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孔融:酒徒的幽默和生死
——座上客多风流士,樽中酒为琼浆液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复永年矣!
——《论盛孝章书》
我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孔融了,这缘于《孔融让梨》那篇课文。文章想说明孔融是个懂得谦让、性情恭顺的人,但从孔融一生来看,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他不但成年后性情孤傲,充满叛逆思想,小时候也一点儿都不恭顺,倒是机敏有余,鬼点子不少。让我们且看此公的人生。
孔融生于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字文举,山东曲阜人。说起他的祖宗,那可是大名鼎鼎,就是大圣人孔子,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小的时候就很聪明,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都城洛阳。当时的河南尹李膺是个大名士,一般人只要被他一夸赞马上就会成为名人,知名度噌噌往上蹿。《后汉书·李膺传》载:“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可见此人的影响力确实很大。不过,李膺这个人虽然名气大,却从不轻易接见外人,这就使人想见他倍加艰难。孔融虽然只是个孩子,却很想见见这位大名士。这一点和今天那些崇拜明星的少男少女有一拼,只是当时没有签名这个习惯,否则孔融会抱着砚台、毛笔请这位名士签个名。
孔融像
某天,孔融到李膺府门上求见,守门的家奴看他是个小屁孩儿,就没搭理。孔融也不生气,而是一本正经地走上前去,摆足了谱,说:“我和李君家是世交,请去通报。”家奴一看他的气度,不敢怠慢,赶紧把他放了进去,同时跑进去向主人通报。主人李膺一听也感到惊奇,就想看看是哪里来的小鬼,居然如此大胆。当他看到孔融后,就说:“高明祖、父与仆有恩旧乎?”(你的祖辈、父辈和我们家有来往吗?)孔融从容不迫地说:“当然。你的祖上老子和我的祖上孔子有师友关系,我们两家数代交好。”他以李姓之祖老子(李耳)和孔姓之祖孔子的交情回答了问题,对自己来访给出了无可辩驳的理由。李膺一听十岁小孩能够说出这么机敏的话,大为惊奇,满座的宾客也都个个称奇,称其为“异童”,李膺更是说孔融将来“必为伟器”。恰在此时,中大夫陈韪来了,看到嘉宾席上居然还有一个小孩,就有些不屑。有个客人把刚才的事告诉他,并称赞孔融的聪明。陈韪很随意地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并不急恼,只是淡淡地说:“陈大夫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了。”这句话把陈韪噎得满脸通红,也赢得了满堂喝彩。孔融的大名一下子传遍京城。孔融初次来京,不但见到了偶像还一举成名,实在令今天的粉丝们羡慕。
十三岁时,孔融的父亲去世了。他居家守丧,博览群书,和所有调皮的孩子一样,喜欢看杂书。由于其涉猎广泛,学问精深,在整个州都很出名。当时,东汉政府正处于汉恒帝、汉灵帝两个败家子帝王统治之际,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形成了所谓的“党锢之祸”。一会儿是外戚一派掌权,拉拢一帮人砍太监;一会儿是太监一派掌权,拉拢一帮人砍外戚。总之,不论是哪一派掌权都没有好人,完全是狗咬狗,朝廷内外到处是狗毛。在这种情况下,言路遭到阻塞,正直的大臣想给皇帝进言也办不到。山阳人张俭是一个很有牺牲精神的人,他不顾危险,搜集了大宦官侯览和其家人的很多犯罪证据,向朝廷揭发。可惜不但揭发没成功,反而遭到侯览的诬陷,要抓他处死。他无奈,只好亡命江湖。当然,东汉时还没有水泊梁山,张俭要去投奔是不可能的。因此仗剑闯江湖也就成不了现实,唯一能做的就是找个地方躲起来。他逃到山东的时候,想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孔褒,此人是孔融的哥哥。赶到孔家时,孔褒恰好不在,只有十五岁的孔融在家。张俭一看是个小孩,因此对他不太信任。但孔融岂是普通的小孩,他摆出一副成人的姿态说:“兄长虽然在外,难道我就不能为你做些什么吗?”张俭一听,知道也没别的办法,就悉听尊便。孔融把他藏在一个隐蔽的地方,准时给他送饭菜,风声过了以后张俭就安全地离开了。
