。
爷爷想伸手抱抱三福,可三福躲在爸爸身后死活不出来,爷爷又走向二福,把二福拉到自己怀里,二福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是把头埋在爷爷肚子上。
没过几天二福就来神儿了,又像以前那样活泼。他开始喜欢跟大福睡,家里没有无线网,大福可以给他连热点。所以二福一整天总算粘在大福后面。
这一家总是少聚多散,团圆的日子总算短暂的。这个暑假快要过去了,大福要离开了。大福辍学在家已经三年了,也该独当一面了。
马家盛说:“司机就该在马路上,老师就该在教室里,农民就该在地里,男儿就该在四方。”
村里有个人在青海开饭馆,马家盛就让大福跟着去了,一个月工资是三千块。
沈桂花骂马家盛太没人性了,五年没见的儿子,才呆了一个多月就又要赶他走。马家盛也没有办法:“我能养他十五年,可我养不了他一辈子。大福年纪也不小了,是该出去闯荡闯荡,挣点钱回家娶个媳妇。现在彩礼是一天比一天高,已经上十五万了,咱有三个儿子,早晚把人逼疯嘞!”
沈桂花叹了一口气,也不再说什么。
河州有山有水,不像肃北那样只是一望无际的平坦戈壁,沈家河奔腾地穿过这个小村庄,这个小村庄因而得名沈家河村。但也有可能是沈家河村有条大河,这条大河因这个地方而得名沈家河。
不管它为什么叫沈家河,反正沈家河最后在河洲城城南汇入大夏河,大夏河又在刘家峡注入黄河。
二福五岁之前的记忆是都是关于这条大河的。孩子们在河边抓鱼、捡石头、打水漂,高高的树交织出了大片大片的阴凉,夏天长着野草莓、党参、酸就就(酸刺果)。孩子们爱吃,大人们也爱吃。
肃北给二福的印象是干和黄,沈家河给二福的印象是绿和香。即使有疏勒河流过,也无法补足河西走廊的干旱。
二福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这里才是他的家,沈家河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