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道经(八)

这一篇又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著名的“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最高的善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评析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由“居善地”至“动善时”,都是有关水德的描写,同时也是至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原则,即是“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老子为道

在这节的开场,老子首先提出“上善若水”并以之作为提纲。一个人如想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至柔之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

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行。它能使万物获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义无反顾地做。但是,它却永远不会占据高位,不会把持要津。它在这个永远不平等的物质的世间,甘居下流,藏垢纳污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为“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因此,古人有联云“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这可以说是对老子思想的高度概括。

《老子》本篇讲观水明道,除了特别提出它与物无争,谦下自处之外,又一再强调说,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能做到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不可测(“心善渊”);行为修到同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与善仁”);说话说到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言善信”);立身处世做到像水一样持正平衡(“政善治”);担当做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事善能”);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做到同水一样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静止(“动善时”);再配合最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便是永无过患而安然处顺,犹如天地之道的似乎至私而至无私的妙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