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考不进长安,那就打进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曹州刺史陈兆欧

陶秀此言,倒是没有一丝一毫的恭维之意。

细数华夏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军首领,若论文武双全,黄巢绝对能排到前三。

“大哥,等抵达曹州城,散布谣谶一事就交给小弟来办吧!”

“嗯,此事我不方便出面,交给你也好!”

黄巢点头答应了陶秀的请求。

谣谶定下来后,哥俩本想商讨一下起义后的行军路线,或许是由于连日赶路的缘故,二人趴在桌上没说几句,竟双双睡了过去。

……

等二人醒来之时,早已是日上三竿了。

“哎呦,我的屁股、胳膊肘、磕膝盖,怎么都那么疼啊!”

醒过来的陶秀,疼得呲牙咧嘴,整个人叫苦不迭。

反观黄巢,倒像个没事人一样。

二人将所带干粮,尽数留给祖孙俩后,便骑马离开了。

“大哥,咱们一定要起义成功,不能再让人民遭此苦难了!”陶秀望着杳无人烟的村子,表情凝重一字一句道。

然而这一次,黄巢却并没有认同他的观点。

“贤弟,此言差矣,依我看,农民还不够苦,这世道还得再乱些为好!”

“有道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每一次的朝代更迭,付出巨大伤亡的都是平民百姓,这没什么好妇人之仁的!”

“若当是太平盛世,哪里还有你我兄弟大展身手的机会?”

黄巢的一番话,说的陶秀既想反驳,却又无言以对。

话糙理不糙,事实的确如此。

就像后世那句诗词所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不论哪个朝代,一般延续个两三百年,就到了该寿终正寝的时候了。

究其原因,问题还是出在老百姓身上。

“大哥,你有想过吗?其实老百姓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若是咱们兄弟夺得了天下,一定要善待老百姓啊!”陶秀颇有感触的说道。

“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吧,当务之急,是赶紧回到曹州!“

对于这个问题,黄巢显然没有多大兴趣,三言两语便岔开了话题。

“贤弟,据我观察,你应该尚未娶妻吧?”

“男子汉顶天立地,不成家何以立业?等回去,大哥便替你张罗一门婚事,你意下如何?”

陶秀本来还有好多话要说,一听黄巢要给自己找个媳妇儿,整个人立时变得紧张起来。

尽管他两世为人,但在感情方面,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处男。

没办法,前世的他,相貌平平,家庭也一般,脱单对他而言,简直难于上青天。

“啊?结婚……大哥,会不会太早了点!”

“早?你在说什么胡话!”

黄巢露出一副不可思议的表情。

“唐律规定,男二十娶妻,女十五嫁人,贤弟,你怕是早已经超了吧!”

“啊,这么早的吗?”

闻言,陶秀心中骇然不已。

毕竟,搁在现代社会,三十之前结婚,都算早的了。

“大哥有所不知啊!”

读完原主这些年的悲惨经历,陶秀苦笑一声,随即开口解释起来:

“小弟出身低微,幼时便是吃着百家饭长大,到了结婚的年纪,却是连娶妻的聘礼都拿不出,十里八乡的姑娘都嫌弃我,无奈,我只能将希望,放在科举考试上……”

“贤弟莫要沮丧,有道是长兄如父,你既喊我一声大哥,你的婚事我必然不会袖手旁观!”

黄巢拍了拍陶秀肩膀,爽朗一笑道:“等到了曹州,我就让你嫂嫂帮你张罗此事,一旦你有了心仪的姑娘,我立刻找好媒婆,备足聘礼,让你风风光光的娶妻入洞房!”

一听这话,陶秀也懒得再客套推辞。

毕竟,黄巢想的实在太周到了,简直让人难以拒绝!

“如此,那我就先谢过大哥了!”

……

经过了近两个时辰的跋涉,陶黄二人,总算抵达了曹州城下。

此时此刻,城门外早已排起了长队,放眼望去,皆是衣不蔽体的灾民。

“想不到,灾民竟然达到了如此数量,真是天助我也!”

黄巢翻身下马,将自己腰上戴的玉佩,交到陶秀手里,并对其耳语道:

“贤弟,我身份特殊,不能跟你一起进城,咱们就此兵分两路,等你办完了事,可拿此玉佩,来我府上,到时自会有人接待你!”

“大哥放心,谣谶一事放心交给我即可!”

陶秀收下玉佩后,黄巢又给了他一袋银子作为盘缠。

嘱咐一番后,这才骑马离开。

守备城门的官兵,见是黄巢归来,连过场都不走了,立刻笑着脸开门放行,嘴里还一口一个喊着黄公子慢走……

此时,陶秀已然混入进城队伍之中,而城门前的骚动,在人群中引发了不小的争论。

“这人是谁啊,好大的排场!”

“连他你都不知道?你一日三餐吃得怕是官盐吧!此人乃是曹州盐商黄宗旦的长子黄巢!”

“黄宗旦!就是那个掌握了曹州城七成以上的盐商!我的天呐!”

黄巢的身份被爆出来后,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的越发激烈。

听到这里,陶秀终于明白了黄巢家究竟多有钱。

放在现代,就跟某一市的首富差不多!

当然了,对此,他并没有表现的多么震惊。

毕竟,在封建社会,盐铁都是财政的一大重要来源,就跟烟酒差不多。

不论穷苦百姓,亦或是达官显贵,只要吃饭,就都离不了盐。

排了近半个时辰的队后,陶秀总算进入了曹州城内。

不得不承认,尽管唐朝贪污腐败之风盛行,但还是有那么一些为人民办实事的好官的。

此刻的曹州城内,每隔十步便搭有一座由官兵镇守的粥棚,灾民手捧米粥席地而坐,脸上没有半点绝望之色。

“这位曹州刺史是个人物啊,非但没有将灾民拒之以外,甚至还开仓放粮,救急灾民……”

这般想着,陶秀心中的敬佩之意越发浓烈。

于是,他来到粥棚旁,就近向官兵打听起曹州刺史的名讳。

“你问我家大人?哦,我懂了,你是外地人吧,我家大人姓陈名兆欧,在曹州上任三年有余,素有爱民如子的美誉。”

一位大头兵,颇为得意的讲述着自家长官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