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尉迟家的傻儿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6章 沽名钓誉

“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尉迟宝琪看着屋外,狂风怒号,仿佛拔起山峦;暴雨倾泻,犹如河水决堤的景象,又一次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威力。

但受蝗灾的百姓,还在嗷嗷待哺,尉迟宝琪看着泥泞不堪的官路,脑海中亮光一闪,马上朝着旁边的尉迟禄说道:“三叔,家里的泥橇车,还在骊山吗?”

“在。”尉迟禄斩钉截铁的回答道。

“吩咐家中工匠,全力改造泥橇车。骊山的泥橇车全部拿出来,给百姓运粮。”

“诺。”

下午时分,从官仓驶出一队队泥橇车,泥橇车上用油布(古代用兽皮或布帛制成,涂上油脂以增强防水性能)护着一袋袋粮食,送往长安周边受灾的州、县。

尉迟宝琪写了一封奏疏,带着泥橇车的制造工序,送进了太极宫。

太极宫,两仪殿内,李二陛下看完尉迟宝琪的奏疏,立即让张阿难送到工部和将作监,全力制作,确保在雨天能将粮食及时送到关中各州、县。并让尚书省下旨,各关中州、县积极制作泥橇车,去官仓运粮,确保治下百姓能吃的上饭。

等李二陛下忙完,看着跪在一旁的江兴,不由愤怒的喝问道:“泥橇车,去年尉迟家、程家、秦家就已经开始用了。而我为什么现在才知道?让你盯着骊山,你就是这么盯的?”

江兴默默低下头,承受着李二陛下的怒火。这次确实是他失职,但情有可原。尉迟宝琪他们只在去年八月份用了几天泥橇车,而那时,正是长孙皇后刚刚查出了怀有身孕,李二陛下一高兴,便对江兴说,宝琪毕竟是敬德子嗣,不用看得那么严。于是,江兴阴差阳错的错失了泥橇车的信息。

暴雨整整下了两天,之后转为绵绵的春雨。这天傍晚,尉迟宝琪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行走在泥土与积水混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片片滑腻泥潭的道路上。过了一会儿,尉迟宝琪赶到了长安城,他紧赶慢赶终于在宵禁前,走进了太平坊。

长安坊内的土路,跟城外的简直一模一样,尉迟宝琪双脚踩进泥泞中,温润的泥土紧紧包裹着鞋底,仿佛要将人拉向深渊。尉迟宝琪每踩出一脚,都会伴随着“咕叽咕叽”的声响,泥水四溅,打湿了官袍,不由的让人心中泛起一丝无奈和厌烦。

进入尉迟府后,尉迟宝琪正准备回自己小院洗漱一番,但在路上碰到了尉迟宝琳,尉迟宝琪不由的朝尉迟宝琳抱怨道:“大兄,府内发生何事?福叔下午去找我,只告诉我,让我晚上会长安,具体什么事却没说。”

“二郎,消消气,知道你这几天忙。但今天下午百骑专人过来了,让你明天上朝。福叔没见到百骑的人,便让阿耶吩咐叫你回来了。”

“我,参加早朝?”尉迟宝琪这司农寺丞,就是屁大个官。司农寺内,有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从四品上;司农寺丞,足有六人之多。怎么轮,也轮不到尉迟宝琪代表司农寺上朝呀。如果是新丰县子上朝,但也没听说大唐周边发生什么战事呀,何况关中蝗灾刚刚过去,也不是开战的时机呀。

尉迟宝琪夜里,和尉迟敬德、裴氏、尉迟宝琳、尉迟环一起用了饭。这时的裴氏,怀孕已经七个月了。只是和他们三兄弟稍微说了一会儿话,裴氏便面露疲态,尉迟敬德见状,连忙吩咐侍书,将主母扶回卧房休息。

看着裴氏吃力的被侍女扶着站起,一步一挪的朝着卧室而去,尉迟宝琪不由感叹母亲的伟大。他朝着尉迟敬德建议道:“阿娘身子重,以后在卧房用饭就是。”

“你个小兔崽子,知道什么?宫里的御医,都建议让她多走走,她毕竟是头胎,每个好身体,怎么能闯过‘鬼门关’?”尉迟敬德不屑的朝尉迟宝琪说道,接着有开口,“我和你们说这些干什么,一个个都还没成家呢。”

