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阅见非遗——指尖上的千年传承(下)
随着对非遗了解的愈发深入,我越发感受到它那无穷的魅力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情感,仿佛每一项非遗都是一部活着的史书,等待着我们去翻阅、去解读。
在一次偶然的乡村之行中,我有幸见识到了传统的木版年画制作工艺。走进那间弥漫着淡淡墨香的工坊,墙上、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色彩斑斓的年画作品,那些鲜明的色彩和夸张的造型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年逾古稀的老艺人正坐在案前,神情专注地摆弄着手中的刻刀和木板。他先是拿起一块精心挑选的梨木板,用砂纸细细打磨,直到表面光滑如镜,这才开始在上面勾勒出年画的图案轮廓。那一笔一划,虽看似简单,却蕴含着老人几十年的功力,线条刚劲有力又不失灵动。
接着,老艺人换上刻刀,沿着勾勒好的线条小心翼翼地雕刻起来。木屑纷纷落下,如同岁月的碎屑,而那木板上的图案却渐渐清晰起来,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看着老人专注的神情和娴熟的动作,我不禁感叹,这小小的木板承载的不仅仅是一幅年画的图案,更是代代相传的民俗记忆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待雕刻完成,便是上墨、印制的环节。老艺人将调配好的墨汁均匀地涂抹在雕刻好的木板上,然后铺上一张宣纸,用特制的工具轻轻按压,墨色便缓缓渗透到宣纸上,一幅栩栩如生的木版年画就这样诞生了。那鲜艳的色彩、质朴的风格,让人仿佛看到了过去的人们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将这些年画张贴在门窗上,喜庆热闹的场景。这木版年画,作为农耕文明时代的产物,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也见证了人们对团圆、对幸福生活的不变追求。
而在遥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我又阅见了别样精彩的非遗——苗族银饰锻造技艺。走进苗寨,便能看到苗族姑娘们身着华丽的服饰,头上、身上佩戴着精美的银饰,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宛如行走的艺术品。跟随一位银饰工匠的脚步,我走进了他的作坊。只见他面前摆放着各种工具和银料,先是将银料放在火炉上加热熔化,随后用钳子夹起那滚烫的银水,倒入特制的模具中,初步成型后,再用锤子、锉刀等工具进行精细的加工。
每一次的敲打,每一下的锉磨,都让银饰更加精致完美。工匠师傅告诉我,苗族银饰可不仅仅是为了美观,它还蕴含着苗族人民的历史、文化和信仰。每一个图案、每一种造型都有着特定的寓意,比如象征着吉祥如意的蝴蝶图案,代表着祖先崇拜的牛角造型等等。苗族姑娘们从小就佩戴银饰,这些银饰伴随着她们成长,承载着家族的传承和民族的记忆。在盛大的节日或重要的场合,她们会穿上最华丽的服饰,戴上最精美的银饰,展示着苗族的风采,也传承着这份独特的非遗技艺。
“阅见非遗”,就像是打开了一扇扇通往不同历史时空的大门,让我得以领略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这些非遗项目,它们或许没有现代科技那样的耀眼光芒,也没有流行文化那样的广泛传播,但它们却有着无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中,非遗正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如传承人的老龄化、市场需求的有限性等等。然而,我们也看到了许多令人欣慰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非遗,投身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中来。有的通过网络直播展示非遗制作过程,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有的则将非遗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出新颖的文创产品,让非遗走进了更多人的生活。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用心去“阅见”非遗,用实际行动去保护和传承非遗,这些古老的技艺和艺术形式就一定能够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继续书写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壮丽篇章。让我们携手共进,让非遗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永远闪耀在中华大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