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讲中国老话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学习之窍

为谁而读书——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我现在发现,几十年教育的演变,不但读的书没有用,还浪费了孩子们的脑筋,把孩子们的身体都搞坏了。因此,我也感觉到有个重点的问题,这样的教育下去,很多小孩子会变成精神病,我看这很严重。所以我常说,我在书上写的也有,几十年前就讲了,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初期威胁人类最大的是肺病,二十世纪威胁人类最大的是癌症,二十一世纪威胁人类最大的是精神病。现在是精神病开始的时代了,我发现很多年轻的孩子们精神都有问题了,归结起来是教育的问题,一个国家、社会的兴衰成败,重点在文化,在教育。

对目前的教育,我的感慨非常大。如果在座的有哪一位学者研究教育的,把推翻清朝以后的教科书找出来,对比研究,会发现这个时代的变化太大了。今天编的教科书,在我看来,讲句不好听的话,不屑一看。这个教育怎么办?尤其看到现在的小孩子们,书包背得很重,大家的目的,都是为了考试。

在中国文化里教育的目的,《论语》有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代读书人为自己读书,为什么为自己读书?为自己的兴趣。我当年读书,的确是为自己的兴趣读书。现在读书不同了,为别人读书,为家庭读书,为父母读书,为社会读书,为求职业而读书;这个差得很远了。

——《南怀瑾讲演录:2004—2006》

孔子有两句名言:“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荀子也引用过。我讲的这两句古文,是小时候背来的,不用本子的。古人读书是为自己读的,像我们小的时候读书,以我个人来代表,说明中国文化的这个作风。我从小什么都爱读,到现在我近九十岁,对自己的生活、求学努力的程度,同十二岁时没有两样。没有一天不求知,没有一天不读书的。为什么?古之学者为己,为自己兴趣,不是为别人,也不想拿学位。什么博士啊,硕士啊,我同汉高祖的毛病一样的,看不起什么什么学位,我一辈子也没有学位,我一辈子也没有一张好好的文凭,可是我一辈子什么书也读了。古之学者为己,为自己的兴趣。

今之学者为人,他说现在人求学问,吹牛大了,为什么读书啊?读书来求知识,为了将来替社会服务,替国家做一番事业。吹大牛!所以“今之学者为人”,自己吹牛,不为自己,为别人读。其实也对,现在有许多孩子,读书为父母读的。因为假使不考取高中,不考取大学,会给父母丢人嘛,今之学者为人,不是为自己的兴趣读,很可怜。

我昨天也想到,这两句话又要改了。孔子、荀子所讲的这两句,到底是两千多年前讲的。现在我改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钱”,同你们一样,读个书出来,赶快找个好的职业,怎么样赚大钱,最好学管理学,学金融,学电脑……学的是技术,不是为求学问。

——《南怀瑾讲演录:2004—2006》

依我的看法,不出三五十年,人类将要重新追求精神文明,追求文化,而鄙视物质文明造成的烦恼。所以我一再鼓励年轻人,要想为孔子孟子的文化而努力,现在就要坐冷板凳,吃冷便当;能认真好好努力几十年,孔孟学术就时髦了。

以我为例子,小的时候念书,研究禅、研究佛学,当时被老一辈的人看见,先蹙起眉头,然后斥责:怎么搞这个东西!但我还是不放弃。有的人还委婉地说:你父亲怎么不说你呢?怎么去学这些东西?这是十分客气的话了。我年轻时就是倔强,我说这是我的兴趣,这是学问,不懂就不要批评,如懂就辩论一番,我是为自己的兴趣而学。

正如古人荀子的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人求学,是为自己的学问而学问;现在的人求学问,是为别人,为家庭,为求职业。当年自己是这样为自己而求学,谁想到几十年后的今天,禅学、佛学,成为全世界风行的学问呢!