尉迟宝琳一听这话,便开口反驳道:“阿耶,下个月,我就迎娶苏氏进门了。”

尉迟宝琪这才反应过来,尉迟宝琳要娶妻了。这些天尉迟宝琪实在是忙坏了,不但要统计入官仓的粮食,还要每天记录长安周边各县的粮食领取情况,最烦的就是和县令、县丞、县尉打交道,每天脸都笑僵了。

“大兄下个月娶妻,那我呢?”尉迟宝琪朝尉迟敬德问道。

看着尉迟宝琪不好意思的表情,尉迟敬德没好气的说道:“我还以为你不急呢。六月份崇义会迎娶窦氏入门。你和雪玲的婚事,我和河间郡王商量过,就今年十月份吧。”

尉迟宝琪是等兴奋劲过后,才入睡的。毕竟两世为人,第一次结婚,再怎么兴奋都不为过。

三更时分,尉迟宝琪睡眼朦胧的被尉迟禄拖了起来,等他迷迷糊糊吃完早饭。刚一出门,一股寒风裹挟着细细的雨丝,便朝尉迟宝琪迎面扑了过来。三月的夜,本应是带着初春萌动的暖意,但因为还在下雨,长安便被一片冰冷的雨幕所笼罩。

尉迟宝琪身上穿着的冬衣,披着蓑衣,跟着尉迟敬德走进漆黑的夜里。

雨天,对于爱马的人来说,一般不会骑马。何况古代这路况,全是泥水,更容易发生打滑。尉迟宝琪在这些天,已经开始努力回想马蹄铁的改造方法了。

马蹄铁,又称马掌。我国,最早的马蹄铁出现在东汉时期,由鲜卑族人发明并应用于军事行动中。鲜卑族人发现马蹄铁能够显著提高马匹的行军速度,因此在战争和迁徙中广泛使用。隋唐时期,我国是有马蹄铁的,但是到了元朝,才大规模用于战马。为什么唐朝没能普及马蹄铁,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做工简陋,经常伤马。所以尉迟宝琪想着改进一下。

拂晓时分,尉迟宝琪验完鱼符,进入了太极殿。今天他穿的是司农寺丞的官服,一身深绿色官服的尉迟宝琪,老老实实站在对列的最后面。

李二陛下坐到御座上后,早朝开始。宰相一顿天花乱坠的歌功颂德过后,谏议大夫王珪出列,像李二陛下禀告,有一位关中县令,在治蝗过程中,看着密密麻麻的蝗虫,选择跳入火堆,于蝗虫同归于尽。王珪建议,厚葬这位县令,并号召大唐官员像他学习。

王珪话音刚落,尉迟宝琪听着一众大臣的附和声,不由的想出列制止。还没等尉迟宝琪出列,魏征已经出列,“臣,不建议对这位县令封赏,如果大唐官员都像他一样,那我们会损失多少官员?要知道,培养一位官员,可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李二陛下和朝臣们,不由点头。

王珪这时又说道:“那就给他风光大葬吧。”

李二陛下觉得有理,正准备答应,便听到一道声音响起,“臣,不同意对其风光大葬。臣建议,对这种情况,要严厉惩处。”

惩处?这是谁?和这位县令有什么深仇大恨?要知道“死者为大”,何况还是在治蝗的时候,这位县令都能名留史册了,还惩处?

而且,如果古代有官员,被称为“不作为”,那是犯罪。《管子·明法》中记载,“所谓治国者,主道明也;所谓乱国者,臣术胜也。”在古代,“犯令”和“废令”指的就是玩忽职守之罪,所谓的“犯令”是指:不让你做的事,你却做了,也就是越职。而“废令”则是指:你应该做的事,你却没有做。这便是“不作为”。

到了唐朝,不作为罪又分了四种情况,其中官员的不作为罪,便是指官员在自己的职位上应该履行一定的职责,可是,他却没有履行。犯了不作为罪的官员,基本上便没有了升迁机会,相当于断了仕途,而且家人也跟着蒙羞。

李二陛下和一众大臣惊讶的看着一身深绿色官服的尉迟宝琪,走到了太极殿中央。

“以臣看来,这位县令,是一个懦夫,是一个沽名钓誉之徒,是一个不作为的县令。”尉迟宝琪怒喝道,“他的治下,百姓嗷嗷待哺,正是需要这位县令,带领着他们扛过蝗灾的时候。而县令呢?却选择一死了之,他对得起治下的百姓吗?他为了青史留名这一己之私,不顾百姓死活,难道也配风光大葬?”

