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风险与收益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元 王实甫 《西厢记》
哥伦布的错
一个数学不好的人改变了世界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是13、14世纪的世界级“网红”。他的出名源于《马可·波罗游记》,书中记录了他在中国、印度所看到的一切,其中包含巨大的城市、华丽的宫殿,还有满地的黄金、白银和香料。但是,他的书稿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什么轰动,西方大多数人觉得他有精神病,这些经历属于他个人的臆想。后来很多历史学家研究证明,马可·波罗可能真的没到过中国,他是根据听闻的中国传说写成这本书的,虽然书中大部分描述显得有些夸张,但其中一些风土人情、商业贸易模式还是有参考价值的。
100多年后,香料时代到来,欧洲香料商人被阿拉伯商人连哄带骗搞得有点儿不知所措,正当他们快要放弃寻找香料产地的时候,有人发现《马可·波罗游记》中对香料贸易有不少描述。比如,《马可·波罗游记》对中国的泉州港描述道:“此地胡椒的出口量极大,但其中运往亚历山大港口供应西方各地所需的数量却微乎其微,恐怕不到百分之一。刺桐(今泉州)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
欧洲吃货对香料需求如此强烈,以至于大街小巷都在谈论香料的神奇之处,而阿拉伯商人又如此奸诈,他们垄断香料,独享暴利。经济学强调价格可以改变人类的行为,中国也有一句老话:“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既然能赚钱,大家就拼命干一场吧。
绝处逢生的欧洲香料商人纷纷从箱底找出这本书,似乎在黑暗中看到了财富的曙光,他们明知危险,也愿意铤而走险。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谁找到香料,谁就能一夜暴富。
人们愿意相信《马可·波罗游记》中描写的那个满地香料的东方世界确实存在,冒险家们蠢蠢欲动,一批又一批亡命徒开启了寻找香料的东方冒险之旅。现实却让人非常沮丧,当时欧洲前往东方的通道只有三条,都充满了困难和阻碍。
第一条是陆路,也就是现在的“丝绸之路”,从君士坦丁堡登陆,然后经小亚细亚、黑海、里海到中亚地区,再翻越帕米尔高原到达中国。
第二条是海路,从地中海东岸出发,经两河流域到波斯湾登陆,再到印度和中国。
第三条也是海路,从埃及出发,到红海,再到亚丁湾,然后到印度和中国。
非常巧合,这三条通道都要途经奥斯曼帝国。此刻的奥斯曼帝国如日中天,这个土耳其人建立的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地处东西文明交会处,扼守着东西方文明通路达600多年。阿拉伯人肯定是不会让欧洲人去东方的,他们不允许任何人与他们瓜分香料市场,欧洲人则迫切希望另辟一条新航路,能够绕过奥斯曼帝国的势力范围。
于是,在当时航海技术有限的情况下,无数抱着美好希望的欧洲冒险家从海上出发寻找新航线,但大部分都消失在了惊涛骇浪中,没有带回任何好消息。
这时候,一个愣头青登场了!
他就是哥伦布,一个在我们小学历史课本中占据重要位置的人物。
哥伦布约1451年出生于意大利热那亚,是信奉基督教的犹太人后裔,自幼热爱航海,他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伟大的航海家。当时,已经有很多人认为地球是一个球体,哥伦布也是其中之一。既然地球是圆球,那意味着即使朝西方出发,理论上最后也能到达东方。所以,哥伦布坚信即使从大西洋出发,也可以找到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路线。但如果朝着西方出发,最后到达东方的距离具体应该是多远呢?需要有大致的计算结果才能准备足够的航海物资,毕竟一旦出发,下一个补给点完全是未知的。
哥伦布决定先算算去印度和中国到底有多远。虽然计算这个数据不太容易,但还好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多次往返于东大西洋、非洲和冰岛之间,经过测量,他发现船只每跨越1经度(地球仪上的竖线),对应的实际距离约为56英里(约90公里),哥伦布将这个数值乘以360,就计算出地球周长是20160英里。然后,哥伦布借鉴前人的测试数据,很快就得出了答案:横渡大西洋只需航行约3000公里,到达中国和印度需要航行5000公里。
新航线只有5000公里,哥伦布暗暗赞了一声自己真是个天才!
