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拒绝秦王征辟
李世民最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书法,是书圣的铁粉,不只对兰亭序爱之有加,对圣教序亦是独有情钟。
历史上他收集了王羲之三千多件真迹,并装订成书卷,印上贞观二字,还在朝廷官修的晋书上,亲自撰写王羲之传论。
他每日都要临摹王羲之的书法,每篇都要临摹几百遍。他还首创行书入碑,留名书法史。
他极擅飞白书,每字横竖笔画间丝丝露白,似用枯笔所写。
当这位极爱书法的秦王殿下,走进杜如晦的客厅,看到了摆在案上的那副瘦筋千字文后,怔住。
眼中有意外,然后是惊喜,
“这字,”
这位二十岁的秦王殿下,虽是王羲之铁粉,但对于优秀的书法也同样喜欢,比如他的飞白体,就是学习汉朝大书法家蔡邕的。
“最近我学欧阳询,遇到了个拦路大虫,武字戈钩总写不好,请教虞世南后,总算是有所收获。”
“说感武丁,这幅千字文上这个武字的戈勾,让我又有收获。”
房玄龄看着这副字也是捋须赞叹,“这千字文瘦劲、遒丽,与传世书体区别很大,可称是书法史上的又一独创,比之欧阳询、虞世南之书更险劲,更纤细,”房玄龄自己书法也很了得,他父亲房彦谦更是个书法大家,草书隶书尤为精通,书法界也是能跟欧阳洵虞世南并称的大家。
“用笔畅快,锋芒毕露,富有傲骨之气,如同断玉割金一般,”房玄龄点评这副字,一番称赞之后,却也提出这字锋芒太露了。
“锋芒虽美,过则易折也。”
书法追求的是藏头护尾,外柔内刚,绵里裹铁,先哲也强调,刚过易折。
李世民捧着千字文,很是喜欢,“我在这副字里看到了欧阳询的瘦硬之风,欧阳询书法平正中见险绝,此书越发瘦劲,另创一体了。”
当李世民和房玄龄知道这副难得的开宗立派的瘦筋体书法,出自眼前这个十六岁的年轻人之手时,都很惊讶。
李逸也只好再次解释,说这瘦筋体是老师李真人学习诸书法大家所长后,自创的字体,他跟着老师学习多年,略得几分皮毛。
杜如晦这个时候又向李世民道:“我先前送殿下那个焖烧杯,正是得自这位李村正,据说也是李村正的老师赵道长炼制的。”
等听说李老道在不久前死在塌窑中,李世民不胜唏嘘。
却也似乎正印证了房玄龄那句锋芒虽美,过则易折也。
李世民拍了拍李逸的胳膊,“我在你身上,似乎也感受到了几分锋芒和傲气,”
这算的上是赞美,也可以说李逸对他这个二皇子没有表示足够的敬畏之心。
这不是一个年轻小村正该有的态度,不过念及他原是道士,如今刚还俗,又能理解了。
道家讲道法自然,最是闲云野鹤,对朝廷对权贵,也是向来很超脱的。
“如晦啊,这幅字如否割爱于我?”李世民笑呵呵道。
杜如晦自是一口应下,把堂妹刚送给他还没捂热乎的礼物转送出去。
李逸一直暗里打量着这位未来的天可汗,
要说心里不激动是假的,
只是他没把这份激动表露出来,如今的李世民也才二十岁,也还没有那些丰功伟绩。
李世民却对他有了些兴趣,
从九环玉蹀躞带上解下一枚金刀子送给李逸,“你这幅字我非常喜欢,你那个能焖煮粥汤的杯子,我也很喜欢。”
李逸接受了李世民赠给的金刀子,
“你现在是村正?”
“嗯,还俗后落户御宿乡兴盛里罗家堡村,村子原有二十四户,上次暴雨塬崖垮塌,绝了六户,原村正也死了,村中丁壮大多服役在外,乡里推举我接任村长。”李逸回答。
一个十六岁刚还俗的道士做村长,其实在这个天下未定的时候,并不算什么稀奇事。
“你这笔瘦筋体很了得,可愿来我秦王府?先做个书令史,如何?”李世民起了几分爱才之心,发出了征辟要求。
李逸的年纪、身份,不可能直接征辟为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令史、书令史都是流外之吏,不参官品,但事务却很繁重,令史典曹文书,书令史佐理文书牍工作,为驱使之职,是士人所不屑的,但却也是庶族地主进入仕途的重要门路。
在当今,令史书令史这些流外吏,也还有很大机会迁入流内,成为品官的,只不过仕途有限。
李逸认真考虑了一下,
他现在若去了秦王府,那也只是个负责抄写文书的,可能根本没什么机会接触李世民,一个月那么一两石口粮的微薄薪水,
再则他答应董先生要办个私塾,这个时候走了就显得很不负责。
思来想去,他觉得眼下去秦王府做个书令史,还不如继续留在罗家堡,逍遥又自在。
“我在村里办了个私塾,已经有六十名村童报名入学,明天就正式开学了,我不能言而无信。”
“办私塾?”李世民意外。