由这件事例就知道,应该如古之学者的“为己”,为学问而学问;不要学今之学者的“为人”,表演给别人看,或者为声望、名利而求学问。假如今日为中国文化,为人类文化而努力,在很快的未来,二十一世纪的开始,即会成为了不起的大师,只看今日的努力如何了。

——《孟子旁通(下)》(告子篇)

读书的目的,不在考试升学——读书志在圣贤

我们中国古代讲读书是什么呢?《朱子治家格言》两句话,我们都背的:“读书志在圣贤”,读书的目的是准备做尧舜,学大禹王一样,建设国家。所以“为官心存君国”,古代我们受的教育,做官是报效国家的。

三十年前,有一个学生,师范大学的博士,我也是他的指导老师,跟我很久了。有一天他跟我谈起来,说很多教育家坐在一起谈论,大家都说,这个教育怎么得了啊!我说不要讲了,我从小听到现在,就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我说没有问题啦,你们老的不要担心,我们死了以后太阳照样从东边出来,不会西边出来的啊。不过现在教育有问题,有个学生拿到博士学位,他说,老师啊,现在教育目标在考试。我说你讲得对,这句话好讽刺啊!

你看现在的教育,小学生背的书包那么重,我们小的时候读书,尽玩的。我现在能够向你们报告得出来的,都是十一岁、十二三岁的学问啊!那时读书都是背的,书背完了就玩,到处玩,哪里像现在这么辛苦。所以我现在八九十岁了,有时候晚上看报还不戴眼镜呢。你们现在那个灯光太亮,把小孩子弄得都架着眼镜。这个国家一旦有事,这些人怎么出来当兵打仗啊(众笑)?然后报告敌人慢点放炮啊,我眼镜还没有戴上(众笑),那行吗?所以都是问题!

现在你看为了考试,小学读的书到中学没有用了,拼命考,还补习;中学读的书,到高中没有用了;高中读的书,到大学没有用了;出去留学,就更没有用了。你看读书就是这个样子。我们当年的教育方法,十几岁读出来的书,一辈子有用,越老越好,越熟越好。现在读的书啊,幼稚园开始,“小白兔,两只耳朵跳三跳”(众笑),跳六跳也没有用啊(众笑)!这个背了干什么用啊?

家长们也不懂,拼命鼓励孩子考好的大学,大学考取了,留学回来,读博士。我说你们博士有什么用啊?你看今天社会,所有的博士都是给那个“不是”用的。那种人什么都不是,格老子我有钱就可以请你一百个博士(众笑)。对不对?所以是读书无用论吧?读书的目的不在学位啊!我们现在读书,教育没有宗旨。

——《南怀瑾讲演录:2004—2006》

不如先求自立——己立立人

你们想办好学校,我非常了解,我推动读诵经典十几年,结果到处都在讲教育。我有些学生在外面讲,要用爱心教孩子,我都反对。不能老是教人家用爱心,我严格教孩子就不是你那套爱心的教育啊!父母严厉教育孩子也是爱,怎么不是爱呢?爱一定要怎么样啊,根本都不懂什么是真爱。办教育不是那么简单,所以我看了你们的好心,在此答复你们,不如先求自立。中国儒家的道理有一句话,“己立立人”,自己先站起来,再帮忙别人站起来。你们都学佛嘛,学佛菩萨的精神“自利利他”,先求自利,再办社会的教育事业。先把人做好,人都没有做好,不要说来学佛。我也学了几十年,还没有成佛呢!等到我成佛,你也听不到我的话了,大家先好好做人吧!

——《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一个人,唯能够自正,才能够正众生。“幸能正生,以正众生”,就是说,一个人自己能够正,才能够正人;也就是儒家所讲的己立立人;佛家嘛,自度度他;所以儒释道三家,路线都是一样的。