这结果有点出乎哥伦布的预料,因为这实在是太近了,而且还能绕开奥斯曼帝国的控制。这意味着赚钱的机会就在眼前,他似乎已经看到了满地的香料,听到了黄金装袋的声音。
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如果从欧洲朝西航线出发,需要穿越大西洋、美洲大陆、太平洋到达日本,最后才能到达印度和中国。根据现代技术对这条线路的精确测量,欧洲到中国的距离超过15000公里。
哥伦布在测量地球周长的时候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测错了位置。他不应该在靠近北极圈的区域测试,而应该在赤道附近测试。因为在一个球体的顶部航行1经度与在球体的中部位置航行1经度,距离相差很大。
为了帮助理解,你可以把地球比作西瓜,现在把整个西瓜切成36块,每块西瓜代表10经度,继续观察你会发现,每块西瓜两端都比较窄,中间比较宽。也就是说,一块西瓜代表10经度,哥伦布测试的是西瓜两端比较窄的部分,事实上,整个西瓜的真正周长,应该由中间最宽的部分决定。而且,他又使用的是之前阿拉伯前辈航海家的计算数据,由于计量单位不同,他在从阿拉伯单位换算成欧洲单位的时候,再次出现错误。
总之,多个错误叠加之后,最终的计算结果错得非常离谱,把15000公里的距离算成了仅有5000公里。
航海不仅需要梦想和勇气,还需要船只、海员、物资和淡水,这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才能完成,而穷困潦倒的哥伦布有心无力,他必须找到大金主来资助自己。
哥伦布到处游说,希望得到欧洲国王和贵族的支持,但他花了十几年时间,拜访和游说了无数贵族、国王、皇帝,都无功而返。
哥伦布:你愿意资助我航海去东方吗?
英国国王:钱不是问题,重点是你去干吗?
哥伦布:找印度,找中国,找香料,找瓷器,难道不好吗?
英国国王:那么远,难度太大了。
哥伦布:真不远,向西出发,穿越大西洋,只有5000公里。
英国国王:什么?你这是糊涂了吧,数学及格了吗?
哥伦布:不信我现场给你算一下,真的很近。
英国国王:滚!
当时人们虽然对世界全貌比较迷糊,但英国人非常清楚距离不可能如此之近,所以直接把哥伦布扫地出门了。
哥伦布又先后找到了法国、意大利、葡萄牙等国政府,结果都一样,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出钱资助他的远航。唯一有意向的是法国国王,又因为哥伦布提出的条件太过分,最后也不了了之。
哥伦布:国王,我要去航海找香料。
法国国王正吃着鹅肝:说要求!
哥伦布:给钱,给人,给船!
法国国王:我能得到啥?
哥伦布:香料、瓷器、殖民地!
法国国王:不错呀,就这么定了。
哥伦布:我还有个小要求,陛下能否给我一个航海司令称号?如果我成功了,还要给我10%的战利品回报。您还要答应把我发现的每个殖民地总督权授给我,而且,我还要把总督过继给后代。
法国国王:虽然你长得丑,但想得还挺美。就你还想世世代代当总督?给我拖出去!
哥伦布:……
满怀航海梦想的哥伦布,几乎遭到了英国、法国、意大利、葡萄牙等所有欧洲国家的拒绝。正在沮丧之际,哥伦布听说西班牙新女王登基,这位女王不仅颜值爆表,而且做事大胆,有格局,他决定最后去碰碰运气,说不定可以赢得女王的支持。
哥伦布的挫折在于他伟大的梦想,也在于超越皇室预期的名利占有欲。在皇室的眼里,一切都应该归于权力,任何个人要求权力都是过分的。但吃货的需求在大量增长,经济学告诉我们:在高风险面前,只有高收益的诱惑才能驱动人们去冒险。
女王的棋局
“欧洲武则天”的剽悍选择
1486年,西班牙正处在“双王时代”,即两个国王同时执政,这两个人还是夫妻。女王叫伊莎贝拉,男王叫费尔南多,两人共同执政管理西班牙。
伊莎贝拉3岁时父王去世,在宫斗大战中,被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恩里克贬为庶民,然后和母亲一起被赶出皇宫,流落街头,最后不得不躲到乡村生活。
后来,伊莎贝拉在一些贵族的帮助下历经曲折,赢回王储地位,哥哥恩里克依然不死心,继续图谋削弱她未来对王位的威胁,强迫她嫁给葡萄牙国王,并恐吓她如果不遵从,就会取消她的王储资格。伊莎贝拉此刻已经不是一个任人欺凌的弱女子,她有自己的心上人——邻国阿拉贡王国的王储费尔南多,他们早已私订终身。不久后,伊莎贝拉公开违反婚约,与阿拉贡王储费尔南多举行了婚礼。
