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远东(3)
李昊站在国立交通大学的校门口,四周是熙熙攘攘的学生和匆忙的行人,但他的眼神却异常冷静和专注。他的任务是抓捕教授肖华——这是当然是南京国民党政府的命令,抓捕这位宣扬抗日理念、反对国民党执政,参与地下活动的教授。然而,这个任务的背后隐藏着更深的目的。李昊并不是为了完成这个任务,而是为了保护肖华。
“肖华教授已经上了日本人的名单。”李昊很明白,他感觉心中有一股沉重的压迫感。他知道,若是让日本人知道肖华的身份,这个肖华的下场无疑会很惨。相比起日方的审讯和逼供,李昊相信,国民党的监狱是相对安全的,至少这里没有日本特工的搜捕。虽然国民党的政权本身并不令人信服,但至少相较于日本,李昊更相信国民党的关押能够为肖华争取一点时间,甚至更多的生存机会。
李昊将目光转向校园深处,肖华教授正在一间教室里讲课,他的身影在窗子内若隐若现。李昊知道,自己不能再等了,必须马上行动。
走进校园,他踏着坚定的步伐,走向教室的大门。门口的卫兵看了他一眼,微微点头示意,李昊并没有停留,径直走入教室。
教授正在用流利的普通话讲解抗日理论,他的语气严肃、充满力量。“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而奋斗。我们的责任,就是要从内部击溃敌人,团结一切力量,保卫我们的家园。”肖华的话语激昂有力,教室里的学生无不听得如痴如醉。
李昊站在门口,目光一动不动地注视着讲台上的肖华。他的心里有着复杂的情感——这个教授是他在日本潜伏期间唯一一个并没有让自己完全沦为工具的人。尽管他明白自己背负的任务和使命,但肖华的坚定信念,深深触动了李昊内心那已经被压抑多年的理想与情感。
肖华忽然停下了讲课,目光扫视全场,似乎察觉到了李昊的存在。李昊在门口站得更加笔直,眼神未曾移开。
李昊深吸了一口烟,烟雾缓缓上升,弥漫在昏黄的灯光下。此时的他,心中依然充满了矛盾和痛苦,虽然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每一次这样的任务,都让他更加沉重。
“教授,”李昊的声音低沉且平静,“我只给你一根烟的时间。”他顿了顿,目光冷静如水,“一根烟以后,你就得带上手铐,跟我走。”
肖华突然笑了,这个笑容与他的岁月和经历相匹配,充满了释然的味道。“你知道,我其实早就知道这一天会来。”他的眼睛透过李昊,看向远方的天际,“我早就做好了离开的准备。”
李昊低下头,闭上眼睛,心中有一种莫名的痛感,但他没有说话。他知道,自己并不是在执行一个简单的任务,而是在面对一个即将消失的时代的告别。对他来说,肖华并不只是一个教授,他的存在代表着某种理想,一种无法放弃的抗争。
肖华看了看手表,然后轻轻吐出一口气,仿佛是要将这些岁月的重压全都释放出去。“既然如此,那就不再拖延。”他说。
他站直了身子,深深地看了李昊一眼,然后缓缓从口袋里摸出一副手铐,放在桌上。李昊愣了一下,心头顿时被某种情感冲击,但还是默默地走了过去,拿起手铐。
肖华深吸一口气,眼中闪过一丝坚决与悲凉。“既然这就是命运的安排,那我就把它接受吧。李昊,今天是我给我的学生们上的最后一课。”说罢,他便亲手戴上手铐,戴着手铐开始讲起了他的最后一课。
“今天,我给你们上的这一课,可能是你们听过的最重要的一课。”肖华的声音并不像平时那样激昂,而是带着一种深深的平和与沉思,“它并不是为了让我自己的思想得到什么样的传承,而是为了让你们,能够在未来的岁月里,记住那段光辉的历史,记住我们曾经为之奋斗的理想。”
他的手由于手铐的原因十分拘谨,在黑板上写字写的歪歪扭扭的。
教室里的空气变得愈发沉静,学生们的注意力无一例外地集中在了教授身上。肖华清了清嗓子,拿起桌上的粉笔,写下了几个字:“三民主义”。
“大家应该都知道,这个理论源自于我们的国父——孙中山先生。”肖华轻声说道,“三民主义,顾名思义,是民族、民权、民生的统一,它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独立、自强的愿望。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困境,是一片血海,但我们绝不应该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三民主义是我们的灵魂,它应当在你们心中生根发芽。”
他停顿了一下,抬眼望向窗外,那是上海的夜晚,灯光闪烁,喧嚣的城市仿佛没有停歇过,然而对于他来说,眼前的世界似乎已经远离了那些声音。历史的车轮,早已让每一个奋斗的梦想都变得有些模糊,像是被岁月打磨成了沙砾。
“‘民族’意味着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尊严。百年来,我们饱受外辱,列强的侵略,民族的屈辱,但我们从未放弃希望。无论面对多少困境,孙中山先生都没有屈服,他提出要‘振兴中华’,这个理想一直在我们的血液里流淌。”
肖华的话语越来越有力量,他望向学生们,眼中闪烁着某种不可言说的光芒:“‘民权’,是我们为人民争取自由与平等的权利。我们不能只生活在压迫和控制之下,民众的意愿与选择应当成为政治的基础,而非特权阶层的游戏场。”
然后,他的目光稍微一顿,转向了教室的后排,那些静静坐着的学生们:“‘民生’,是三民主义最核心的部分。民生即人民的生活与福祉,它意味着我们要打破贫困,创造一个让人民能安居乐业的国家。没有民生的保障,我们的社会无法得到真正的安定。”
肖华停下了手中的粉笔,环视了一眼全班的学生,他低声说道:“这三项原则,是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族所开辟的道路。在那个年代,他为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和民族奋斗,而现在,我们每一个人,仍然要继续前行。尽管我们面临的敌人可能不再是外国列强,但我们依然要在这片土地上,争取自己应得的尊严与自由。”
肖华的话语越来越沉痛,他的声音在教室内回荡,仿佛每一个字都在击打着学生们的内心。正如他所说,今天这一课,关乎的并不仅仅是理论,而是整个时代的命运。
“无论今天的局势如何,三民主义代表的理想永远不会消逝。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大环境,但只要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位置上坚持自己的信念,国家总有一天会走出困境。”肖华低下头,眼眶微微湿润。他清楚,自己已经无法见证那个理想实现的时刻,但他依然希望,这些年轻的学生们能继承这份信念。
他最后停顿了一会儿,轻声说道:“也许我没有办法亲自去实现那个理想,但是我希望你们能记住孙中山先生的教诲,记住这一段历史。无论你们未来在哪里,无论经历多少风雨,请不要忘记,这个国家曾经为了一切美好的东西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在教室里,时间似乎凝固了。那些学生的眼睛里没有恐惧,只有深深的敬意与感动。肖华的话,就像是烙印一样,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好了。”肖华深吸一口气,拿起了讲义,“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你们以后走的路,不一定会平坦,但无论到哪,都请记住老师为你们上的最后一节课。”
这是李昊第三次掐灭烟头,待到肖华最后一个字落下,李昊不合时宜的走上了讲台,肖华教授早就已经戴好了手铐,他的眼神中没有一丝的惧色,坦然的走向了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