那么,人如何能做一个正人君子呢?必须先要止,心境才能够定,见解也定;就是见地见解要正。用现在的话来讲,观念要确定,要不变,不受环境的影响,一个观念勇往直前。

——《庄子諵譁》

古人的可爱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两句话要注意,后来一直成了中国文化的中心思想之一。讲到这里,我的感慨特别多。过去我们中国文化,都是走这两句话的路线,我们翻开历史来看,觉得很可爱,过去的人所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旦成名天下知。”学问有成就,考取功名,做了官,扬名天下。可是做了官以后,始终不离开读书,还在求学,每个人都有个书房,公余之暇,独居书房不断进步,这是古人的可爱处,就是“仕而优则学”,尽管地位高了,还要不断求学。“学而优则仕”,学问高了,当然出来为天下人做事。然而到了现代几十年看来,只有“学而优则仕”,至于说“仕而优则学”就少有了,而是“仕而优则牌”,闲来无事大多数都在打牌,有的买了线装的二十五史等书,我担心放在那里将来会被书虫蛀了,因为他都在打牌,这正如《老残游记》所谓:“青琐瑯嬛饱蠹鱼。”所以我深深地感慨,一个时代的风气之可贵,我们要为后一代做好榜样,我们已经害了自己,害了社会,绝不要害后一代,对后一代培养好,使国家未来的前途,看到光明的远景,我们这一代再不能马虎了。历史上,如司马光做了这么大的官,《资治通鉴》是他著作的,退下来,公事之余,他就著作、读书,千古的名著,不是简单的。现在读书的风气没有了。刚才说笑话,“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牌”。现在这个风气又过去了,不是牌了,仕而优则舞,下班以后跳茶舞、喝咖啡,等等,花样多了。这就说到社会上读书的风气的确是很重要。其次我有另一个很大的感慨,过去办教育的只是牺牲者,一辈子从事教育,的确是牺牲。很多人教出来的学生地位很高了,回来看老师还磕头跪拜的,学生为什么如此?是老师对教育的负责,学生终生的感谢。现在不然了,学而优则商,读完了书去做生意,生意做垮了就“商而不优则仕”,搞一个公务员当当,公务员再搞不好,于是“仕而不优则学”,转过来教书去!这怎么得了?我这话是老实话。前几年确是如此,看到这种情形,身在教育界就感慨良多了。时代的趋势变成这样,我们对于子夏这两句话,应该要深切地反省深思,今天的社会,所谓中国文化、中国教育,到了这种情形,应该怎么办?

——《论语别裁》

道德真充沛的人,外表很平凡——学问深时意气平

我们知道孔子是圣人,非常伟大,但是一个真正的大圣人,绝不会自己当教主,绝不会把自己的言行、态度,做成教主一样,那就不足以成为一个圣人。不必说孔子,就像普通的人,所谓“学问深时意气平”,自己真到了那一步学问修养的时候,就觉得自己非常平淡,没有什么了不起。如果心中还有一个观念,认为自己很了不起,比别人都高明,那就完了。

——《论语别裁》

一个人内在道德的充沛,外形上看不出来,这个非常重要。有道德之士,如果外貌也摆出一个道德的形态,那就是有限的道德了。可以叫他有限公司。道德真充沛的人,外表很平凡,就像文学里讲的,“学问深时意气平”。一个人学问成就深沉了,他的意气也没有了。这句话看起来很平常,实际上很重要的。我们晓得古今中外的知识分子,他们的争论与心理上的战斗,比什么都厉害。普通人活着都在争,是贪心所起的争,是争利害。知识分子的争,比普通人所争更可怕,是所谓思想之争,更超过于利害之争。

所以真做到学问深时意气平,就是无诤,那就是圣人境界了,叫作得道的人。平常看这么一句话,“学问深时意气平”,好像很容易,做起来是非常困难,因为意气很难平和。知识分子能否够得上这个标准,全看他的意气能不能平。

——《庄子諵譁》

如何恢复“赤子之心”?——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方苏欺君不得

什么是道的境界?在这里暂以孟子的观念来解释,就是恢复到“赤子之心”的境界,也就是由后天修养回复到先天的境界。

要怎样才做得到呢?要他“自得”,也就是自悟。假使不是“自得”而是被教的,就不能活用。例如现在有许多人学修道,学打坐,一开口就说:老师教我这样打坐的,好像是为老师而修道、打坐的。老师教了重点,教了方法,自己就要能够活用;自己不去体会,不去活用,这就是不能够自得,而是拿到鸡毛当令箭了。

禅宗有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方苏欺君不得”,意思就是学问修养要自得,自己启发自己的灵智,就是道的境界;不是从老师那里填塞进来的,也不是接受的。否则就变成了宗教的教条式信仰,那并不是道。

