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大唐武则天时期有个人叫张衡。(不是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大唐正儿八经的官儿,因为工作表现出色,即将提升为三品的朝廷大员。
得知这个消息,张衡很小心,尽量让自己不要闹什么绯闻,影响了自己的前程。
但你再小心,依旧架不住事情找你。
这天,张衡下班回家,经过一个蒸饼摊(有点类似于现在大饼),看着热气腾腾的蒸饼,顿时觉得肚子饿得厉害,可自己是朝廷官员,站在大街上吃蒸饼有失形象,尤其是在自己提升为三品官的这个档口,确实有点危险。
但不吃,这热气腾腾的蒸饼确实诱人,最终前途还是抵不过舌尖上的美食,他掏钱买了一块吃了。
可事总有不凑巧,他吃饼的时候恰好有一个监察御史走过,好巧不巧将这一幕看在了眼里。
于是,第二天一早,长安城就爆发了张衡大街上吃蒸饼的新闻。
新闻经过发酵,最终传到了皇帝武则天的龙案上,武则天看过后也觉得官员大街上吃饼有失形象,大笔一挥写了一句:“流外出身,不许进入三品。”就这样张衡因为一块饼成了编外干部,永久地失去了晋升空间,要知道在大唐,宰相也就是个三品官。
唐代很多诗人有些了不起的喜好,比如诗人贾岛喜欢骑毛驴写诗,留下《春江花月夜》的张若虚喜欢闷着被子写诗,而眼下这位则是追着人家给纠正错误。
唐代诗人周朴喜欢唱自己的诗,一次在游玩的路上碰到一文人骑驴正在高声吟唱周朴之诗句“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东”。
周朴听罢,也不管人家答不答应就追赶了上去,那文人看周朴穷追不舍的模样,吓了一大跳,拼命抽打驴屁股让驴快跑,本以为这样算是甩开周朴,哪知他低估周朴紧追不舍的决心,一路追赶了几里路,大汗淋漓,鞋子也跑掉了,终于追上。
周朴高声对一脸愕然的文人道:“兄弟,你大错特错!我的诗是河声流向西,非流向东也。记住了哈!”
我们今天能读到大诗人杜甫的1500首诗(具体写了多少,历史没有记载,根据目前统计数据大约有1500首诗被保存了下来)归功于杜甫的版权意识,他很早就开始统计自己写的诗,在临死前把自己的诗集交给了儿子杜宗武,儿子不负众望,把杜甫的诗集很好的传了下来,后来杜宗武又把诗集传给了儿子杜嗣业,才有了后来遇到了中唐大诗人元稹。
杜甫孙子偶遇元稹,很客气地献上杜甫诗集,元稹读罢惊为天人,亲自写了篇墓志铭《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这篇墓志铭对杜甫大加赞扬,由此杜甫才名闻天下与李白并驾齐驱。
中唐之后,在元稹、白居易、皮日休的吹捧杜甫的越来越高,最终成就了诗圣的美名。
回想如果不是当时杜甫儿孙的妥善保管,就没有后来偶遇元稹作序一说,那他的绝大多数诗大概率是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不为人所知的。
据《本事诗》记载;唐代著名的宋之问对仕途一直抱有期望,很有上进心,武则天登基称帝后,宋之问认为自己的时机来了,为此特意求武则天上赏他个北门学士(唐朝官职)当当。
当时武则天身边的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二人因为做了武则天面首,从而成为了武周炙手可热的人物。
眼热的宋之问也想成为这样的人物,于是发挥了自己的才情给武则天写了一首小情诗“鸳鸯矶上疏萤度,乌鹊桥边一雁飞。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意思很简单,那就是我每天都眼巴巴地在您身边侍奉,不知什么时候可以揽你入怀,共度良宵呢?
毫无疑问,宋之问才华是有的,这首诗文采风流十足,很快就成了大唐热门文章,这样的文字自然也传到了武则天的手中,阅读完后,武则天对崔融说:“吾非不知之间有才调,但以其有口过”。
我不是不知道你宋之问长得帅,才华也好,奈何你有口臭,侍奉在跟前谁受得了。
由于口臭这个致命的缺点,宋之问成为北门学士美梦最终化作了泡影。
“二圣”时期,表面上是唐高宗和武则天共同执掌朝政,但由于高宗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大唐朝政实际上由武则天以皇后的身份来处理大量的国事。
武则天是个聪明人,有野心,也有远见,很懂得抓住时机,此时她心里很清楚,自己虽代为丈夫处理大唐政务,但自己毕竟不是皇帝,而且深居后宫,要想驾驭整个朝政,单靠自己一个人是不够的,自己还需要打造一支属于自己的班底,当年曾为她争取皇后地位出过大力的亲信们,十多年来,大都被淘汰殆尽了,只剩下李绩、许敬宗两人,也已是风烛残年,不久于人世了。因此,武则天需要的这些人除了自己信得过外,才华和年龄也都是硬伤。
年轻才能更持久,年轻才有活力。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经过一番考察,武则天从左、右史和著作郎中,物色了一批才学俱佳的文人学士。这批文人学士被特许从玄武门出入禁中,时人称之为“北门学士”。
武则天以修撰为名,把这些文章高手召入禁中之后,编写了一批署武则天之名的著作,如《列女传》《臣轨》《官僚新诫》《乐书》《少阳正范》等。这些人,名义上是修撰著作,实则是武则天的智囊班子,武则天密令他们参决朝政,“以分宰相之权”。这些人对武则天帮助很大,为武则天后来称帝制造舆论、定主意出了很大的力。
在此后的二十余年中,武则天不仅在皇后的位置上坐得稳稳当当,唐高宗死后她又临朝称制,并逐步造成改唐为周的形势,这些都是与“北门学士”分不开的。
因此,武则天也没有忘记这些功臣,他们多数被擢升为三、四品高官,范履冰、刘祎之还做到宰相,长期受到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