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文豪从马尔克斯开始](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408/52721408/b_52721408.jpg)
第102章 谢晋看剧本
陈实把几个包子蘸了蘸醋全部吞下,“魔都这边的伙食倒是不错,挺舍得下调味料,我们浙省的菜下的调味料没有这么有劲。”
“这或许和这边一直以来的风格有关,虽然我们浙省也经商,但是这边在经商这一块明显要更加大胆一些。”
刘晓丽把红烧肉全部倒到米饭里面,然后再拌在一起,让红烧肉的肉汁淋到米饭里面去,开口道:“我刚刚下车的时候看见了两个外国人,我这辈子一共才见到这么几个,而且这边的中外建筑也很多,哪怕是西湖市,也没有这么多的咖啡馆。”
“这和这儿的地理文化有关系,西湖市也算是内地,魔都市已经是完完全全的港湾,在这边搞生意就自然得注重中外文化。”
陈实住的是电影厂的招待所,用的食堂自来也是上影厂的,哪怕是饭点这里的人也不是很多,大多数是一些演员,他们都聚在一块大声聊着天。
张爱国刚去食堂口打好了饭,他心里面一直都在想陈实什么时候能过来,毕竟他为《盲井》立项可是花了不少的功夫,万一输了点什么差错,陈实不搞这个编剧。
对于一整个剧组都是大损失。
“陈实同志!”张爱国刚这么想,就瞧见了在食堂角落坐着一对青年男女,一人长得漂亮,一人长得帅气,就跟一些老话剧里面说的那种神仙眷侣一样。
陈实隐隐约约地听到别人在喊他便抬起头,不远处张爱国拿着一个饭盒站在那里,他的旁边还跟着一个戴着黑色方框眼镜的男子。
方额阔面,法令纹深嵌,眉骨突出,下颚线条刚毅,看起来有一种厚重感,他还有一个二八分背头。
这是第3代导演谢晋年轻时候的外貌。
陈实由于家里面条件有限,接触电影时间比较晚,是在谢晋老了以后才逐渐接触这个第三代导演,见到年轻的谢晋,有一种不适感,就好像是另一个人一样。
陈实把嘴里面的食物咽下,朝着张爱国招了招手,“唉呀,张爱国同志好巧,本来打算吃完饭找你的。”
“我也没想到竟然能够在这里面遇到你。”张爱国的脸上充满意外,紧接着他把目光转向陈实旁边的女子被问道:“这位是?”
“这位是我的革命伴侣他叫刘晓丽,之前去过话剧院,是舞蹈专业的,虽然不是专业对口,但是私底下一直有花时间去学习。”
张爱国心中不禁感叹。
陈实同志真不愧是作家当中的翘楚。
选革命伴侣都这么有眼光,竟然找了一个长这么漂亮的,就是这样的颜值,很多电影厂里面的演员都比不上这位姑娘。
就是演技不知道,希望这位姑娘不是什么花瓶,他能够通过谢晋同志的考核,对于接下来的剧组都有好处!
“这位就是谢晋,谢晋同志这位是陈实同志,大家都是第一次见面,可以互相了解一下,商量一下关于《盲井》的事情。”
“谢晋同志这边才只接触到《盲井》的部分剧情,只有部分剧情,演员都不好找工作没法进行开展。”
陈实从旁边取出《盲井》的稿子递给面前的谢晋同志为了防止意外,《盲井》的稿子一直都是随身携带的,眼下算是派上了用场。
“吃完饭看顺便到时候帮你把旁边这位演员的面试解决一下,电影厂里面一直有规矩,想要招募人最好选相同专业的。”
“能够给面试已经算是破例了,到时候审核会稍微严格一点,能够接受吧。”
刘晓丽点了点头:“嗯,可以,我对我能进入《盲井》剧组非常有自信,对于别的剧本,我可能都没这么了解,但是对于《盲井》我有自信心。”
饭后,四人因为有事暂时分开,陈实要去《故事会》那边,刘晓丽要借着这个机会感受一下魔都,顺便去看一看咖啡馆。
张爱国这是要忙的,处理电影背后的一些事情,制片人要做的一些事情有很多,比如拍摄计划,资源调配,还有背后的资金筹集。
而导演谢晋则是负责看陈实提供给他的《盲井》,并从《盲井》当中找一个比较适合给刘晓丽演的角色。
谢晋坐在办公室里面,他的桌上面放着陈实刚刚递给他的剧本《盲井》,他之所以会选择盲井进行拍摄无亚于制片人张爱国在背后的推动。
他对这篇电影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同时又把这篇电影的剧情讲给了他,光是盲井当中的部分剧情就已经吸引到了这个导演。
对于接下来的剧情走向是怎么样,谢晋肯定是很好奇的。
一小时以后,谢晋把这篇剧本看完,《盲井》带给他的感觉有一些震惊,要是再说深一点,那就是恐惧,这是一种对于人性的恐惧。
他之所以震惊,是因为一个从来都没有接触过剧本的人,能把剧本写得这么好,而且这种对于现实题材的感受,已经到了细思极恐的地步。
像是实打实的就去矿井里面走了一遭一样,这还仅仅是文字版,要是转换成电影的形式来展现,这种感官会更加可怕。
对于人性的恐惧则是来源于这剧本的本身。
他在这之前根本想不到,有些人能够盯上一些高中放假的学生专门制造矿难,就为领取高额补贴。
而作为始作俑者的宋金明居然也会被真诚所打动,而另一个始作俑者唐朝阳的最终想法是将两人同时解决。
人性!
说白了不就是为了那些钱吗?
谢晋往深处一想,纵观历史,这样的剧本做得更过分,造成伤亡人数更多的还有,同样是写的文学作品,在百年孤独当中就有这么一段死人的人装了两节车厢。
像陈实这样的文学评论奖,也写过一些文章,说过两节车厢,很有可能是真实的。
但社会上面的观点往往是比较集中的,大众的想法是可能没有这么夸张,两节车厢满满当当的塞满人不太可能。
按照他们的推向,应该是两节车厢各装了一部分人,人数应该是在几百左右,按照这样子算,拉美背后的事情也非常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