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萌哒,可爱的价值是什么?
本篇我们要聊的是“萌”。
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北京王府井冬奥特许商店,不少人排队一两个小时,只为抢购几个“冰墩墩”吉祥物回家,而奥林匹克官方旗舰店的冰墩墩手办也很快被抢购一空。二手价和黄牛价则达到了5~13倍的溢价。
问及大家抢购的原因,无非是觉得冰墩墩好萌好可爱,以及别人都在抢,怕晚了就抢不到了。这次冰墩墩的爆火可以说又一次证明了“萌文化”的力量。这种起源于日本的可爱经济,最典型的成功案例就是凯蒂猫(Hello Kitty)。这只没嘴巴的小猫从它诞生三十多年以来,光算特许经营费一项,每年就创造约10亿美元的价值。还有萌萌的皮卡丘,宠物小精灵及其周边产品每年销售额达50多亿美元。
在站酷,近两年的主要大赛类型也都是征集可爱的吉祥物IP(1)的设计比赛。人们都看中了“萌”在当下的商业价值,但它的来龙去脉和原理是什么?怎么充分挖掘它的全部潜力?我们今天就来研究一下,可爱经济背后的历史原因和它的长期价值。
“萌”这个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一般用来表达对二次元角色的好感。从字面也可以看出它形容的是一个刚刚萌发的状态,像刚发芽的植物一样无害、柔弱,给人一种想要保护它的感觉。
在萌的语境里,漂亮不是必须的,但一定是接近幼儿的。萌形容的不是一种完美的状态,反而甚至是一种不太好的状态,比如任性、天真、傻傻的样子。熊本熊就可以用萌来形容,这个角色类似中年公务员,却有很多任性的行为,举止也透露出一种独特的坚持。笨拙可以说是萌的一个必要元素。
这种削弱的表达,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是经济下行期里人们对自己年幼时被保护状态的一种怀念。结合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的大萧条,我们可以体会这种文化是怎么兴起的。20世纪80年代前还如日中天的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急转直下,大量的人失业降薪,人们都有自我保护、自我解释的需要。这时候明艳完美的明星和偶像只能反衬当下生活的落魄,失去了大家的支持。人们转而寻求柔弱简单的萌系偶像,来安慰自己的心灵。
萌文化现在也在中国大行其道,比如国内吉祥物运营十分成功的“三只松鼠”品牌,就洞察到了人们对可爱动物天然的喜爱,可以用来淡化商业交易中的紧张氛围。不只是形象设计,“三只松鼠”的客服称呼消费者为“主人”,在各个交易包装运营的过程中,也把“萌”文化贯穿其中。这给消费者明显区别于普通电商品牌的消费体验,实现了差异化的效果。
下面我们来简单总结一下萌系角色的设计要点。我按“形、体、神”归纳为“大、笨、皮”三点:
大,头大眼大脑门大。总之,越像幼体状态越好。
笨,手短脚短身子胖。也是幼体状态的特征,但在此之外,要有一些能力不强需要帮助的感觉。不只是形体上的笨,还有心理上的天真。
皮,顽皮的皮,总是有出乎意料的多余行为。一个萌系的角色,要有自己的兴趣和行为模式才行。
有了这三点基本要素,再加上其他的设计,就可以塑造出你的萌系IP了。
我们知道了萌的历史和定义,那么萌文化还有更深层的价值吗?当然是有的,萌的背后其实包含着一个很棒的策略,那就是幼态持续。
“幼态持续”这个词来自美国生物学家古尔德(Stephen Gould)提出的幼态持续(Neoteny)假说,人类的幼态持续是指人类在成年后,依然保有其他灵长类物种只在幼年才具备的很多特征。
观察人类可以发现,我们即使成年了,整体形态还是更接近幼年期的猿类,而不是成年后上肢更强、面骨突出的成年猿类。
成年,一方面意味着强大稳定的生存能力,另一方面也表示失去了“升级新技能”的潜力。黑猩猩三岁左右就发育成熟,锋利的牙齿、健壮的四肢、敏锐的神经系统,都足以让它面对丛林里的危机,可以脱离父母的庇护,独立开拓生存空间。而独立生存要面临的种种危机困难,也就迫使它们放弃了其他方向的发展,终身依靠尖牙肌肉为生。
反观人类,因为幼态持续,所以我们有更长的学习适应阶段,可以在十余年始终保持幼年的行为特征,比如好奇心、活泼好动、无所畏惧、精力充沛等。而这些特征,无疑给人类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我们用更强的大脑补偿了不够强健的肌肉,用更精巧的工具补偿了不够锐利的牙齿,逐渐进化成为地球上最成功的物种之一。
《约翰·克里斯多夫》里说: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
我们其实再萌一会儿,可以慢慢积蓄力量,不要着急进化到完全体,成为自己的模仿者,而是以“幼态持续”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