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温故2024
年终岁尾,回顾逶迤一路的斑驳足迹,梳理记忆,总结得失,不过是砥砺未来,提醒自己。这与正襟危坐的年终述职不同,因为那份总结水分不少,光彩照人的部分如同孔雀开屏,羞于示人的一面则轻描淡写。
本着“我写我心”,对2024的记忆属于私人化的成长经历,而且绝非虚构,除我之外无人对号入座。
想起一首老歌——孙悦唱的《心情不错》,里面有几句歌词:“这一年总的说来高兴的事挺多,家人不错,朋友不错,自己也不错,看看日历总不忍心把最后一页翻过,因为要告别快乐的一年都有点舍不得。”的确,过去一年要记忆的事挺多,但是纷繁芜杂的往事不可能一一叙述,否则就成了一笔流水账。就我印象深刻的一些事,结合生活的几个侧面,展开叙事,也许更有话说。
思虑片刻,抽茧剥丝,我的生活并不复杂,概括而言,也就集中在教学、读书、写作以及翻译等板块。
一、教学:本职工作
这是饭碗所系,也是作为教师的存在意义,马虎不得,唐突不得。不论何处谋取教职,面对职业的神圣和庄严都应保持起码的敬畏之心。我性本木讷,疏于交际,而教书育人让我回避了很多世俗纷扰。目前,在不同讲台的驻守已经两个十年,职业惯性已经让我认识到此生的宿命,因此也对校园围墙之外少了一些向往。我认定守望教育是自己的终极选择,并非标榜自己的崇高,其实我并没有那么深笃的教育情怀,因为教育环境存在着大量的假大空、邪恶丑,但是我看透了依然不改初衷,因为“宁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依然是我的选择。
教师工作只是一份普通的职业,因此不敢苟同“灵魂的工程师”、“园丁”、“蜡烛”和“春蚕”等隐喻,我认为课堂对于教师而言不过是守望的一方田园,如同农夫一样,尽心尽力完成耕作,尽管稼穑艰难,也要善待最终的收获。既为师者,面对的必定是太多的无知甚至野蛮,工作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倦怠来袭也是寻常之事,但是这份想哭也想笑的职业孕育着希望,为他人的成长奠定基石,开拓前进,总算积德修福之事。应该说,我们的服务对象是有灵魂的个体,那么教育遵循的诗意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或许,一些学生犹如失去灵魂的小王子,在心中玫瑰的召唤之下慢慢醒来,会找到一条回家的路。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头脑的清醒,我从王小妮的《上课记》中得到启发,坚持撰写令人觉得徒劳的教学手记。从本学期开始,至今已存留二十余篇。每篇都保持着教育生活的原汁原味,不去添加太多修饰,写得零散,甚至杂乱,语言有些主观。这些即兴的教学感悟是有积极意义,当时不记录,事后任凭怎么回忆也将支离破碎,因此以后还要继续坚持。
撰写系列教学手记的过程中,我的确察觉到不少问题,有的属于师生层面,有的则属于学院制度层面。正视现实,也就不和这所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学现状拧巴起来。平时教学工作中,尽管恪尽职守,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对待个别学生,有种感觉叫做“我欲将心向明月,无奈明月照沟渠”。再怎么苦口婆心,他们依旧我行我素。如果反躬自问,我反思过是否教法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但很大程度上并非教法的问题,而是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学生进入大二之后,大一阶段的淳朴慢慢淡去,有的学生习染了些许狡黠,甚至世故。个别学生的做派令我反感,其中14级环艺某班有个学生更是奇葩,人在学校一学期,可是每次英语课却玩失联,最后还乞求参加期末考试。在他的影响下,个别意志力薄弱者也肆意旷课数次,本来我最为中意的教学班演变得如此不堪,谁之过欤?一方面属于我没有及时发现和制止,另一方面属于他们的自私和任性。这一不良现象,下学期必须引以为戒,绝不姑息,坚决纠正。