只有自得的,则能“居之安”;而“居之安”并不是指房子住得好,是指平常都在自己所得的本位中。“居之安则资之深”,这个“资之深”,不是现代语老资格的意思,“资”是资用,也就是说,平常处世可以应用你的道。因此出世、入世都在道中行,则“取之左右逢其原”,出家也好,隐居也好,不出家也好,为官也好,都处在道中。所以学问之道要“自得”。

过去圣人的言教,都是要我们能够求其自得,这也是从“赤子之心”来的。学问的修养、道的修养,都是这个原则,要“自得”。而学问以外的培养,则要学识。严格说来,学问就是道,而其他各方面的知识、写文章等,那只是学识。

——《孟子旁通(下)》(离娄篇)

何必求“全”?——绝利一源,用师十倍

讲中国文化,其中太多内涵,在中国诸子百家中有一本书《太公阴符经》,一般人是不大读的。像我年轻时出来,学军事,同时又喜欢研究中国上古的兵书,读到《阴符经》里头这两句重要的话:“绝利一源,用师十倍。”我对失明的朋友再报告一下,“绝”是断绝的绝;“利”,利益的利;“一”,一二三四的一;“源”,三点水,流水的源头;“用”,作用的用;“师”,老师的师,这个师在古代就是带兵团的,是古代带万人以上的军队。

“绝利一源,用师十倍。”这一句话非常深刻。比如一个人做生意、做任何事业,都很贪的,样样利益都想贪图。其实人不要太贪。譬如我们坐在圆桌子上,前面摆的都是好吃的东西,你统统吃吗?会把你吃伤了、吃出病来,你只好放弃其他的,只吃需要的一样,这叫“绝利一源”。乃至连需要吃的也放弃了,你在别方面所得到的就更多。

用到生命科学、医学上讲,我们病了,为什么要开刀呢?譬如说癌症,开了刀拿掉,就是“绝利一源”;譬如手坏了,切掉一只手;腿坏了,切掉一条腿,能活得更长、更好。注意“绝利一源,用师十倍”这句话的意思。

我刚才不是随便讲的,我这两三年早就准备失明了,可是因为我这种心境,加上自己修行、打坐、修养,现在反倒渐渐好转了。前两天还有在我身边的同学说,老师啊,我有信心你的眼睛一定会好。我就笑,我说很有可能,我自己现在也觉得好一点了。

当然这个里头内容很多。所以说,我们眼目失明了,这有什么稀奇!记住,眼睛不好,失明了,耳朵更灵光,其他的感觉方面更加强,要发现自己生命的功能,有那么多用处。生命的功能,也是“绝利一源,用师十倍”。譬如今天我看到你们诸位失明的朋友,唱歌的歌声嘹亮,身体动作都很好,忘记了眼睛看不见。

——《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一门深入

我小时喜欢作诗,我父亲就给我一本书,要我背里面的诗。我一读很欢喜,父亲说,这是附近一间庙子的和尚作的。那位师父是打鱼出身,一个大字不识。他不知什么因缘忽然出家了,经也不会读,就整天拜佛。那庙子地面是石块铺的,他拜了九年,石块都拜出印坑来了。后来他又忽然不拜佛,去睡觉了,一睡睡了三年,中间有时连睡几个月动都不动的。他师弟在他屁股上放碗水,第二天再看都没翻掉,还以为他死了,好在他师父知道他是入定去了。三年以后,他作文章作诗都会。这是我亲身见到的,说明你拜佛或用什么法都好,只要诚恳,专心一致,系心一缘,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你搞净土,又参禅又学密,到处找能让自己快一点成就的法门,好像在买股票一样,是一无所成的。一门深入的话,诚恳拜佛也会悟道的。佛法其实很简单,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专一就成功了,不要念“多心经”啊!记得《金刚经》告诉过我们:“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以我所晓得的,几十年来看到修道学佛的人,或心脏病突发、高血压,严重一点脑神经分裂,都死在这几种病上。除非禅定工夫很高的,预先晓得自己何时会死,那是很少很少的。其实有些乡下人,一个大字不认识的愚夫愚妇,规规矩矩念佛的人,那些人倒是善男子善女人,有时候倒还能够做到预知时至。你们诸位真正想成佛当神仙的,只有一个法门,就是笨、老实、一门深入。