这个无法掌控的妹妹让恩里克火冒三丈,正当他准备再想办法惩罚伊莎贝拉时,他却因身体虚弱,气血攻心,“光荣”地离世了。随后,王位被伊莎贝拉夺得。反对派当然不会轻易认可她登基称王,但伊莎贝拉的丈夫是阿拉贡王国的王储,拥有军事武装,他看到有人反对自己的妻子,立刻调集了一支强悍部队前来助阵,这才帮助伊莎贝拉稳住了政权。
随后,伊莎贝拉宣布自己为卡斯蒂利亚王国伊莎贝拉一世,她的丈夫费尔南多为“共治国王”。卡斯蒂利亚王国就是西班牙王国的前身,后来逐渐统一融合了周边小国,形成了西班牙王国。从此,西班牙开启了双王时代。
不久,阿拉贡国王去世,伊莎贝拉的丈夫费尔南多带着大军回国平乱,最终继承王位,他也如法炮制,宣布和夫人伊莎贝拉共同治理阿拉贡王国。
夫妻俩接管了两个国家,而且互为共治国王,就像两个公司互相交叉持股。此后,西班牙王国和阿拉贡王国一直处于联合状态,两国虽然有各自的议会、政府、法律、军队、税制和货币,但实际上更像是一个国家,因为两国所有决策都由伊莎贝拉和费尔南多共同制定。
1486年,在伊莎贝拉掌管西班牙王国12年后,在辉煌宏伟的王宫里接待了已经30多岁的哥伦布。
一路受挫的哥伦布像是一个上有老人要养、中间有房贷要还、下有孩子上补习班、待业多年、面试无回应的中年男人,他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拜见了传说中的女王。
哥伦布:女王,我计划去东方寻找香料,希望得到您的支持。
女王:说说你的计划和要求。
哥伦布:我需要钱、海员、航船,还希望得到航海司令称号。另外,我还要10%的战利品回报,要授予我发现的每个殖民地的总督权,且能把总督权给我的后代继承。
女王:容我三思。
哥伦布:陛下,您就甘心香料永远被阿拉伯人垄断吗?
女王愣了一下,似乎被戳到了痛点,她又坐了下来,顿了顿说道:我会让皇家委员会考虑你的计划,你先回家等通知吧。
哥伦布满怀希望地回家等消息,没想到这一等就是6年,这应该是史上面试反馈时间最长的一次。一般人应该早就放弃了,哥伦布却真的等了6年,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伊莎贝拉女王需要这么长时间考虑,但都很清楚哥伦布为何能等这么久,因为他已经没有其他出路了。
1492年,伊莎贝拉再次接见了哥伦布。
6年穷困潦倒地等待,已经40岁的哥伦布终于等来面试反馈。看到当年玉树临风的小哥变成了落魄的大叔,伊莎贝拉顿时感到心头一酸。
伊莎贝拉详细听取了哥伦布的计划,对许多细节进行了一一确定,其中包括花多少钱、投入多少人、未来的殖民地如何处理等。
1492年4月17日,伊莎贝拉不顾丈夫费尔南多和贵族的反对,同哥伦布签订了有名的《圣塔菲条约》,正式宣布任用哥伦布,启动航海冒险。这次女王的表现丝毫不含糊。
这份条约共包含7份主要文件,其中有协议要项、委任授衔状、致外国君主的国书、护照等4份文件,剩余3份是船队路途中才能看的命令,有点像诸葛亮给的3个锦囊妙计,在船队出现问题时再拿出来用。
在未来利益与眼前得失中选择,在固守和开放中选择。选择是如此困难,但也能显示出决策者的智慧和非凡勇气。一个睿智和大胆的决策,小则改变个人的一生,大则改变国家的国运。显然,伊莎贝拉作出了最明智的选择。在风云变化的时代,伊莎贝拉从容不迫,力排众议,以更高格局洞悉了未来,在世界大棋局中作出了大胆的决策,举重若轻落下一子,奠定了未来西班牙称霸300年的基础。
西班牙突围
挑战成就第一个日不落帝国
苦尽甘来的哥伦布发现,有钱的感觉真好。
探险队首次远航共投资约200万马拉维迪[1],共有3条船、90多名成员,旗舰船为载重超过100吨的“圣玛丽亚”号,另两艘名字分别为“平塔”号和“尼尼雅”号,载重均约60吨。哥伦布如愿以偿成为舰队司令、总指挥,坐镇“圣玛丽亚”号。
这些船上都配备有各种火炮长枪、弹药箭矢,食物、淡水、燃料、药品等必需品一应俱全,考虑到海员长途航海无聊,有艘船的底部甚至存储了一整仓威士忌。
探险队里还配有翻译、医生、地图绘制师等专业技术人员。据说,还有3个专门从监狱里提出来的死刑犯,他们在必要时去执行最危险的任务,如果活着回来,就可以永远获得自由。
当然,他们还带着与印度和中国交易的小商品,都是欧洲生产的小玩意儿,比如小镜子、小刀子、针线包、小铃铛、眼镜、毛皮、小钳子等百货,他们希望换回欧洲人需要的香料和黄金。
人类最伟大的大航海时代冒险旅程开始,虽然他们此刻还并不知道自己将来会有多么伟大。
那么,其他国家都拒绝了数学不太好的哥伦布,为何西班牙女王偏偏答应了呢?
