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大智慧:四川名人轶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被流放而不忘发展教育,谁的逆商最值得我们学习?

总书记在和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等座谈时,曾告诫青年朋友们:“做实际工作情商很重要,更多需要的是做群众工作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就是适应社会能力。老话说,万贯家财不如薄技在身,情商当然要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结合。”所以情商和智商一样重要。而逆商作为情商的在逆境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即指我们身处逆境时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近年来也愈发流行备受重视。自古以来的圣贤和伟人,大多有着强大的逆商。四川首批十大历史名人中,杨慎的逆商可能是最为突出的。

杨慎(公元1488年-公元1559年),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明朝宰相杨廷和的长子,是明代四川唯一的状元。杨慎出生于名门世家,其祖父杨春、其父杨廷和、其叔杨廷仪均为科甲进士。在杨慎中状元时,其父杨廷和是内阁大学士,国家行政地位仅次于皇帝和内阁首辅。中国历代文人都是讲究避嫌的,尤其是在科甲录取时。例如宋代宰相欧阳修,在科考录取时恐朝野非议,将疑似自己学生曾巩的考卷录为第二名,结果那张考卷是苏轼的。于是苏轼错过了本该是自己的状元。所以杨慎能在父亲领政时成为状元,且未见非议,可见当时他的才学就已经得到了天下公认。

-----------------

杨慎可谓手握一手好牌,24岁状元及第,才学天下公认,又有贤妻王氏,父亲杨廷和在次年也成为内阁首辅。但在嘉靖三年的“大礼议”事件中,嘉靖皇帝派锦衣卫逮捕了杨慎等一百八十余人。37岁的杨慎被廷杖两次,几至毙命,然后被流放到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县)。杨慎到达永昌卫时,身体上“肉黄皮皱形半脱”,精神上“东风独坐感流年”,可谓身心俱疲。之后,杨慎在云南等地度过了三十多年的流放生活,直至72岁病殁仍未得赦还。

初看这样的人生,我们不禁感叹杨慎一生的悲苦。恰如一个人怀揣巨额黄金,并穿了天下最美的衣裳,却被丢进了与世隔绝的沙漠。逆境并不可怕,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讲,逆境可能是暂时的——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总还有一些令人愉快的地方。而若余生均处于无法挽回的逆境中,这必将是一个极大的考验。那么,在如此逆境中,杨慎是如何以高逆商来应对的呢?

《明史·杨慎传》中记载,杨慎虽被贬谪,但云南当地官员、名士仍以“大吏咸善视之”。云南巡抚郭楠、黔国公沐绍勋、永昌知府严时泰等把他安排在昆明附近的安宁温泉养病。安宁太守王白庵还专门造了遥岑楼为杨慎居住和讲学所用。史书上对于杨慎被贬初期的礼遇,大多归结于当地人的友好。而从杨慎自身来讲,则是逆境中卓有成效的处理。总的来说,杨慎并未觉得天要塌了而惊慌失措,而是能分清困境的前因后果和自己所处的位置,并迅速找到了减少负面影响的方案。

-----------------

面对艰难与环境的巨大变化,杨慎迅速找到并发挥出了自己独特的优势——状元及第、经筵讲官。翻译成现在的话,既是高考全国第一,又有优秀的教学经验。因为所谓经筵讲官,是给皇帝讲课的老师,必然选的是饱学善教之士。想想现在的学生培训市场,北大清华毕业的人所办高考培训班、上戏中戏毕业的人所办艺考培训班,诸位家长学生无不趋之若鹜。杨慎愿意主动讲学——状元加帝师给普通人“开讲啦”,这在整个大明境内都是难得的,更何况在当时的大明帝国边陲云南。杨慎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痛定思痛,迅速采取行动来改变自己境遇。这是极高逆商的集中体现。

之所以能说杨慎在主动改变自己境遇,而不是完全被动听他人安排,是从杨慎被贬后从北京到云南一路诸多举措得以体现。首先是杨慎主动防范政敌给他搞个“自然死亡”,一路“暗滩持楫防,洄溜扬帆栗(《恩遣戍滇纪行》)”。其次是杨慎的父亲致仕回到新都,年老多病,需要有人照顾。杨慎让妻子在流放中途回乡尽孝,一方面免去了妻子流放之苦和未知之险,另一方面也使得年迈的老父亲得以照料。若没有杨慎的主动担当与坚持,很难出现这样的安排。因为那时遍体鳞伤的杨慎,其实比父亲杨廷和更需要照顾。舍去自己的欲望,选择独自面对,从而使孝和爱得以两全。这需要极大的精神力量支持。想清楚了这一层,再读杨慎《江陵别内》,我们感受到的将不是一个弱不禁风的文人,而是一个独自仗剑天涯的豪侠。豪侠亦有儿女情,但更显壮士之豪气。