——《我说参同契》

“夫道不欲杂”,孔子这里说的道,不是修道的道,也可算是另一个原则的道;人生的大原则大道理,都是同样不能杂,要专一。这句话很重要,你们修道打坐,想证果位,要一门深入,方法不要学多了。方法多了,你没有智慧不能融会贯通,结果一样都无成。做人做事这个道,这个法则之道也是一样。“杂则多”,道杂了思想就多了;“多则扰”,思想多了就困扰自己;“扰则忧”,困扰自己就烦恼忧虑;“忧而不救”,人有烦恼忧虑在心中,救自己都救不了,还能救人家吗?还能够救天下国家吗?

——《庄子諵譁》

什么是学问的最高境界?——满罐子不响,半罐子响叮当

人们在求学的阶段,要有学问有知识;其实那是半吊子,真正有学问时,中国有句话“学问深时意气平”,学问真到了深的时候,意气就平了,也就是俗话说的“满罐子不响,半罐子响叮当”。从佛学来说,大阿罗汉或者菩萨没有成道以前,都是“有学位”。成了佛叫作“无学位”。这个“无学位”不是戴方帽子的学位,是已经达到不需要再学的位阶了,已经到顶,最高最高了。但是最高处也是最平凡处,最平凡处也是最高处。所以,真正的学问好像是“不学”——没有学问,大智若愚。“复众人之所过”,恢复到比一般人还平凡。平凡太过分了,笨得太过分了,就算聪明也聪明得太过分了,都不对。有些朋友相反,就是又不笨又不聪明得太过分。真正有道之士,便“复众人之所过”,不做得过分,也就是最平凡。真正的学问是了解了这个道理,修养修道是修到这个境界。

——《老子他说(初续合集)》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个友

你们要研究《资治通鉴》,经史合参的目的在哪里?就是司马迁的话,“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天,是宇宙物理世界;人,是人道。所以读历史不是只读故事,不是只知道兴衰成败,还要彻底懂得自然科学、哲学、宗教,通一切学问。“通古今之变”,你读了历史以后才知道过去、现在,知道未来的社会国家,知道自己的祖宗,知道自己的人生,知道以后你往哪个方向走。司马迁提出了孔子《春秋》的内涵,也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司马迁平生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精神,他写《史记》的时候,也考察了各个地区的有关史料。不过我在这里再加上一句话,一个人要想成就自己的学问,除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要交一万个朋友,当然最好是交好朋友,交到坏朋友就麻烦了。

——《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现代人为什么要读史?——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我们有五千年历史,譬如我们经常提到二十六史。全世界的民族,保存自己国家民族的历史最完整的只有中国人。譬如印度,历史都没有了,靠十七世纪以后的外国人帮他们整理。印度这样大的国家,这样大的民族,这样深厚的文化,就是没有历史。你们不能拿美国来讲,我在美国的时候给他们讲笑话——你们的历史两百多年,我们有五千年,我说你们要给我们做文化的学生,做徒孙我都不要。讲科技的话,我们叫你师父还可以。

我们小的时候是讲二十五史,加上清朝三百年的历史是二十六史,如果再加我们这一百年,就是二十七史。任何一个国民,如果自己不懂历史,就不要谈文化了,因为新旧的观点无法对照。所以我也常提这个话——“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我们要想了解现在,了解未来,必须读历史,回头去看过去的经验。没有古代哪有现代?没有父母哪有儿女呢?没有祖先哪有我们呢?可是,我们现在迷了路。

——《漫谈中国文化》

我还有个主张,希望大家为了自己国家民族的前途,研究这个经济政治问题,要多读历史才好。古人有两句话:“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这是我们小时候读书背的,要了解现在时代的趋势,必须要懂得自己古代的历史。我们的国家民族,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到现在的?要研究几千年的演变,不管它走得好坏。

