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机会好像从未来过(一)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人生就像一条船,在无常的波涛中漂泊。

命只有一条,但要命的事儿,不止一件。

-------------------------------------

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中写道:

黄色的林子里有两条路,

很遗憾,我无法同时选择两者。

身在旅途的我,久久站立,

对着其中一条极目眺望,

直到它蜿蜒拐进远处的树丛。

我选择了另外的一条,天经地义,

也许更为诱人,

因为它充满荆棘,需要开拓;

然而这样的路过,

并未引起太大的改变。

那天清晨,

这两条小路一起静卧在,

无人踩过的树叶丛中。

哦,我把另一条路留给了明天!

明知路连着路,

我不知是否该回头。

我将轻轻叹息,叙述这一切

许多许多年以后:

林子里有两条路,我——

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条,

它改变了我的一生。

-----------------------------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知道,人生是由无数选择组成的。每时每刻我们都面临选择。而选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人生的道路千万条,同一时刻,同样的机遇,我们只能选择其一。当我们沿着自己选定的道路前行时,常常会对那条未选择的路,怀着深深的眷恋,如果走那条路,又会怎样?也许更奇伟、瑰丽,也许更平凡、黯淡。不管怎样,我们都无法去实践,它成为一个永远难圆的梦。

在每个人心中,都有过岔路,重要的是如何面对和选择。选择的存在,决定了生活,具有现实性和可能性两个方面。当一种选择成为现实,必然伴随着另一种可能,它们无法互换,因为我们不能返回选择的起点,幸运与不幸,快乐与悲哀,希望与渺茫,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人生。这是人生无法解决、无法摆脱的深层悲剧。所以,作者要发出无奈的“深深叹息”。

人各有心,心各有见。在现实生活的广袤舞台上,无数人也都在面临着,人生道路的抉择,每一个选择,都可能改变他们的命运轨迹。就如同这首诗中所描绘的情境,人们在岔路口徘徊犹豫。

而马如是,正是在这茫茫人海中,深陷于选择困境的一员。当我们不看表面,而是深入了解他内心的时候。就会发现,他在面对重大挑战时的矛盾心态,将人生选择的艰难与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

刚做出选择的马如是,也不禁和诗人一样,发出了深深的叹息——瞬息浮生,薄命如斯,痛苦如此持久,像蜗牛充满耐心地移动;快乐如此短暂,像兔子的尾巴,掠过秋天的草原。

马如是拖着沉重如铅的双腿,缓缓踱步回营帐。每一步,都似用尽了周身的力气。勇气消散,决心动摇,满心的苦涩,如同澎湃不息的潮水,将他彻底淹没。

旁观者清,当事者迷。他的心,仿若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揪住,思绪如乱麻般纠结缠绕,每一次试图理清思路,都仿佛陷入更深的迷雾,冷汗从额头细密地渗出,浸湿了鬓角。

按理来说,他已经根据自己的认知,做出了决断,这个时候,应该心安理得,不再烦恼了。

可事实并非如此,他的心,是如此的矛盾和纠结。迷茫和挣扎,如同一条大毒蛇,缠住了他的灵魂,让他痛苦不堪。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客观分析,他之所以会如此优柔,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见识不足。二是,优势不明显。三则是,聪明有悟性的他,缺乏历练,他的能力,并不足以处置复杂的矛盾。

困境之源一:见识的樊篱

苗从地发,树由枝分。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成长,离不开环境,受到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唯有见多,才能识广。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进入军营前后,马如是成长缓慢,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问题不是出在他身上,而是受大环境影响所致——看似经历十年,经验只有一年。

进入军营之前,他是来自偏远山村的穷小子。在那方天地之中,人们终其一生,大多围着家中几亩薄田起早贪黑、辛勤耕耘,外界的战事纷扰、权谋角逐,于他们而言,知之寥寥。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马如是所接触的,亦是这般简单质朴、与世无争的生活。在那偏远的山村里,每日晨曦微露,公鸡嘹亮的啼鸣声,便将马如是从睡梦中唤醒;暮色沉沉时,老牛悠长的哞叫声,伴他结束一天劳作。农忙时节,他与乡亲们躬身于田间,粗糙的双手深深嵌入泥土,眼中唯有那片,寄托着生存希望的庄稼地。