这还得从西班牙当时复杂的国情说起,归纳起来,西班牙当时航海有三大驱动力。
第一,联合蒙古。
公元711年,从北非围过来的阿拉伯人只用了4年时间,便征服了葡萄牙和西班牙所在的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人被逼退守到伊比利亚半岛的一个小角落,哆嗦着苟且偷生。
被欺负成这样了,怎么都得反抗一下,再说,有斗牛士精神的西班牙怎么会轻易屈服。从此,西班牙人开始了持续700多年的光复运动,表面看是关于领土的争端,事实上,更像是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正面对决。
西班牙是一个基督教国家,伊莎贝拉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她有着强烈的重振基督教势力的信念,发誓要把阿拉伯人赶回老家,让他们怎么从北非来就怎么回北非去。
伊莎贝拉上台后,立刻规划对阿拉伯人发起军事攻击,这场反伊斯兰的战争前后持续了近20年,伊莎贝拉带领西班牙最后取得了光复运动的胜利。
1492年,阿拉伯势力被彻底赶出伊比利亚半岛,伊莎贝拉在这里建立了欧洲最早的统一中央集权国家——西班牙王国。统一西班牙领土之后,基督教的虔诚信徒伊莎贝拉女王便将西班牙宗教统一提上日程,她要求西班牙全国人民都必须信奉基督教。她颁布命令,要求在西班牙的所有犹太人、穆斯林等群体接受基督教的洗礼,成为基督教徒,否则就必须离开西班牙。也就是说,穆斯林要么改信基督教,要么离开西班牙。
伊莎贝拉不但对居住在西班牙的穆斯林进行驱逐,还想消灭周边的阿拉伯国家。虽然阿拉伯人退出了伊比利亚半岛,但力量依然强大,威胁依然存在,她打算联合东方的蒙古大汗,从侧面攻击阿拉伯国家,彻底击溃阿拉伯国家。
于是,女王这才同意再次召哥伦布进宫,并力排众议任用哥伦布航海冒险。因此,哥伦布在出发时,身上秘密携带了伊莎贝拉给蒙古大汗的国书,要求两国联合,消灭阿拉伯国家。
看来,哥伦布的这次冒险,除了寻找吃货们需要的香料,还藏着一项秘密的外交使命。
第二,扩张殖民地。
西班牙还有个心结,就是老觉得自己的领土太小,其对于领土的渴求根植于内心。
西班牙曾经跟葡萄牙争夺非洲殖民地。非洲土地肥沃、矿产丰富,谁不想多占一点殖民地呢。西班牙与葡萄牙在非洲龙争虎斗,这两颗“牙”谁也不让谁,死死地咬在一起。他们争夺的核心是非洲富饶的四大群岛:马德拉群岛、加那利群岛、佛得角群岛、亚速尔群岛。西班牙在与葡萄牙的争夺中长期处于下风,最后只取得加那利群岛,其余三岛皆被葡萄牙占领。
伊莎贝拉上台后,发现西班牙的家底捉襟见肘,既没有多少殖民地,还四面临敌,陆路、水路都被奥斯曼帝国封死,葡萄牙也虎视眈眈,强大的敌人逐渐形成对西班牙的合围之势。
女王剽悍的个性让她无法忍受受制于人的局面,她迫切期望去东方开拓更多的殖民地,但要去东方,就要绕开阿拉伯国家,必须重新开拓一条海上航线,才能摆脱奥斯曼帝国、葡萄牙的C形包围圈。
第三,寻找香料。
西班牙对阿拉伯国家的长期征战,已让国家的经济显得疲惫不堪。光复运动胜利之后,统一的西班牙王国需要强大的贸易支撑国家的发展,因此,赚钱是当务之急。
所以,充满暴利的香料对女王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诱惑,完全有理由让女王派人孤注一掷、冒险出海掌握香料贸易的主动权。女王决心开辟一条既避开奥斯曼帝国,又绕过葡萄牙势力的东方新航路,直接获得东方的香料、珍宝、黄金,以此重振西班牙王国的财政实力。
这三大因素是哥伦布能够获得支持、动身出海的原因,而统一的西班牙此刻是君主专制集权制度,伊莎贝拉集大权于一身,她可以自己决定所有事情。一个是野心勃勃的女王,一个是心向远方的落魄船长,这两人终于在1492年成功联手,开启了改变人类的冒险之旅。
这注定是一段充满艰难的航行,虽然船员都是老手,但他们以前也仅限于在较小的内海航行,对于这种大风大浪跨越大洋的远航,大部分船员都是第一次。
哥伦布的船队排水量其实并不大,哥伦布坐镇的主舰船排水量只有120吨,另外两艘小船排水量仅有90吨和60吨。排水量决定着船的稳定性,大排水量的船更稳更舒适,小排水量的船晃动比较明显。中国“辽宁舰”满载时排水量为6万吨左右,美国福特号航母满载时排水量11.2万吨,旅游使用的邮轮排水量在20万吨以上才能保证舒适性,比如美国皇家加勒比邮轮公司旗下的“创世纪”号邮轮,排水量达到了22万吨。小排水量的哥伦布船队的舒适度极差,上百人在这种狭窄的小船上拥挤着一起摇摇晃晃,再加上很多人上吐下泻,想想这种体验感就不太好。