——《南怀瑾讲演录:2004—2006》

读经还须结合历史,读史必须配合经书——刚日读经柔日读史

我素来主张“经史合参”,要诸位对经史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学以致用,否则光读经书,一天到晚抱着四书五经,人会变迂的,会变成呆头呆脑的。读经书,还必须配合历史,读历史同样必须配合经书。所以古人有所谓“刚日读经,柔日读史”的说法。年轻人一看这句话,头大了,什么“刚日”、“柔日”的。其实很简单,所谓“刚日”就是阳日,也就是单日;所谓“柔日”就是阴日,也就是双日。

但是在“刚日读经,柔日读史”这句话里,刚日、柔日的意思不是这么呆板的。所谓刚柔,代表抽象的观念,“刚日”就是指心气刚强的时候,这里看不惯、那里看不惯,满腹牢骚,情绪烦闷。这时候就要翻一下经书,看看陶冶性情的哲理,譬如孟子的养气啰,尽心啰。相反地,如果心绪低沉,打不起精神,万般无奈的时候,那就是柔日,就要翻阅历史,激发自己恢宏的志气。

——《孟子旁通(中)》(公孙丑篇)

文、史、哲、政不分家——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要讲中国哲学,没有一个单独成立的系统,所以大家学中国哲学史,是个很笑话的事;因为中国哲学和文学、历史、政治四样东西是连在一起的。第一是文哲不分,文学家都是哲学家,一个中国哲学家,要想懂哲学,先要懂《诗经》与《易经》。《诗经》里头都是哲学,文哲素来不分,他不像西方哲学家、科学家、诗人,都是独立的。其次是文史不分,文学家同历史家不分的;再其次是文政也不分,一个大文豪,往往又是大政治家,也是史学家。这个政治不是讲普通主观的政治,而是同人生实际做人做事分不开的。所以文哲、文政、文史,都分不开的,通通连着。

其实中国的哲学早就有了,譬如我们随便举一句文学上有名的,像隋唐之间的一首诗《春江花月夜》,这一篇长歌长诗,充满了哲学问题。最有名的两句:“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比你先有鸡呀先有蛋,好多了。管它鸡呀,蛋呀,我们中国人把鸡炖起来,加一点香菇很好吃,哪有时间问你先有鸡先有蛋!可是碰到这个文学境界,“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个味道,比先有鸡先有蛋有意思多了。乃至我们经常说的苏东坡,现在来讲他的笑话,苏东坡早就想当太空总署的署长,为什么这么说呢?那个时候,还在宋朝,看他作的词啊,“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他很想坐火箭上去看看。这些就是说明,中国的哲学思想,充满在文学的著作里。如果在中国人的文学著作,文章、诗词、歌赋、对子中,把哲学的东西找出来,那不得了,那多得很。

——《庄子諵譁》

让头脑更灵光的读书方法——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化中

我告诉你们读书的方法,这一篇读不懂,很烦,你就翻过去读下一篇;下一篇又不懂,再看下面;忽然后面懂了,再回来看前面,都懂了,我的读书方法就是这样。

还有我的读书方法,佛经跟那个黄的摆在一起,然后政治学跟武侠小说摆在一起,所以我看书是乱七八糟的。看对了连续不断地下去,久看又怕脑筋坏了,改看小说看电视。好的电影我现在不敢看,因为看起来就不睡觉,一路把它看完。看书也是这样,不喜欢中断,因此就要换脑筋回过来再看佛经,那个思想就进去了。这就叫“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化中”,这是宋儒的句子,赶快拿起小说来看,这个脑筋就换过来休息了。

你研究科学时,脑神经太深入了,就拿个轻松的东西看一看,哈哈一笑,脑筋休息了,换过来了,这是我读书的方法。都是密宗哦!我把秘诀传给你们了。我的意思是要你们研究学问不要怕困难,所以思想不要专门在一个地方,就照我的办法,桌子上摆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都看。

有一句话记住,宋太宗赵匡义这位皇帝,他的好坏我们不批评,历史上记载有一点我很佩服。他在军旅打仗二十年,后面二十匹马带着的都是书,一边骑马,一边手里没有离开过书本;所以历史上对文人最尊重的一代是宋朝。宋太宗兵间马上二十年,手不释卷,就是形容他的。所以他讲了一句名言四个字,“开卷有益”。任何一本书,不要说正式地读,翻一翻都有利益,叫开卷有益。人到卡拉OK,一定会扭一下,唱一下。打开书本就会看一下,冒充也在读书了,开卷有益,也有好处。