杜如晦就把杜十娘刚才跟他说的李逸要拜董秀才为师,同时在村里免费办村学的事说了遍,
“我也很敬仰董秀才的才学和品德,曾想征辟他为王府幕僚,奈何董秀才不愿出山,”李世民感叹了几句,对李逸要留下办学既惊讶,也赞赏,这样的年轻人挺难得。
“我赠绢百匹,也给私塾尽份绵薄之力,以后若有困难,尽管来找我。”
李世民也没太在意李逸的拒绝,
转而还是谈起了此行的正事。
他把面圣请留之事告诉了杜如晦,
“我的幕府离不开克明你,陛下同意你为秦王府属兼兵曹参军,主持幕府诸曹事务,你陕州总管府长史任命,也不变。”
杜如晦有点意外,
不过还是欣然接受了。
因为杜如晦的态度,让李世民也终于是松了口气,
宾客相谈甚欢,
杜十娘为大家煮茶,
李逸也是来唐朝后头次喝到茶,来自蜀中的蒙顶石花茶饼,先烘烤,再碾末,然后煮,还加盐加椒花橘子皮,
李世民还特别要求加了牛乳,
一壶茶只喝五泡,
对这样重口味的茶,李逸挺不习惯的,
但杜三在旁边却不时的显摆下这茶和茶具的不凡,比如这蒙顶石花茶饼,乃是其中上品,每年新茶采摘后,便由快马日夜兼程,经驿站马不停蹄送到长安,以便在清明宴享用,这些可称为贡茶的好茶,一饼就要数千钱。
而门阀贵族之家,饮茶的工具也都极为精致甚至奢华,
比如杜家烘茶的笼子,用金银丝编制而成的,碾茶末的碾子,是鎏金鸿雁纹的银茶槽子,槽架和碢轴都是纯银鎏金的,这一个就用银三十两。
碾出的茶末要过罗,杜十娘用的茶罗,是鎏金飞天仙鹤纹银茶罗子,重三十七两,精致无比,底座上还有镂空的桃形壶门,屉面饰流云纹。
就连放茶叶的茶盒,也非凡品,是一个龟形的鎏金银龟盒,龟甲为盖,龟腹为盒,还用镂空的手法做出龟的鼻子和眼睛,既逼真又透气。
放盐还有个专门的鎏金盘丝座葵口素面银盐台,
茶勺也是鎏金银勺,
而茶盏茶托,更是晶莹剔透的琉璃,
一套茶器,零零总总二十五样,全是鎏金银器,就连夹炭的火箸,同样都是鎏金银器。
这些茶器,随便一样都值数万钱。
这喝的已经不是茶,而是奢华,特别这茶还是杜家千金煮的,就更不一般了。
杜如晦却对李逸道:“这些鎏金银器实在是太俗气了些,比之无逸你老师炼制的天外不锈玄钢焖烧杯、轻金秘银丹锅等宝器,遥不可及,俗不可耐。”
李世民听了后,居然对外面喊道,“三水,把我的不锈钢壶拿来。”
门外站立的护卫中走进来一个魁梧壮汉,从锦袋里取出焖烧杯来。
李世民接过,得意的摆在案上,“这个天外不锈玄钢焖烧杯,确实了不得,统兵在外,夜里装一壶热水再撒把米进去,早上就成了一壶热粥。或是行军时,放点肉再装上开水,等两个时辰,这生肉就成了熟肉热汤······”
那个高大的侍卫望着李逸道:“这样的好东西你还有没有,俺侯君集也想买一个,要多少钱随你开口。”
李逸意外这个壮汉居然就是侯君集,以后也是能够灭人国,甚至当宰相的猛人,不过最后因谋反失败被砍了脑袋,也算是凌烟阁功臣里比较特殊的一个了。
听说这位是跟李世民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又跟着太原一起起兵,是李世民绝对的心腹。
“让侯将军失望了,那样的杯子,我师傅也仅制成一个,抱歉。”
侯君集半信半疑,
李世民对他摆手,他才不情不愿的退出。
“侯三水是个粗人,你别介意,继续喝茶。”
李逸喝不惯这茶,抿了两口就没怎么喝了,李世民杜如晦他们还以为李逸以前没喝过这好东西呢。
毕竟这年头饮茶风还只是在寺院僧人、南方士族中比较流行,北方贵族们饮茶风,也并没兴起多少年,如今许多关陇贵族附庸风雅喝茶,却喜欢加牛乳、羊乳,甚至加羊脂、胡椒、葱、姜,甚至放芥末、薄荷。
这样喝,还不如喝甘肃罐罐茶,放上红枣、桂圆干、枸杞、冰糖、葡萄干、核桃仁,再配上茶叶,也比这强啊。
真想掏出他书房的那些绿茶、红茶,虽然仅是几百块一斤的口粮茶,但只需一壶热水冲泡,绿茶鲜爽,红茶香醇,多么纯粹。
杜如晦说一会送李逸几饼茶回去喝,还说喝茶能提神助思,解酒疗疾,明目清心,修身养性,要学会喝茶,喝茶是件风雅之事。
李逸捧着琉璃茶盏微笑着点头,脑中却在想另一件事。
他隐约记得李世民打薛举,好像是先败后胜,似乎是因为得了什么疾病,导致暂时交由他人统兵,结果他们轻敌妄动,擅自出兵,导致大败。
是得了什么病?一时想不起来。
看着谈笑风声的年轻李世民,李逸想要提醒,可却又不知该如何开口。
总不能直接说你很快会在战场大病一场,然后军队大败?这种莫名其妙的话说出来,别人还以为李逸诅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