武将队列,纷纷对着尉迟宝琪露出了和煦的微笑;但文官队列,众大臣却是一脸平静的望着像一个蚂蚱一样的尉迟宝琪,有些文官,眼中的怒色,已经遮掩不住了。青史留名,是每一个文官的梦想,但尉迟宝琪一句话,毁了一个文官,更可能会毁了一个家族。有些文官,真想像除蝗一样,将尉迟宝琪赶出太极殿。

王珪一脸铁青的看着尉迟宝琪,然后说道:“新丰县子,这位县令也是因勤于王事,不忍见蝗虫为害苍生,才选择这样做。何况,蝗灾已经过去。新丰县子,苛待同僚的名声,你背不起。”

“王谏议。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次蝗灾,还远远没过去。这位县令名留青史的好名声,背的起这一条条百姓的人命吗?还是,你王谏议,愿意替他背?”尉迟宝琪面对着王珪的发难,毫不留情的反击了回去。

等尉迟宝琪说完,众大臣震惊的还没反应过来,御座上的李二陛下已经开口问道:“新丰县子,你说蝗灾还未过去,还有大疫要来。你有什么办法,控制大疫?”

众大臣纷纷从因尉迟宝琪的话,而陷入到震惊中后反应过来,他们目光炯炯的望向尉迟宝琪。因为这次蝗灾,尉迟宝琪不但是第一个示警,而且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治蝗办法,现在这个时间点,就救灾而言,尉迟宝琪的话,基本上已经有了重臣话语的分量。

何况,朝堂的文臣们基本都是熟读史书的。《汉书》、《晋书》中,都有记载,往往大旱之后,会出现鼠疫、瘟疫等大疫。他们只是没往这方面想,但被尉迟宝琪一语道破后,朝堂众人都是一身冷汗。

面对李二陛下的发问,尉迟宝琪沉思片刻,皱着眉头回答道:“现在还不知到底会发生什么大疫,具体办法,臣也不知。只能加强监管,第一时间发现疫病,让太医署内的众御医,给出行之有效的办法。”

早朝匆匆结束,尉迟宝琪被内侍引入两仪殿。

等尉迟宝琪朝李二陛下行完礼,李二陛下疲惫的声音便传入尉迟宝琪耳中,“宝琪呀,本来这次朝会,我想表扬一下你的功绩,然后再问问你,关中粮食是否还有补救的办法。没想到,居然还有大疫,在等着朕呢。”

听到李二陛下称呼自己为“朕”,尉迟宝琪连忙正色说道:“圣人临朝,国有大贤。且众臣工,勠力同心,勤于王事,我们一定能战胜疫病。”

“你呀,不必这么拘谨。”李二陛下说着对尉迟宝琪点点头,“不错,看来这一年多,你的功课没有荒废,是个读书的好苗子呀。”

尉迟宝琪又和李二陛下聊了一会儿,见李二陛下确实疲惫,尉迟宝琪便告退,出了两仪殿。

李二陛下看着尉迟宝琪远去的身影,又想了想自己的儿子,不由的叹了口气。

“二郎,发生何事?怎么开始叹气了?这可不像你呀。”长孙皇后走进了两仪殿,然后从身后侍女手中的托盘内,取下羹汤,递给了李二陛下。

“观音婢,敬德生了个好儿子呀。”李二陛下接过羹汤,朝着长孙皇后感叹道。

长孙皇后沉思片刻,便笑着说道:“您说宝琪呀,确实是个好孩子。今天他又做什么事了吗?”

李二陛下喝完羹汤,将朝堂尉迟宝琪的话,说给了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听完后,想了一会儿,才悠悠开口,“看来,确实要给承乾、青雀他们请些好老师,不能让他们只知道死读书,还要活学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