——《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真正的老师——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中国《礼记》上有两句话,“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老师有两种,一个是经师,一个是人师。古代所谓经师,是教各种各样知识学问的。下自现在的幼稚园、小学老师,上至大学里教硕士、博士的大教授,不过是传播知识的经师而已。我也做过大学教授多年,也带过硕士生、博士生,从我手里毕业的硕士、博士很多。我说小兄弟啊,告诉你吧,学位一定让你通过,恭喜你,不过你尽管拿到博士学位,这个学位是骗人的,拿这张文凭骗饭吃,学问还谈不上。学问连我都没有,活到老,学到老,学者效也,这个效果在哪里?很难了。

我常常说,现在的教育哪有老师啊?我在大学里上课,派头很大,大家都晓得南老师来上课,同学们喊立正啊,我说请坐,请坐。因为我真怕,为什么怕?我二十一岁起带兵,上场校阅,统统是这样,满校场几千人,喊立正,司令官万岁。那时自己留个胡子,冒充四五十岁,自己觉得好高好伟大啊!可是一年以后我就领悟到了,这是什么狗屁的事!这是唱戏嘛!万人敬仰,一呼百诺,这个威风大吧!只要出个声,大家都害怕了;眼睛看看茶杯,好几杯茶就来了,这个味道一般人觉得很好过啊!可是我已经领悟到了,这没有道理。

那个时候都是勤务兵为长官添饭,而我吃完了自己添,服侍我的勤务兵看到都傻了,他说大家都是这样,你怎么不让我添饭?你不要我了啊?我说没有啊!我是人,你也是人,我有两只手可以做;我现在做官,你给我添饭,我老了谁给我添饭?我不能浪费我的手不用啊!我需要的时候再叫你添。这同教育都有关系。所以我带兵的时候,兵跟我就是兄弟。对兵讲话,不像跟你们讲话,对兵讲话很简单,“他妈的”,你以为那是骂人吗?有时候那是奖励的话。这些兵多数是文盲,没读过书,要是像我们今天这样对他们讲话,那要他的命了,他才懒得听。你娘的,他妈的,他就懂了。这也是教育。

刚才讲“经师易得”,传播知识容易;“人师难求”,人师是用自己的行为、品性、言语影响学生,有道德、有品性,一辈子给孩子们效法,这叫人师。大家想想,我们在座的都受过教育,由幼稚园到初高中、大学,请问哪个老师给你印象最深刻?有几个是你最敬佩的?我想很少。

例如我学拳术武功,有八九十个老师,少林、武当,十八般兵器我都学过。我对于学武的老师都很恭敬,后来到台湾还碰到一两个,他看到我好高兴,我请他到家里吃饭。他爱喝酒,我请了一次就再也不敢请了。他一餐饭吃了六个钟头,慢慢喝酒,就谈那一些讲过的事,他希望我在台湾恢复武术的教育。这个老师专学武的,没有文化基础。

我学文的老师差不多也有一百多个,而且有前清的举人,有功名的。真正的老师,我只有一个袁老师,另外还有一两个学文的老师。我现在提一个问题,也给你们参考。我们大家反省,那么多的老师中,能影响自己一生,值得效法、敬佩、敬爱的,能够一想就想起,想起他就跟想到自己父母一样的,有哪些?我想大家跟我一样,从小受教育到现在,多少老师都忘掉了,为什么?“人师难求”。现在我们做人家的老师了,注意,要给受教育的孩子们留下你的影像。

——《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禅的教育观——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虽然跟着他的道路走,跟着他的精神那么做,但茫无头绪,不晓得怎么走,简直一点苗头都找不到。这是颜回口中所描写出来的孔子,就是这样一个人,讲他的做人,崇高、伟大、平实,而摸不透。第二点讲到孔子教育人家,是那么善于诱导,而且那么注重多方面的知识,知识渊博了以后,同时注意中心思想的建立。第三点说明自己努力的结果,不论怎么做,老是跟不上孔子。