大海航行是枯燥无味的。虽然开始总是分分钟都妙不可言,谁都以为热情它永不会减,可谁知道很快激情退去后就开始疲倦。
历经两个月航行后,船队不但没有找到目的地印度,就连陆地的影子都没看见。由于当初出发计算失误,船上的补给也严重不足,淡水开始告急。茫茫大海中,死亡威胁如影随形,船员狂躁不安,纷纷要求立刻返航。
3位船长同样失去了信心,立刻找到哥伦布,要求哥伦布放弃本次航行,立刻返航。
船长甲:老大,已经两个月了,别说印度,连陆地都没看到,船员都在说这是一趟“死亡航行”。
船长乙:风一直往西面吹,我们离西班牙本土越来越远,物资不够,我们可能都回不去了。
船长丙:船员都快造反了,还没到新大陆,我们就要死了吧?
哥伦布:淡定淡定,我心里有数,昨天在海上发现了海燕群,既然有海鸟出没,说明陆地就在附近。
船长甲:我们没有时间了,船员开始躁动了。
哥伦布:你通知他们,造反没有意义,即使将我哥伦布杀死,他们又能得到什么呢?这样吧,再给我3天时间,如果还无法到达陆地,我就立即返航。
船员们经过激烈讨论,觉得哥伦布说得有道理,决定继续回到工作岗位,等待3天后再作决定,就这样,一场即将发生的暴乱被哥伦布暂时平息下去。
历史很多时候是赌性极强的人创造的。
1492年10月11日,在哥伦布承诺的第三天,其中一艘探险船“尼尼亚”号在海里发现了一根树枝。水手们将树枝捞上来,惊讶地发现树枝还很新鲜,上面还有一朵小花,树枝、花朵是陆地才有的东西,大家都很清楚,发现它们意味着陆地就在附近。
当天下午,他们陆续从海面捞起更多陆地才有的东西——藤蔓、树枝、苔藓,还捞到带有明显加工痕迹的木板,再次印证即将到达陆地。
这些发现让所有人极度亢奋,大家都争当瞭望员。这份以前没人愿意干的苦活儿、脏活儿、危险活儿,瞬间变得很吃香。
原来,西班牙女王承诺了一个非常诱人的条件:谁第一个发现陆地,谁就会得到重赏,还有一份年薪1万马拉维迪的工作。
这工资算是特别高了。哥伦布这次探险总耗资才200万马拉维迪,一个工人年薪只有3000马拉维迪,这个巨额奖励无疑是非常有诱惑力的。
1492年10月11日晚,船队发现陆地,这里属于中美洲加勒比地区的巴哈马群岛,这块陆地注定会被载入史册。这个夜晚被西方史学家称为“有关人类命运的最重要一晚”。
哥伦布将这个群岛命名为“圣萨尔瓦多”,意为“救世主”,这个岛屿不但救了哥伦布,也拯救了刚刚统一的西班牙,但也正是他们的到来,给这里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哥伦布以为自己到达了印度,其实这里是美洲,他无意中发现了一块前所未见的新大陆,后人将此事件定位为“世界的开端”“全球化进程的开始”。
欧洲吃货对香料的极大需求,驱动着哥伦布去探索世界,他并没有找到香料产地,却找到了新大陆。随后,在“哥伦布热”的催化下,葡萄牙、荷兰、英国的探险家纷纷扬帆远航。
人类吃货又一次迎来高光时刻,他们舌尖上的欲望,成了开启全球化的原动力,成为改变世界、重塑世界的开始。
吃货们的驱使和哥伦布的错误,成就了人类新时代的开端。哥伦布误打误撞发现了新大陆,开启了迄今为止最大的物种交换,世界从此开始融为一体,社会和经济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瓜分地球
两个小国家殖民了全球
就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不久后,西班牙的国旗就插遍了美洲,哥伦布马不停蹄,一口气占领了无数殖民地。海上力量同样强大的葡萄牙不甘示弱,随后也抵达美洲,两颗“牙”再次狭路相逢,见面就开撕,继续上演当年在非洲争夺殖民地的戏码。
两个军事实力强大的超级大国为争夺殖民土地、市场、财富打得头破血流,旁人只能远远观看,连拉架的胆儿都没有。为缓和两国日益尖锐的矛盾,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不得不出面调解。双方在1493年5月4日达成了调停协议,方案规定:由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作保,在大西洋中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2](约西经46度)划一条分界线,分界线以西属于西班牙殖民地,分界线以东属于葡萄牙殖民地,这就是有名的“教皇子午线”。