对于山外的世界,仅能从偶尔路过的客商口中,听闻一星半点的模糊传闻,那些遥远的故事,如同夜空中闪烁,又遥不可及的星辰,虽心生向往,却无法触及。

成长之路与所处环境,相互纠缠、彼此牵绊。若给马如是入伍前的成长下定义,那他就像蒙眼拉磨的驴,终年围着磨盘打转,看似奔波不息,实则困于原地,难有寸进。

进入军营之后,他的见识,确实有了一番跃升。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马家庄祖辈的经验是,庄稼靠人管,人勤地不懒。但靠天吃饭,想要求个温饱都难。老天爷不赏饭吃的时候,各种自然灾害轮番上阵,如洪灾、泥石流、地震、暴风雪、冰雹、沙尘暴、冰雨、台风、干旱、蝗灾和龙卷风等,生怕有哪个漏网之鱼,扛过折腾,繁衍壮大。

在这般苛刻条件下,作物难以种植,就更谈不上丰收!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马如是艰难求存的同时,大秦帝国正开展着一项影响深远的举措——大规模水利建设。

大秦帝国的统治者,目光长远且具前瞻性,认识到“民以食为天”,有粮就有战斗力,粮食乃战斗力之根本。

于是,从战国末期,便率先开展包括都江堰、郑国渠等在内的大型水利工程建设。

这些灌溉工程意义非凡,不仅让百姓收获颇丰,更为国家积累了充裕的粮食,有力支撑着秦军南征北战。

虽然手心手背都是肉,然欲使一碗水全然端平,谈何容易。帝国幅员辽阔,疆域广袤,在推行水利建设,这一宏大工程之时,若不区分先后次序,而是如撒胡椒面般将力量分散,最终恐一事无成。

唯有集中力量,方能成就大事。因而,在推进的过程中,不同地区受重视程度和资源分配存在着较大差异。这也导致了一些偏远地区,在水利建设方面的发展,与核心区域有着天壤之别。

位于陇西郡的马家庄,理论上能从国家的水利建设政策中受益,共享发展的时代红利,可实际上,却时运不济。

由于国家战略重心倾斜,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都投入到郑国渠,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水利工程上。

地处中国西北的陇西郡,虽气候干旱,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却因为是非战略核心区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尽管当地农业生产,对灌溉水源需求极为迫切,却因可用于水利工程建设的劳动力相对匮乏,难以组织大规模的水利工程。

无奈之下,只能因地制宜,在河流、溪流附近,依靠简单工具和人力,修建小型灌溉渠道与拦水坝等水利设施,引水灌溉农田。然而,这些小型设施规模有限,仅能满足局部地区的农业灌溉需求,多数地方依旧饱受干旱少雨的困扰。

马家庄作为陇西郡,众多村落中的一员,自然同样面临着严峻的农业灌溉难题。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为保障粮食产量,让村民们能够吃饱饭。马家庄的带头人,积极响应上级号召,组织了一批青壮年劳动力,着手开展小型灌溉渠挖掘工程。

但因技术支持严重不足,既缺少掌握水利技术的工匠,为工程保驾护航,又无具备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来勘测地形、设计渠道走向及制定专业施工方案。

村民们仅凭一腔热血盲目蛮干,在毫无规划的情况下就开始施工。导致灌溉渠挖掘工程的质量与进度均令人担忧。

没过多久,这些未经专业指导的工程便提前报废,远未达到预期使用寿命,让村民们的心血付诸东流。

水利建设的浪潮,并未给马家庄带来多少改变,村民们依旧在困苦中挣扎。

为了吃饱饭,大家只能再想办法,像什么广种薄收、开垦荒地,精耕细作,但这些努力,就像杯水车薪,无法从根本上,改善村民们面临的困苦局面。

那些家中人口多的,都生活艰难。马如是这个死了爹娘,又没有特别亲近长辈拉扯的,日子就过得更是苦不堪言了。

小河有水大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在相对好的年景,还能从那些善心村民的口粮中分点食物,混合着野菜野果,倒是勉强够嚼用。可当自然灾害发生,大家都想哭的时候。再想靠帮佣混点儿吃的,其难度,无异于夺泥燕口,削铁针头,无中觅有,一步登天。

身单力薄,家无积蓄,口无生计。为了求活,马如是倒是想“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

但想要那些粮食,都不够自己家人吃的人家,勒紧裤腰带舍己为人,优先满足他的口腹之欲。既太过强人所难,也太过荒唐。

就在艰难求活的马如是,以为自己日薄西山、命不久矣时,那个曾向他伸出过援手的长辈。再一次给了他,一个活下去的机会——去当兵。如果能当上兵,那便能吃上国家的饭。饮食优劣暂且不论,最起码能让人活下去。

马如是刚听闻当兵之议的刹那间,眼中燃起希望之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然而,命运的垂青,并未轻易降临到马如是身上,他在寻求当兵这条路时,又遭遇了重重阻碍。