讲到这里,我们联想到禅宗百丈大师的几句话:“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说够得上做一个禅宗大师的徒弟,要有一个条件——比老师还高明。他说如果学生的学问见解和老师一样,已经是矮了半截了。为什么?因为老师已经走了几十年了,这个学生还是在几十年以前的程度,在后面跟着老师走。教育的目的希望后一代比前一代好,要年轻一代的学问见解,超过了老师,才可以做徒弟。所以我经常有个感想,我们年纪大一点的朋友们,领导青年们,所期望于后一辈青年的,就要效法这几句话,希望后面的青年比我们行。

——《论语别裁》

书院同佛教禅宗教育一样,四句话,“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你的学问见解跟老师平等,“减师半德”,你只算一半。老师一百分,你只有五十分。为什么?老师起码比你大个一二十岁吧,大个十岁吧。等你再大十岁,老师的学问又增加了。“见过于师,方堪传授”,你的学问见解超过了老师了,好学生!他把所有学问经验都告诉你,否则你消化不了,没有用。所以我说人家问我:老师!你有什么学生吗?我说我现在半个也没有!要“见过于师,方堪传授”,才可以传经讲道,倾囊相授。

——《漫谈中国文化》

什么才是好的文章?——但得流传不在多

现在人很喜欢著书。但是我常常告诉年轻人,现在著书有什么用?没有什么书是值得流传、能够流传的。你看八十年以来,一本书在书架子上放了几十年,舍不得丢的很少。再看古书,你就舍不得丢了。它永远有它的价值。现在的报纸和有些书只有五分钟寿命,甚至连五分钟还不到,人家看了就丢了,看了也不会记得。而有些文章,尤其有些广告文章,一拿到手里连溜一眼也不溜就丢了,还没有三秒钟的寿命。所以“好”就是好,大家会告诉大家,这就是好的文章。真好的东西,要有几十年、几百年,乃至千秋万代,人家还舍不得丢,那才叫作事业。古人有一句话说“但在流传不在多”,能够真流传下来的,它的价值不在数量多。你看诸葛亮的一生,有万古功业之名,文章只有两篇前后《出师表》永远流传下来。诸葛亮的一生,有这两篇文章也就够了。可知但得流传不在多,真正有流传的价值,这也就是事业的定义。

——《易经系传别讲》

学《易经》的最佳打开方式——玩索而有得

你们已经来不及了,都二十几岁了,你们懂吧?像我下这个工夫,这些诗我能够懂,是什么年龄?十二岁。老实讲我还没有跟老师好好读过书哦!读书有一个经验,孔子讲研究《易经》“玩索而有得”,用玩的啊!现在的教育我完全不赞成,把你们的脑袋从小给读死了。你看我现在还懂得国学,我们小时候一天到晚在玩,什么时间读书啊?我是晚上读书。我的父亲晚上没有事了,一把摇椅坐在我后面,我只好读啊!像我读诗“尘世无繇识九还”,我下面抽屉里面看《红楼梦》。他在摇椅上摇,我晓得他一停了,肚子一靠,“……识九还啊!……”轻松读出来的,也是“玩索而有得”。像你们这样读死书怎么行,都读死了。

——《漫谈中国文化》

我们现在开始研究《易经》,有一个法则要把握住,这个法则就在手边这本书上,孔子研究了《易经》以后说出来的。他这句话很妙,他说:“玩索而有得。”学《易经》最好用打麻将的方式来学它,如果把八卦刻在麻将牌上,摸起来就趣味无穷了。孔子教我们念别的书,都是要持严肃的态度,唯有教我们学《易》,要“玩索而有得”,要天天玩它。我年轻时读《易经》,老师硬叫背,痛苦之至,问他这些话是什么道理,他也不讲,大概他也没弄清楚,只认识书上的文字。自己后来年纪大了,慢慢摸这个东西,就发现需要玩了,最初用象棋子,画上八卦排来排去,后来干脆改用麻将牌。现在一直想改用电脑,可惜没有时间去研究制作,最好能像科学馆的天文仪一样来玩,所以《易经》要“玩索而有得”。

——《易经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