以现在的世界地图来看,就是如今美洲、太平洋周围归属西班牙,而亚洲、非洲两块大陆归属葡萄牙。没想到,道貌岸然的教皇给出的调解方案居然是让这两个国家瓜分美洲!
确定了分界线,剩下的事情就是去找殖民地了。葡萄牙国王大意错过了哥伦布,如今非常后悔,现在他也想找一个像哥伦布一样的探险者,去亚洲、非洲等属于自己的地盘上探寻新大陆。
真是想睡觉,就有人递枕头。
一个名叫达·伽马的航海家进入葡萄牙国王的视线。这个小伙子是名望显赫的骑士世家之后,含着金汤匙出生,成年后参加了“圣地亚哥骑士团”。跟哥伦布一样,达·伽马的梦想也是星辰大海,葡萄牙国王被他的雄心壮志打动,决心派遣他出海进行殖民地扩张,同时他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寻找香料产地。
你有哥伦布,我有达·伽马。
1497年7月8日,28岁的达·伽马率领4艘小型船共计170多名水手,踏上了探索之路。
航行近4个月后,达·伽马在好望角遇到强风暴,水手们纷纷要求返回。固执的达·伽马宣称自己不找到印度决不返回,强行命令船队照常向前航行,最后终于闯出惊涛骇浪。
1498年5月20日,经过300多天的海上漂泊,达·伽马的3艘小船达到古里国。
古里,是中国明朝人对这个古国的称呼,西方人称其为“卡利卡特”。古里国在今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科泽科德一带,它非常神奇,明朝的郑和、葡萄牙的达·伽马共同登陆过这里,郑和与达·伽马又先后在这里去世。
初到古里的达·伽马受到了当地人的热烈欢迎,当地土著居民和国王都是印度教徒,他们给达·伽马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而且按照东方的习俗,为达·伽马准备了一顶六人大轿接送。
达·伽马开始有点膨胀了。
他去拜见扎莫林王室,但似乎过于自大,有点得意忘形,准备的礼物非常简陋,甚至只送了一点自己使用过的二手货。
这让扎莫林国王非常不悦。国王早已知道葡萄牙人船上有纯金的圣母玛利亚雕像,但其见面礼却如此寒酸,他对小气的葡萄牙人态度急转,甚至午饭都没有请达·伽马吃。
虽然外交并不顺利,但达·伽马没有放过任何一个收集香料情报的机会,他让船上的人在外出期间,轮番进入古里城中贸易区,收集与香料贸易相关的信息。他们了解到大量来自锡兰、马六甲等地的物产信息,这为后来葡萄牙进行海外贸易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线索。
非常关键的是,葡萄牙人在当地打听到了阿拉伯人一直隐瞒的香料产地以及香料运输路线,这成为葡萄牙人日后在香料贸易中竞争的主要依据。达·伽马的部下还趁机采集了肉桂、胡椒、丁香和宝石样本,作为证明自己实力、未来商业拓展的信息证明。他们还第一次听说了中国的确切消息——原来,几十年前就有海外船队来过这里,根据描述,那些船队的人蓄有长发,登陆时穿着胸甲,戴着头盔,携带一种长矛武器。
没错,当地人描述的就是当年明朝的宝船队,也就是郑和下西洋率领的船队,郑和比西方人早几十年到过这里。
不久后,达·伽马留下几个亲信水手,便率其余的人起航返回葡萄牙汇报工作。
1499年9月9日,30岁的达·伽马回到葡萄牙里斯本,虽然只剩下两条船和55名水手,但由于达·伽马开拓出一条到印度的新航线,他受到了葡萄牙国王的赏赐,并赐尊称为“印度洋上的海军上将”。
3年后,达·伽马再次率领23艘军舰抵达古里时,发现由于王室对葡萄牙当初见面礼的成见,当年留下的亲信水手早已被杀害。达·伽马大怒,下令舰队炮轰古里,最终迫使王室屈服投降。
战争赢了,接下来是一顿烧杀抢掠。然后,达·伽马满载着从古里掠夺来的大量价值昂贵的香料,乘着印度洋的东北季风,率领船队返回了葡萄牙,顺利完成了第二次远航使命,他再次得到葡萄牙国王的大量赏赐,并受封为伯爵。
1524年,达·伽马以葡属印度总督的身份第三次前往印度,不久后便在印度果阿感染了疟疾,在古里去世,时年55岁。
达·伽马开辟出一条从西欧到达印度的新航线,还从印度带回了大量的香料和珠宝,此后,他所开辟的新航线给葡萄牙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新航线的发现,让葡萄牙开始参与到全球香料贸易中。葡萄牙原本只是一个有150万人口的小国,凭借着全球的贸易港口和殖民掠夺,其迅速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地位的超级大国。
