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李翊[24]书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25]:
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26]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27],焉[28]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29]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30]矣,抑不知生之志蕲[31]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32]。根之茂者其实遂[33],膏之沃者其光晔[34]。仁义之人,其言蔼如[35]也。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36]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37],俨[38]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39],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40]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41]。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42]。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43]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44]。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45]邪?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46],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47]。吾诚乐而悲之,亟[48]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
《答李翊书》是韩愈于贞元十七年(801)创作的一篇书信体论说文,是韩愈宣传其古文理论的重要文章之一。写作缘由是李翊向韩愈请教写文章的技巧,韩愈借回答之际,指出文章的思想内容决定表现形式,所谓“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作者又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表明,写好文章的基本条件是要不断加强学习和修养,整篇文章所谈的不仅仅是文学的写作技巧,还有作者从事文学创作的根本态度。《答李翊书》写作手法独到,文章的节奏与主题内容和谐融合,作者展现了一种深刻的自信和坚持己见的决心,不受外界潮流的影响,这种态度在字里行间生动传达,能够激发读者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