同泛洞庭波,独上西陵渡。孤棹溯寒流,天涯岁将暮。

此际话离情,羁心忽自惊。佳期在何许,别恨转难平。

萧条滇海曲,相思隔寒燠。蕙风悲摇心,菵露愁沾足。

山高瘴疠多,鸿雁少经过。故园千万里,夜夜梦烟萝。

——杨慎《江陵别内》

-----------------

再来复习一下逆商的四个组成部分,对杨慎的高逆商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高逆商一般会表现在对周围环境控制感、起因和责任归属、挫折影响范围、挫折持续时间的良好处理。其一,在对周围环境控制感方面,杨慎并没有逆来顺受,完全听从他人甚至政敌的安排,而是主动防备佞臣派来的杀手。其二,在起因和责任归属方面,我们发现杨慎也没有像很多名士一样由儒转佛,用宿命论来安慰自己,而是痛定思痛,主动承担责任和采取行动。其三,在挫折影响范围方面,杨慎在积极地限制贬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范围——只涉及自己,不累及家人。其四,在挫折持续时间方面,杨慎也在极力减少充军流放所带来的影响时间,很快可以在环境更为安逸的地方养伤和治学。当然,杨慎的高逆境情商似乎也有遗传的因素吧。父亲杨廷和也在杨慎这一段经历中展现出了高情商的行为。杨廷和把儿子杨慎可能不便直言的感谢,写在《留寄安宁太守王白庵》中。该诗将王白庵接济杨慎建遥岑楼,与高适接济杜甫建草堂相媲美,无疑是对王白庵极大的褒奖。

当然,如果杨慎的逆商止步于此,还不足以使他成为明代三大才子(解缙、杨慎及徐渭)之首。杨慎在兴办教育、与人交往、学术著作方面均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在兴办教育方面,杨慎培养出了“杨门七子”和“杨门六学士”;他们七人均为云南人,其中有三名为白族,科甲成绩方面五人进士二人举人;此外,杨慎的儿子杨有仁在万历年间也高中进士。在与人交往方面,杨慎并非“往来无白丁”,而是广泛与“布衣野老”交往;“杨门七子”之首的李元阳在《中溪家传汇稿》中回忆道,“布衣野老,邂逅丘亩之上,先生(指杨慎)晏然与之谈,而忘日之西夕也”。在著作方面,《明史·杨慎传》称“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第一”;杨慎的著作有四百多种,现存二百多种;并且是一名百科全书式的巨匠,在经、史、诗、文、音韵、词曲等文学方面均造诣高深,而且金石、书画、天文、地理、生物及医理方面都有著述。

总之,杨慎是四川历史名人中高逆商的典范。在他37岁那年,或许会有人认为作为宰相之子的公子哥,会被政治迫害打击得一蹶不振。但他却完成了一个完美的逆袭,取得的成就甚至远超其父杨廷和。云南人民忘不了他,是因为他孜孜不倦地培养了一大批云南学子。四川人民更忘不了他,“一门七进士,宰相状元家”则是四川人民的骄傲。而杨慎修蜀地方史志、编《全蜀艺文志》等则传承与发展了巴蜀地区的历史与文化传统。而对于明代以来的中华文化发展方面,明末著名学者李贽、朱舜水均高度评价了杨慎对明代文化所作出的杰出贡献,称赞其不亚于扬雄和司马相如之于汉代、李白之于唐代、苏轼之于宋代的贡献;再到清代,杨慎开考据学的先河,更是影响了整个清代经史之学的发展;直至现代,一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作为《三国演义》片头曲,更是世人传颂,家喻户晓。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

此外,逆商这一理念,也在其他四川历史名人身上有较多体现。例如苏轼被贬黜到惠州,仍能作《惠州一绝·食荔枝》,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来表现自己的豁达。而诸葛亮的逆商,也显得非常突出,尤其在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

刘备伐吴失败后,退至白帝城,蜀汉元气大伤。自黄忠病逝、关羽败亡、张飞惨死,刘备伐吴兵败当年又遇马超病卒,蜀汉的名将几乎凋亡殆尽了。国家危若累卵,内乱和外患均很严重。刘备在白帝城弥留之际托孤诸葛亮。诸葛亮在这时所展现的高逆商,令人叹为观止。

在处理刘备病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时,诸葛亮从君臣关系、外交政策、内政治理三个方面予以控制负面影响的范围和时间。首先是处理与后主刘禅的关系,诸葛亮恪守臣子本分,同时奏请刘禅的生母甘夫人为昭烈皇后,这无疑是对刘禅的巨大慰藉。其次是外交政策调整,尽管关羽、张飞和刘备都直接或间接死于吴国之手,但诸葛亮并未将此上升为“国仇家恨”,而是在刘禅继位诸事初定之后,立即派使者与吴国重修于好,共商伐魏。在内政治理方面,励精图治,亲力亲为,经过一年多休养生息即着手南征而平定南中。

当然,逆商甚至情商,并不是崇尚权谋,而是要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相结合,并从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方可实现自我价值。诸葛亮、苏轼、杨慎等四川历史名人,均是这方面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