金融的力量
经济学第一次展示出惊人的力量
航海,注定是勇敢者的游戏,大海风高浪急,稍不留意便会全军覆没,葬身大海。
16世纪之前,航海成员都是临时拼凑的,属于合伙制,船员们共担风险、共负盈亏,贸易结束之后就散伙。如果出现风暴、海盗等突发情况,所有船员要一起对损失承担100%的责任,这可能导致这些人一夜回到解放前。
如此大的风险,让一般人都没有勇气加入航海队伍。如何才能抵御来自大海的不确定性风险、让航海可持续发展下去呢?擅长金融的英国人首先想到了办法。
1600年12月31日,伊丽莎白女王颁发了一份皇家许可状,允许伦敦商人在东印度贸易的公司成立,这个当时只有218人的小公司,就是臭名昭著的英国东印度公司。
这份皇家许可之所以是前所未有的,包含两个重要原则:独家垄断、有限责任。
“独家垄断”是指只有这家公司才有权利代表英国在印度进行贸易。而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是“有限责任”,正是这一条原则,将人类贸易推向了新时代。所谓“有限责任”,就是如果英国东印度公司不幸破产,无论公司赔了多少钱,股东的损失仅限于他们已经付出的投资,即使公司还有其他债务,也不再追责。这个石破天惊的脑洞,扫清了航海的最后风险障碍,彻底迎来了人类的海上争霸时代。
为了掠夺和殖民,欧洲各国纷纷建立了各自的东印度公司,授权贸易垄断,瓜分欧洲以外的地区。历史上,一共有7个国家成立了东印度公司。
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
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
丹麦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16年;
葡萄牙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28年;
法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64年;
瑞典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731年;
奥地利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775年。
以前海员出海采用合伙制,每次远航贸易后都要清算一次,下次出海再找新合伙人,缺乏稳定性。东印度公司是一种稳定的团体,定期分红即可,不会解散。
有限责任公司的出现让英国的航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度,风险可以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后,大英帝国的殖民地便如雨后春笋般越来越多。
正当英国沉迷于在全球抢占殖民地之时,忽然出现了一个新的竞争者——荷兰。
荷兰位于欧洲西北部。东邻德国,南接比利时,西、北濒临大海。荷兰人是日耳曼人的后裔,隶属于西班牙,最终经过80多年的斗争,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独立。对于海洋贸易,荷兰人早就看在眼里,巨大的利益让其跃跃欲试,但大海的风险荷兰人也领教过。1594年,荷兰人组织了第一次航海,共289人、4艘船去东印度群岛买香料,损失惨重,只回来了89人、3艘船。但令他们欣慰的是,采购回来的香料卖出了高价格,回来的船员都获得了超高利润。
尝到了甜头后,更多荷兰人加入香料贸易,涌现出很多航海小公司。但小公司缺乏规模优势、风险承受力差,于是,1602年,荷兰的14家小公司干脆联合起来,组成了荷兰东印度公司。
英国人的股份制公司虽然用“有限责任”将风险控制在了一定范围内,但一旦某个股东退出公司,就需要进行清算,还是比较麻烦。荷兰东印度公司继续开脑洞,又发明了一种新办法:允许股票自由买卖。也就是说,某个股东退出公司,你可以把股份转让给另外一个人,这个人给你付钱就可以,公司不需要进行清算。这个方法彻底解决了股份转让、变现的难题。
