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彩缤纷的岁时节令
形成于汉代的四时节令到唐宋已基本定型。从正月一日开始,元宵、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元节、中秋、重阳、立冬、冬至等重要岁时节日,均有民俗活动,而且极为讲究。宋代的岁时节令庆祝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反映了宋代社会生活的多彩侧面。
元旦
“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元旦(今春节),即正月初一,是中国古代最盛大的节日,宋代亦袭此节,家家户户“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北宋末年,唐代名将秦琼、尉迟敬德取代传说中能打鬼驱邪的钟馗成为“门神”。由于宋代印刷技术的进步,还出现了木版年画,张贴于家中,增添节日气氛。自宋代发明火药后,从除夕夜到元旦,燃放爆竹也是一景。南宋时期临安城还要在元旦燃放焰火。新年伊始,家家户户还要拜天地、祭祖先、互相祝贺。上层士大夫中还流行送名片以代替登门拜年。这一天,“不论贫富,游玩琳宫梵宇,竟日不绝。家家饮宴,笑语喧哗”。
元宵观灯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也称灯节。唐代时,灯节为三日,宋初延长为五日。宋帝多强调元宵节应“与民同乐”。城内处处张灯、人人观灯,南宋时临安城内“四十里灯光不绝”。元宵节灯品繁多,以“苏灯”为最,圈片大者,径三四尺,皆五色琉璃所成;山水人物花竹翎毛,种种奇妙,令人佩服。宋朝还出现了“猜灯谜”的节日活动。南宋时,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谜,将谜面写在纸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寒食与清明
寒食为宋代三大节之一,节前做好饭菜,节日期间禁火。北宋时期放假七天,南宋时缩到五日。节前,宋人还有家家折柳插门的习俗,江淮尤其盛行。南宋时期,临安一带的市民还有乘舟游西湖、看龙舟的习俗,不少士庶在湖中饮宴行乐,“至晚携西湖土宜(土产)而归”。寒食节的第三天为清明节,是扫墓祭祖的节日,“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以尽思时之敬。”皇室也早早“发宫人车马往绍兴攒宫朝陵。宗室南班,亦分遣诸陵,行朝享礼。”扫墓时还要烧剪成圆钱或元宝形的“纸钱”。
◆影清刻花注子注碗·宋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夏季的重要节日。“自五月一日至端午节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粽子、五色水团、茶酒共餐,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北宋时期盛行“合泥做张天师,以艾为头,以蒜为拳,置于门户上”,或用朱砂写“荼”字倒贴在墙上,南宋民间还要制作小红袋,装入雄黄,系于身上,都是为了达到驱邪避瘟的目的。端午期间人们还要吃粽子,饮雄黄酒、菖蒲酒等。
中秋与重阳
八月十五中秋节是秋季的重大节日,也是赏月的最佳时节。两宋赏月之风不减前朝,“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赏月之余,石榴、梨、枣、栗等中秋助兴佳品也是不可或缺的。除赏月外,赏桂、观潮在宋代也十分盛行。尤其是宋室南迁后,临安观潮更是热闹。九九重阳,自秦汉以来逐步形成的登高、插茱萸、赏菊花、吃重阳糕等习俗在宋代依然兴盛。北宋汴京民众在重阳节“多出郊外登高”,在郊外高山上聚会行乐。宋代还极为流行赏菊、佩菊。宋代重阳糕的制作也更加精致,最为著名的是狮蛮糕。
冬至与寒食、元旦为北宋的三大节日,至南宋冬至则与元旦并列,称为“亚岁”。北宋汴京“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南宋杭州也是“最重一阳贺冬”,“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南北宋两朝在冬至之日,都要在京城南郊举行“祭天”,称为“南郊”,以祈求上天保佑子民。冬至还有吃馄饨、喝稀豆粥的饮食习俗。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宋人称为交年节,也称小年。这一天要举行“醉司命”、“照虚耗”、“诵经咒”、“扫屋宇”等多种节日活动。从小年夜开始,到除夕“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由于除夕是“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宋人还有守岁的习俗,“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
冬至与除夕
◆玉兔捣药饰件
◎宋人的节日缤纷多彩,中秋节是其中重要的节日。八月十五,一轮明月挂在空中,人们不免想起传说中的月宫,说起嫦娥奔月、玉兔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