二读书:心灵旅行
坦而言之,我自认为多年来属于一个流浪行者,能够选择在某处滞留,主要是书籍的牵绊。
也许青葱岁月对流浪诗人过于崇拜,总觉得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总渴望到远方去。于是,从25岁开始,我的人生轨迹就没有在某个地方固守太久,听从内心的召唤,我走过大江南北。孤独的时候,我习惯了读书,不是因为爱好,而是没有人和我交流。身边诸多繁杂,但是一册书籍在手,浮躁的内心渐渐平静下来。我觉得每册吸引住我的书籍都有一种融化灵魂的力量,都敞开胸怀收留我这个羁旅之人。
我习惯于与书作伴,对于书的选择没有严格标准,我认为文字聚集的书页凝聚魔力,可以藉此提高人的品质和神性。对于钟爱的书籍,我或买或借,希望一睹为快。在这个习惯于网购的时代,也是书虫的幸事,只要选中某本书,不久就能够抵达,很快就能够满足亲人般的期待。
本来计划一年时间寄情于教育类书集,可是读兴袭来,计划不得不作出修改。《教育哲学》翻了不足十页,至今仍不想进展下去;《心理学》也是翻看四册中的一册,其余也使浮光掠影,读不下去;《教育科研方法》被冷落案头,没有翻看任何一页;《教育人类学》也是豪情万丈但行动力欠缺.......相比之下,通过图书馆或者网络,阅读的文学类书籍不少,印象中能够通读的有《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坚硬如水》、《童年》、《出梁庄记》、《大学的痛与梦》、《我们仨》、《尘埃落定》、《小王子》等,断断续续阅读,终于未竟的有《莫言论》、《丰乳肥臀》、《中国哲学简史》、《吾家小史》、《曼德拉传:不可征服的灵魂》、《幸福的七种颜色》、《叩响命运的门》、《孤独六讲》、《中国文脉》、《君子之道》、《死魂灵》、《美学与艺术》等。此外,还不包括网上下载的电子书,对于感兴趣的书籍,我翻看两眼,然后不再问津者甚多。有的时候,阅读此书忽然想到彼书的时候也多,找来之后,只是作为收藏,并没有潜心阅读。
阅读内容浩繁的书籍就像看好多集的电视剧一样,如果没有富裕的时间作为保证,还是不涉足为好。于是,我喜欢阅读的就是一些名家散文、随笔,这对自己的写作也有帮助。孙绍振的《美女危险论》很幽默,龙应台的《目送》很深刻,阿来的《看见》很受教。在读孙绍振的文字时,我发现汉语表达其实很好玩,用不着板着脸,拒人千里之外,以后此类幽默散文多读一些。另外,王小妮的两册《上课记》,何伟的《江城》以及梁鸿的《中国人在梁庄》给我很多启发,引领我走向非虚构文学的立场。我觉得自己尽管感兴趣,但是还要汲取社会学、人类学和调查研究方面的知识,这样以后可以形成系统,深入写作。非虚构文学写作是一个热点,不仅仅因为白俄作家阿里克谢耶维奇坚持这一风格获得本年度的诺奖,只是因为我的想象力太匮乏,还是忠实于自己的人生经验,不胡编乱造更能将写作进行下去。由此,我有幸和网易的“人间”栏目相遇,也不觉孤独,毕竟坚守这种写作方式大有人在。
三、写作:灵魂漫步
对于写作,我只是一个热心的爱好者,并非一个称职的作者。我毫不掩饰自己的写作风格:就是散漫成性,无目的、无规划,几乎属于“兴之所至,心之所安,尽其在我,顺其自然”。如果说成熟的作家写作属于沿着跑道跑步,我的写作仅仅属于漫步路边,这不过是个人排遣内心忧愁、烦闷、郁结的一种方式,和闲来无事,燃起袅袅香烟相似,也和三杯两盏淡酒落肚类同,又恰如几人小聚打打麻将,仅此而已。这个爱好无甚高贵,不那么鄙薄,发不了大财,也不至于倾家荡产。
友人好事,认为我的文字可以在更大的平台供人评点,于是听从他的劝告,结集整理了十多万字。从暑假开始开始洽谈,总是胜利在望,胃口一再被吊起,甚至电子版的文集早已完成,可是出版方对无名作者的关照匮乏。前几天小心翼翼询问出版的时间表,得到的回答仍是遥遥无期。