转让股票的对象不一定都是朋友,也可以是陌生人。那么就需要一个固定的场所来完成这次交易,于是,在1609年,最早的股票交易所——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诞生了。
股份制、有限责任、股票交易,这是17世纪最伟大的进步。随后,还衍生出股票经纪人、商业银行信用货币、现代信贷制度等。
金融制度的创立,直接加速了全球的航海贸易。
肉豆蔻、丁香、胡椒和肉桂皮等都来自亚洲,通过海上运输,几乎都聚集在君士坦丁堡,这里是当时的贸易中心。
聪明的威尼斯商人全部聚集在此,一旦香料船靠岸,他们就几乎全部买下,再把香料通过地中海运到欧洲,大幅抬价后卖给欧洲的小商人。
1511年,葡萄牙人的船队抵达香料群岛,打破了威尼斯商人垄断的香料贸易。
1580年,葡萄牙被西班牙吞并,西班牙忙于在美洲大陆挖黄金、白银,无暇接管葡萄牙原有的香料贸易,导致香料群岛出现“管理真空”,这给了荷兰人机会。
荷兰人擅长做生意,他们随后用暴力把控了香料群岛的贸易权,把香料运到中国换丝织品,用丝织品去日本换白银,又用白银去换棉布,然后用棉布去印度换香料。按照现在的话说,这是一个商业闭环。
荷兰东印度公司已经逐渐成为所有东印度公司中贸易量最大的公司。经过多年经营,他们在亚洲海域沿岸设有多个分点,还在日本的平户、长崎建立据点,作为与中国贸易的中转站。荷兰政府持有东印度公司的股份,给予了荷兰东印度公司无上的特权,包括组建军事部队、自主发行货币、与他国签订条约、统治殖民地等,几乎就是一个小型的国家。
在近200年的时间里,这个公司平均每年给荷兰政府分红18%,几乎相当于200年一直保持“股神”巴菲特的回报水准,只不过它们的收益都是靠掠夺得来的。
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巅峰时期拥有超过150艘商船、40艘战舰、5万名员工与1万名雇佣军人,俨然一个国中之国。荷兰东印度公司曾释放出650万荷兰盾股权供国民认购,而当时荷兰1名工人的年薪只有200荷兰盾左右,但认购依然引发了荷兰全国的抢购热潮,不到3天,释放的股份全部被抢光。
但是,“海上马车夫”的香料贸易很快就遇到了另外一个劲敌,那就是逐渐崛起的英国。英国同样瞄准了香料贸易,他们也有一家东印度公司。
1588年,英国海军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宣告全球正式进入英国霸主时间。
为了争夺香料贸易,英国占领了孟买并使之成为据点,这也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第一块殖民地。他们利用印度当地人的内斗,招募本地人组建了武装佣兵队伍,一手垄断贸易,一手殖民扩张。
为了获得更大的香料市场,英国开始抢夺荷兰的地盘,双方最终爆发了4次英荷战争,一直持续了近100年。第四次英荷战争从1780年打到1784年,英国靠着强大的海军,把军备落后的荷兰彻底击溃,并掠夺了荷兰丰厚的物资与殖民地。从此,英国彻底成为海上霸主,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799年解散。
近乎垄断了香料贸易之后,充满罪恶的英国东印度公司还在印度及孟加拉地区大量种植鸦片,输入中国,并在英国政府的许可下挑起鸦片战争。
1857年,在印度民族大起义之后,英国于1858年通过了《印度统治法案》,撤销了东印度公司。1874年1月1日英国东印度公司正式解散,这个充满罪恶和血泪的公司自此落幕。
历史,往往是由一群有欲望的人改变的,有时候是一群有权力欲望的人,有时候是一群有金钱欲望的人。这一次,是一群对美食有欲望的吃货们。这群欧洲吃货对香料的欲望,直接开启了大航海时代,掀起了殖民扩张的浪潮,让世界进入了全球贸易时代。
吃货们的欲望,驱使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4个国家粉墨登场。在香料贸易的推动下,各国到达了国力的巅峰,成就了欧洲几百年的世界霸主地位。
这一切,史无前例地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注释
[1]西班牙旧时货币单位。
[2]里格,一种古老的陆地和海洋测量单位,1里格约合3海里,大约5557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