看似近在咫尺的希望,实则遥不可及。

刚听到这个建议时,马如是满心激动,可一番打探后,他的心仿佛被扔到了数九寒天的冰山上,在清醒的痛苦中,凝结成毫无生气的冰块。

他的嘴唇微微颤抖,双手下意识地握紧,却又无力地松开,眼神中满是失落与无助。

细思自身条件,他眼中光芒,瞬间黯淡消散。稍作分析,他便发觉,这看似敞开的大门,实则紧闭。

当兵的机会,于他而言,好像存在,但又好像从未来过。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前后矛盾的说法,问题却是出在他的身上——他的年龄未及,体魄亦难符合材官(步兵)选拔的标准。

首先,是年龄的问题。

秦法规定,每个成年男子,都有服兵役的义务。而成年的标志,便是“傅籍”。秦人十七岁“傅籍”,也即是,年满十七岁的,将名字登记在户籍上,作为服兵役的依据。

其次,不是所有的“傅籍”者,都能成为材官。材官,是从“傅籍”者中,选拔出来的。

在身体素质方面,材官需要具备良好的体力和耐力,要能适应长途行军、长时间作战等高强度军事活动。一般来说,对材官预备人员的要求是,身材高大、体魄强健。对于部分承担特殊任务的材官,比如山地作战的材官,还需要身体灵活、敏捷,具备较强的攀爬和山地行走能力。

在技能水平方面,材官主要使用弓弩等兵器。所以,会优先选拔,有一定弓弩射击基础或天赋的人;部分重装材官,因使用长柄兵器,需要任职者,有一定的格斗技巧和力量基础。故而,会考察傅籍者,使用兵器的熟练度、力量和反应速度等。

因为战争环境残酷,材官选拔时,会优先考虑那些心理素质过硬,具备勇敢无畏、坚韧不拔的品质,临战时能保持冷静,不畏惧敌人,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

既然成为材官之路困难重重,马如是若仍想投身军旅,便只能退而求其次,谋求成为戍卒。

去边疆做戍卒,也是履行兵役职责的一种常见方式。

大秦疆土广袤,辽阔的边疆,防线漫长,需要大量的士兵来戍守。

一般来说,戍卒会被派往北方边境,抵御匈奴等游牧民族的入侵,或者在南方边境,维护当地的稳定。他们的主要职责是负责边境地区的防御和巡逻等任务,以步兵作战为主。除此之外,从事一些军事工程建设,如修筑长城等防御工事,也是他们的重要工作。

当然想要被分配去做戍卒,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它所需要满足的条件,是材官的弱化版。

首先,是身份的限制。一般是具有自由身份的编户民(傅籍者),即秦国普通的农民家庭出身的男子,他们作为国家的主要纳税和服役群体,在达到一定年龄和身体条件后,需按规定服兵役成为戍卒。

其次,因为戍边任务艰巨,对戍卒身体素质,也是有要求的——身体发育相对成熟,骨骼和肌肉力量,能够承受一定的军事任务和戍边的艰苦环境。具备基本的健康状况,能够适应长途行军、驻守边疆以及参与军事防御和劳作等任务。如果患有严重的疾病或身体残疾,可能会影响履行戍卒职责的,通常不会被征发。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身体发育相对成熟,骨骼和肌肉力量,能够承受一定的军事任务和戍边的艰苦环境。”,不是模糊的评判,而是有确切标准的——男子身高达到六尺五寸者(睡虎地秦墓竹简的记载),才会被视作成年人。秦地的一尺,约为当代的23.1厘米。六尺五寸,约等于现在的 150.15厘米。

秦法峻严,男子十七岁“傅籍”,始负兵役之责。

年龄,有若天堑一样,阻马如是于军旅生计之外。

马如是心底明了,从军或许是他挣脱命运枷锁的唯一契机。然其龄尚幼,体魄未健,何能契合选拔之规?难道真要就此放弃,在这无尽困苦中辗转沉沦?他不禁思索,人生的选择,为何总是如此艰难,每一次看似的机遇背后,都隐藏着难以跨越的沟壑。这当兵之路,于他而言,究竟是命运的捉弄,还是对其坚韧的考验?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马如是内心的煎熬,如同煮沸的水,在肆意翻涌。他心底满是不甘与绝望,那曾经燃起的一丝希望之光,如同被风吹灭的蜡烛,只余青烟袅袅。

正如前文所述,马如是深陷选择困境,而究其根源,首当其冲的便是见识不足。

按照马如是的想法,自打商鞅“徙木立信”以来,大家深刻的认识到了一个字——法。而自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大家就明白,法不容情,要依法办事。严刑峻法之下,没有人愿意法外开恩,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这严苛的现实面前,马如是仿佛陷入了绝境,似乎只能在无奈与绝望中,默默等待命运的裁决了。

作者正在努力码字中,去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