经过这么一番折腾,我也略知书稿统筹过程中的hidden rule,无名作者要想出人头地,并非那么容易。这就像夏天沉寂地下的爬蚱,已经三年没有见到阳光,但是爬出地面的时候未必每只爬蚱都有机会化作金蝉,饮风浴露,展翅高歌。不过,自己的文字被编辑成册,形成电子文集,也觉得心旷神怡,因为写作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版权,而是为了悦人悦己。既然是个人爱好,用不着为此郁闷,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胜利。
海明威曾说过:写作是一种孤寂的生涯(Writing at its best is a lonely life.)。喧嚣和愤怒只能分散注意力,不能幸福地栖息尘世。其实,从编辑成册的文集中,我看出不少硬伤,有的文章只是凑够字数,深度不够,缺乏思想性,可读性不强。有的只是期期艾艾,无病呻吟,真的不适合早日与读者相见。个别私密化的文字,自己读得兴致盎然,别人也许不明就里,这些文字本身的思考就不周全,与其着急问世,不如静心修炼,让自己心智更加成熟,让文笔更为人接受。从下半年开始,我尝试列出专题进行写作,如关注日常教学,关注时下电影,关注社会万象之类,文字任意流淌,发表的场所仅仅限于QQ空间和红袖添香网站。语言依旧,不过行文尽量温和,叙事尽量客观,因为外部世界本来就如此,与其拧巴,不如设法周遭达成和解。
应该说,《非虚构写作》一书让我觉得相见恨晚,不仅有技术指导,而且让我避免走进一些误区。另外,网易的“人间”对我也有很大启发,看到别人的真实故事,自己也有很大触动,能够借助文字的力量建构另一个新的自己,本身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既如此,下一步还是多参照别人的写作方式,提高个人的写作水平,争取笔下文字有更好的可读性。
四、翻译:别样行走
庄子说过:乘物以游心。这个外物就是我的专业——英语。它带我逃离我不愿停留的地方,或者我借助这个工具游走于他乡,尽管它也许令很多人头疼,但是很多人永远领略不到自如驾御英文的妙处。这永远是个人化的体验,有人阅读翻译过来的英文诗歌,觉得寡淡乏味,或者老外阅读英文版唐诗宋词,并不觉得存在的优美。人对事物的了解,是分层次的,也是隔膜的,就像我置身艺术学院,看不懂学生做的那些画,也欣赏不透其中存在的美感。
这些不难理解,术业有专攻,闻道有不同,仅此而已。
翻译,并非我的爱好,而是专业要求具备的素养。也许有人认为翻译工作并不难,能够将源语言转换为目标语即可。其实不然,一名优秀的翻译必须是个杂家,天文地理,人情世事,风土习俗等等必须了然于心,因为我们无法判断对方下一句要表达什么,也没有充足的时间留出来组织语言。我有过短暂的口译生涯,也深知劳动强度之大非他人所能理解。当然,从事生活中简单的翻译,充当两种语言之间的桥梁,倒也不算难事。
年岁有加,头脑反应颇为迟钝,从事即兴翻译之类的工作更加力不从心,但是知识的丰富反而对笔译颇有裨益。年初,偶然与某翻译社合作,就此打开一扇通往更加广阔视野的窗户。借助互联网,我不算落伍,针对到手的稿件,及时处理,在规定时间内发送过去,从三月份开始,一直坚持至今。
稿件量有多有少,但是工作过程中的压力犹如达摩克里斯之剑高悬,丝毫不能松懈。因为,这属于商业行为,翻译质量低劣必定影响个人信誉,也影响与他人的进一步合作。即便如此,我仍然出现过失误,也因此遭到处罚,这让我一直铭记在心。
本来属于无意介入的行业,没有想到我还真对业余翻译产生兴趣,前几天统计译稿数量,竟达数万字之多,这远远超出我的预料。
总之,俗世行走,不使自己过于乏味,那么不妨积极起来。完成自己主业的同时,丰富心灵,让自己能够在这个世界诗意而从容地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