过了一段时间,有个听到风声的人去向官府告密,说孔家收留了张俭。当地政府就派人把孔家两兄弟抓进了监狱,审判的法官对孔融和孔褒说:“你们二人到底是谁放跑了张俭?张俭乃是朝廷要犯,包庇他的人是要杀头的。”孔融知道哥哥是张俭的好友,大宦官侯览是不会放过的,要想保全哥哥的性命,只有自己承担罪责,因此他对法官说:“藏匿张俭的是我,你要治罪的话,就请治我的罪吧!”孔褒爱惜弟弟,便对法官说:“张俭是来投奔我的,这和我弟弟没有关系,要杀就杀我吧!”法官一时难以作出判断,孔氏两兄弟也在堂上争执起来,都说是自己藏匿了张俭,要求治自己的罪。法官对两兄弟争死非常感动,但他只是个小吏,无权做出决定,因此就把两人交给了皇帝。皇帝定了孔褒的罪,并将他处死。孔融虽然未能救下哥哥,但其和兄长争死、爱护兄长的事却传了开来,一时间成为美谈。平原郡的陶丘洪、陈留的边让都很有名,孔融居然因此和二人齐名,成为当时的大名士。
此后,曾有人数次推荐孔融做官但都被他拒绝。中平初年,他受到推荐,担任了侍御史。这个官职负责接受官员们的奏报,弹劾违法官员,有时也受命办理案件、镇压农民起义等,俗称“绣衣直指”。孔融担任这个有点特务色彩的官不久,因和自己的上司合不来,就撂挑子回家喝酒去了。不过,名士就是名士,很快司空府就请他去担任僚属。东汉的司空虽然名称好听,但并不是什么显爵,孔融作为属官只能干一些吊死问生之类的事情。不过他干得很出色,不久就被调任中军候。作为京畿卫戍部队的官,这个职位虽然不高,却容易升迁。果然,不久他就升任虎贲中郎将。看到这个名字我不由得大吃一惊,因为在我的眼里“虎贲”乃是猛士,挂这个衔的应该是《三国演义》中许褚和典韦那样的悍将才对,怎么会是孔融这个书生。但事实就是如此,孔融担任的就是这个官,职能是掌管皇帝的禁卫部队。
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孔融和权臣董卓闹了别扭,董卓想借刀杀人,因此把孔融赶到黄巾军闹得最厉害的北海郡(今山东昌乐一带)去当官。孔融到了这里后,果然遭到黄巾军的数次进攻。不过他还算能维持局面,加上他在当地的政治声誉很好,因此当时的人都称他“孔北海”。不久,刘备就向汉献帝推荐孔融,让他担任方面大员——青州刺史。当时的青州是黄巾军闹得最厉害的地方,曹操后来起家用的“青州兵”就是收编的这里的黄巾军。孔融担任刺史不久,黄巾军在管亥的率领下包围了都昌城,眼看就要城破命丧,刘备带着援兵来了,这才救了他的命。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青州再次发生了围城事件,大军阀袁绍的儿子袁谭率兵企图夺取青州,孔融命令士兵坚守。两军相持了几个月,每天城头上都有士兵战死,孔融却坐在书房里读书作诗,和宾客谈笑风生,一点也没有惊慌的样子。结果,不久城池被攻破,孔融在亲兵的保护下拼命逃了出来,妻子和儿子都成了袁军的俘虏。
曹操把持了大权后,把汉献帝劫持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任孔融为将作大臣,这个官职类似于今天的建设部部长,只可惜史料没有记载孔融在这方面的建树。孔融善于发现良才,他虽然自视很高,认为“当时豪俊皆不能及”,但实际上却心胸宽广,对人颇为宽容。如果有人当面指出他的缺点,他虽然当场不做肯定,但事后却会称赞这个人的才华。如果一个人有才,而自己未能发现,他就会感到遗憾。他喜欢和有才华的士人交往,只要是学有所长的人都会受到他的礼遇。史载,他在朝任职期间,“荐达贤士,多所奖进”。他在北海郡任职期间,就曾举荐过彭璆、王修、邴原等名士出任官职。他还向朝廷上书,请求把大学者郑玄的故乡高密改名为“郑公乡”。担任少府时,他还推荐了吴国名士盛孝章,写下了那篇千古留名的《论盛孝章书》。他在该文中说,“海内知识,零落殆尽”,表现出对知识分子寥落处境的担忧。他还向曹操推荐过祢衡,在《荐祢衡表》中称赞祢衡“淑质贞亮,英才卓荦……忠果正直,志怀霜雪”,给予了这个小自己二十岁的人极高的评价,其对知识和士人的尊重由此可见一斑。
