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村地区生活水准的影响要素的统计分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问题意识

一、地区政策的转换

1996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听取和审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报告中指出了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及人民的收入差距的情况,并制定了今后的地区经济发展指导方针,确定了通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和解决好社会分配不公,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和决定。这一政策的转变意味着我国的区域政策以“先富共富论”为基础的非均衡发展战略转变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人民生活共同富裕的具体政策是“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特别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蕴含着通过挖掘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潜力,缩小中部和东部差距的意图。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既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延伸,也是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补充。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是由地下资源开发形成的“资源型城市资源型城市是指因资源开发而兴起的城市。另外,通过出口能源资源和原材料来支撑地方基础产业发展。在2007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大会上,首次提出了“支援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的方针,并在10多个城市开展了相关工作。2008年、2009年国务院将44个城市指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其中,吉林省指定辽源、白山、敦化、舒兰、九台5个县,数量占全国的11%。”。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期,东北为建立独立、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推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做出过重大贡献。然而,伴随资源逐渐枯竭,资源型产业也进入了经营低谷,就业机会的减少,导致了以青壮年为主的人口外流,农民的生活水准也有待加以改善。因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是提高居民生活水准的重要条件,也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打造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必要条件。

二、迈向小康社会的课题

党的十八大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持续奋斗和不懈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了关键一步。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提出“小康之家”,明确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小康之家”到“小康社会”,“小康”这一饱含中华文化深厚底蕴、富有鲜明中国特色、千百年来深深埋藏在中国人民心中的美好愿景,由此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醒目路标。1982年,党的十二大首次把“小康”作为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提出到20世纪末力争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1987年,党的十三大制定“三步走”现代化发展战略,即从1980年年初开始到1990年的十年间,也就是第一阶段,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在第二阶段,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阶段是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三、“三农”问题

2003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的目的是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上的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本书以中国吉林省的农村地区在本书中,所谓农村地区是指除城市市区外,属于第三行政级别的县级市、县。农村地区的居民大多以农业为生,但与农民不同,包括从事非农业的居民,不包括因外出打工等长期离开的人口。为研究对象。吉林省既是“三农”问题的重灾区,又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对象。因此,包括吉林省居民收入增长在内的地区生活水准的提高,是实现中国整体社会稳定和保持高增长不可或缺的因素。本书为缩小吉林省农村地区生活水准的差距提供理论依据,以期挖掘与阐明政策对提高农村地区生活水准的主要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