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怀里哭晕的黛玉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4章 崇宁帝的心思

等过段时间空闲了,便将着手安排,打定主意之后,侯孝康的心情也放松了许多。

要知道在情况复杂的京都开设一家戏楼并非易事,因此也不急于一时。

不多时,便回到了府里,他先是恭敬地前往父母的居所请了安,随后他本欲即刻前往书房,心中盘算着要细细规划一番关于开设戏楼的种种事宜。

然而,当他步出父母的居所,抬头望向那已略显昏黄的天际,心中不禁生出了一丝犹豫。

夕阳的余晖洒在侯孝康的脸上,使得他不由的有些恍惚感。

自打穿越到这个时代以来,那份如影随形的危机感,使得精神始终处于高度的紧绷状态。

如今,终于凭借自己的才学与努力,成功中了进士,侯家暂时也摆脱了危机,那份长久以来积压在心头的危机感也随之消散了大半。

望着这宁静而美好的傍晚时光,侯孝康心中涌起了一股难以言喻的轻松与惬意。

他暗自思量,既然如今已有了较为稳固的地位,何不趁此机会好好享受一下这份来之不易的闲适与安乐呢?

毕竟,与前世相比,如今的他已然实现了阶级上的巨大飞跃,但还没来得及好好犒劳自己。

于是,侯孝康稍作权衡,最终还是决定暂时放下心中的规划,转身回到了自己的院落中。

他打算先好好放松一下身心,待到明日精神饱满之时,再着手处理那些繁琐的事务也不迟。毕竟,生活不仅仅是奋斗与拼搏,更需要懂得适时地享受与品味。

到了自己小院,正巧看见香菱和晴雯正在等自己。

见到侯孝康回来,香菱和晴雯纷纷欣喜地迎了上来。

香菱更是贴心地问道:“爷,您可用过晚饭了?要不要我去通知厨房给您准备些热乎的吃食来?”

侯孝康微笑着摆摆手,说道:“不用了,今个儿我在外边已经吃过了。有些累了,你们先伺候我洗漱吧。”

香菱闻言,立刻吩咐小厨房烧好热水,准备伺候侯孝康沐浴。

而晴雯则在一旁帮忙收拾侯孝康的衣物,突然,她像是闻到了什么,眉头一皱,最终还是忍不住碎了一嘴:“也不知道爷去了什么地方,衣服上尽是些骚蹄子的味儿。”

声音没有遮掩,侯孝康自然也听到了,他心中一紧。也不知是水太热还是怎么着,老脸不禁一红,但也有些心虚,毕竟他今天确实去了青楼那种地方。没有多说什么。

晴雯也知道自己的身份,虽然性子直爽,但她还是懂得分寸的。她之所以这么说,也是因为她担心侯孝康的身子。在这个府里,有她和香菱两个贴心人照顾着,侯孝康却还要出去乱来,她心中自然有些不忿。

但见侯孝康没有反驳,晴雯也就没有再多说什么。她明白,这是自己的爷,还是要给他留些脸面的。

但尽管如此,该要的提醒还是要做的。

就在侯孝康还在府里享受着香菱和晴雯的温柔侍奉,沉浸在那份难得的宁静与闲适之中时,京都的另一个角落,有一盏灯依旧为他而亮着。

......

御书房。

烛光摇曳,映照出崇宁帝专注而严肃的面容。他身着龙袍,端坐在案牍前,手中紧握着一卷文案,目光如炬,仿佛要将每一个字都刻在心底。

“陛下,忠顺亲王在殿外求见。”一个尖细的声音突然响起,打破了御书房内的宁静。

夏守忠弓着身子,小心翼翼地禀报道。

崇宁帝闻言,眉头微微一皱,但随即又舒展开来。

他放下手中的文案,但目光依旧没有离开案牍,只是淡淡地说道:“哦?老七这个时候才来?让他进来吧。”

殿门便被轻轻推开,一阵橐橐的靴声,“臣弟叩见皇兄。”

“嗯,不必多礼,坐吧。”崇宁帝对这个同胞兄弟还是非常亲近的,示意赐座。

能在御书房伺候的内侍,自然都是经过千挑万选,极有眼力见的。

崇宁帝与忠顺亲王对话刚落,便有内侍悄无声息地送来座椅,摆放得恰到好处。

忠顺亲王自小便与皇兄崇宁帝情谊深厚,由皇兄一手带大,因此也不客气,径直坐下。他见崇宁帝眉头紧锁,手不离奏折,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担忧。他深知皇兄勤勉,但过度操劳终非好事。

“皇兄还是得多多休息,身子要紧。若是些杂物,何不交由下边的臣子们处理?”忠顺亲王终是忍不住开口劝道。

崇宁帝闻言,头也不抬,冷哼一声:“下面的臣子,能有几个可信的?朕可不像父皇那般闲适大气,将我张家江山轻易让与他们,......”

忠顺亲王一听,心知皇兄心中忧虑,但这话却不是他能多言的。他刚要出口的话,又硬生生咽了回去,转而换上一副轻松的神色。

崇宁帝见忠顺亲王在一旁支支吾吾,又见他神色变换,也知他是好意。他脸色稍缓,说道:“好了,七弟,我知你是好意。不过朕的身体自己清楚,无须多虑。”

“只不过这满朝文武,会真正关心朕的臣子,恐怕也就七弟你了。或许,还有那位......”

忠顺亲王一听,见皇兄心情还算可以,便也顺着话题聊了下去:“皇兄说的可是此次春闱钦点的状元侯孝康?他的诗才确是了得,前些日子臣弟参加恩荣宴,......”

嗯,没想到这恩荣宴上竟还有这等风波,不过这首诗倒是颇为出色。”崇宁帝的脸上露出了微笑,他缓缓吟诵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此诗寓意深远,言辞铿锵,说的很好。”

崇宁帝目光中闪烁着赞赏的光芒:“若天下官吏皆能像这破岩中的劲竹一般,坚韧不拔,不随波逐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想必我大周不久的将来也必能风清河晏、国泰民安。”

自登基以来,崇宁帝确实常被朝中诸多沉疴痼疾所困扰,头疼不已。而侯孝康的这首诗,正好击中了崇宁帝的心弦,尤其是那坚韧不拔、不随波逐流的意境,委实合意。

“皇兄,此子便是那撰文者吧。”忠顺亲王看着崇宁帝脸上露出的欣赏之色,心中已然猜到了几分。

他回想起前些时日,春闱刚结束时,崇宁帝曾在书房里给自己看过一篇文章。那篇文章没有署名,但文笔流畅,见解独到,极具变法意味,应当是礼部誊录上来的今科士子所作。

当时,忠顺亲王便直觉这份试卷应当是抓住了皇兄当下的心境,才会被皇兄特意拿出来给自己看。如今想来,那份试卷的作者,很可能就是侯孝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