孔融性情耿介,清廉刚正,他所结交的人大多也类同,例如祢衡。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嵚崎磊落,疾恶如仇,恃才傲物,这就为遇害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当年他把祢衡推荐给曹操的时候,祢衡评价曹操属下的官员时,曾说“许都没有人物”。当有人问祢衡:“当今许中,谁最可者?”祢衡说:“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这里所说的孔文举就是指孔融,杨德祖则是指杨修,都是性情过刚、锋芒毕露的人。后来曹操借黄祖之手将祢衡杀掉,又杀了孔融和杨修,三人的命运惊人地相似,实在令人扼腕。
孔融嗜酒,且喜欢交友,担任太中大夫时,每天都宾客盈门。面对高朋满座,觥筹交错,他曾经慨叹:“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他的嗜酒,可以说是从他的老祖宗孔子那里继承来的。子曰:“唯酒无量,不及乱。”意思是说,我喝酒不限量,但是保持在不乱性的程度。由此看来真正的大男人没有不喜欢酒的,而且孔大圣人还是个知识分子。清人吴任臣所撰《十国春秋》载:“文王饮酒千钟,孔子百觚。”不但孔圣人喜爱杯中之物,就连他崇拜的偶像周文王也是个标准的酒徒。当然,身为万世师表,就算撒酒疯,也是关起门来撒,否则,要是被弟子看见了,就只能指天发誓:“天厌之!天厌之!”孔融很好地继承了老祖宗爱酒的传统,他不但爱喝酒,还引出了很多故事。
当时政府禁酒,孔融就加以反对。这个禁酒令的始作俑者不是别人,正是以白面奸臣形象出现在中国传统娱乐圈内的曹操。孔融不但以实际行动加以反对,还写了一篇著名的《难曹公表制酒禁书》,文曰:“酒之为德久矣。古先哲王,类帝禋宗,和神定人,以济万国,非酒莫以也。故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人着旨酒之德。尧不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樊哙解厄鸿门,非豕肩钟酒,无以奋其怒。赵之厮养,东迎其王,非引卮酒,无以激其气。高祖非醉斩白蛇,无以畅其灵。景帝非醉幸唐姬,无以开中兴。袁盎非醇醪之力,无以脱其命。定国非酣饮一斛,无以决其法。故郦生以高阳酒徒,着功于汉;屈原不餔糟啜醨,取困于楚。由是观之,酒何负于政哉……”
这篇为酒写的辩护词,可谓在世界酒鬼史上罕见的千古奇文。文章的大意是说,酒是个好东西(为德久矣),不但能够沟通人和神的关系,还有助于外交(以济万国),天上有“酒旗星”,地上有“酒泉郡”……上古帝王饮数千钟酒,所以开太平盛世;孔丘先生饮上百杯酒,所以成一代宗圣……哈哈。孔融真是标准的酒徒,短短一篇辩护词,把酒的好处直接联系到天地人神古今。最令人叫绝的是文章中的反诘。曹操禁酒的理由是饮酒会亡国,孔融说施行仁义也会亡国,为什么不断绝仁义(徐偃王行仁义而亡,今令不绝仁义)?施行谦让也会亡国,为什么不禁绝谦让(燕哙以让失社稷,今令不禁谦退)?提倡儒学也会亡国,为什么不毁绝文学(鲁因儒而损,今令不弃文学)?迷恋女人也会亡国,为什么不禁女人(夏、商亦以妇人失天下,今令不断婚姻)?曹大丞相无言以对。孔融此言,真是令人大笑。看来,能把喝酒撰写成文的人毕竟是有几分可爱的。
当然,饮酒也为孔融带来了不少灾祸。一个男人在家里喝酒撒酒疯,最多被老婆拧耳朵,再严重一点儿就是跪搓板、指天发誓、写保证书什么的。可是在曹操这样强势的军阀面前撒酒疯是要付出代价的,罢官倒也罢了,严重到会掉脑袋的。《三国志·魏书·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附录中载,孔融被罢官后,“虽居家失势,而宾客日满其门,爱才乐酒,常叹曰,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真是脑袋可以掉,酒不能不喝呀。
一个男人如果超级喜欢喝酒,他可能只是个酒鬼。如果一个男人超级喜欢喝酒,而且还喜欢写诗和思考,那他就能成为诗人和思想家,不过这种思想通常是离经叛道的。孔融也不例外,他在《父母于子无恩论》中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天哪,这种话哪像是孔圣人二十世孙说出来的,简直就像是一个真正的酒疯子说的,这要是让孔爷爷听到了,还不气得从棺材里爬出来,指着鼻子大骂:“忤逆之徒,无君无亲,天地人神共诛之!”这种思想和言论就算是放在今天,也是最激进、最招人诋毁的。在中国的历史上,孔融只怕是最早对封建的亲亲伦理关系提出挑战的人吧!这都是酒的功劳。
孔融这个人放荡不羁,桀骜不驯,语出惊人,且透着幽默,这若是在今天最多算是有点儿另类,但在当时却埋下了祸根。特别是其用语戏谑,说话刻薄,更招曹操记恨。其说话刻薄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官渡之战后,曹操击败了袁绍,俘虏了袁绍的儿媳甄宓,并赏给自己的儿子曹丕。孔融却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不明白孔融说这话的用意,问他此话出自什么典故。孔融回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曹操回去一想,才明白是在嘲笑他们父子,虽然无比恼怒,但又无可奈何,只能记恨在心。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终于找了个理由将孔融杀害了。孔融在《临终诗》中说,“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控诉了廉洁之士遭到残害,正直知识分子难以保全的黑暗现实。曹操杀孔融是有多种原因的,最重要的是政见不合。孔融忠于汉室,曾针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行为,提出了“奉天子以从诸侯”的观点,实际上是要曹操还政于汉献帝,这就犯了曹操的忌讳。他对孔融容忍多年,只因他声望较高,所以一直无法下手,此时正好找到罗织罪名的机会。杀孔融的罪名是谋反、毁谤朝廷、不守礼法、和奸人攀附、不孝。除了不守礼法一条还有点理由,其他的都是莫须有的罪名。但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杀人,对曹操这种屠夫来说,并不需要什么真凭实据。
孔融是东汉最重要的一位大学者。他继承了蔡邕以来的文章传统,擅长诗歌。魏文帝曹丕曾将他列为“建安七子”之首。在《典论·论文》中,曹丕说“扬、班俦也”,把他和大文学家扬雄、史学家班固相提并论。由于他的文章大多散佚,曹丕曾经花重金在全国悬赏收集孔融的文章,后来收集逸文二十五篇。但就是存量如此少的文章,在后世也屡次失传,现在能读到的就更加少了。
曹丕评价孔融的文章说:“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应该说,曹丕的评价是比较中肯的。孔融文笔以犀利诙谐见长,例如《难曹公表制酒禁书》具有强烈的讽刺性,首先历数古代圣哲先王、文臣武将因酒建功立业的事,然后得出酒不害政的结论。他的文章很能反映其放纵、犀利的性格,真可谓文如其人。
座上客多风流士,樽中酒为琼浆液。笑从祢衡杨修去,空留北海名士节。那个喜欢酒,又说话刻薄的孔融离去了,让我们去《世说新语》中饱览他诙谐精彩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