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小人物的悲欢
在祠家村那寂静的小院里,孩子们离去后的落寞如影随形。阿寿老人独自坐在斑驳的石凳上,周围的一切仿佛都被岁月定格,唯有他的思绪,如脱缰的野马,奔腾回那个遥远而又刻骨铭心的七八十年代。
七十年代的中国,刚刚经历了动荡的岁月,整个社会像是一位大病初愈的行者,虽努力向前,却仍带着些许疲惫与沧桑。城市的大街小巷,弥漫着一种朴素而又压抑的气息。街道两旁的建筑大多是灰扑扑的,样式简单而统一,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那个年代资源的匮乏与人们对物质追求的克制。
工厂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巨大的烟囱林立在城市的边缘,不分昼夜地吐着黑烟。工人们穿着深蓝色或灰色的工作服,每天按时穿梭于工厂的大门。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坚毅与麻木,在机器的轰鸣声中,重复着单调而又繁重的体力劳动。那时的工作分配大多是按照计划进行,人们很少有自主选择职业的权利,一旦被分配到某个岗位,便可能一生都在那里奉献。阿寿的一些乡亲们,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了当地的工厂,成为了一名普通工人。他们每天早早起床,乘坐拥挤的公共汽车或骑着破旧的自行车前往工厂,在昏暗的灯光下,操作着那些略显陈旧的机器,为了完成生产任务,常常加班加点,却只能领取微薄的工资。
在农村,生活气息稍浓。祠家村的田野里,农民们依旧依靠着传统的农耕方式劳作。牛耕人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土地虽然广袤,但产量却受限于当时的农业技术和生产条件。交公粮是农民们每年必须完成的任务,这使得他们手中剩余的粮食仅够勉强维持一家人的温饱。阿寿还记得,每到收获季节,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忙碌在田间地头,孩子们也会帮忙捡麦穗、拾稻穗,大家都盼望着能有个好收成,可即便丰收了,生活的压力依然沉重。村里的房屋大多是简陋的土坯房,一到下雨天,屋顶便会漏雨,屋内的地面也变得泥泞不堪。医疗条件更是落后,村里只有一个小小的诊所,药品稀缺,村民们生了病,往往只能依靠一些土方法来缓解病痛,很多人因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饱受疾病的折磨。
进入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始吹遍神州大地,社会逐渐有了新的气象。城市里,一些新兴的商业元素开始萌芽。街头巷尾出现了个体经营的小商店,虽然店面不大,但里面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商品,这让人们的生活有了更多的选择。电视机、录音机等家用电器逐渐走进普通家庭,成为了人们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然而,这些变化对于像阿寿这样的小人物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阿寿和他的兄弟们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离开祠家村,来到了城市打拼。他们初到城市时,被眼前的繁华景象所震撼。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马路上汽车川流不息,商场里人来人往,各种商品让人目不暇接。但很快,他们就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与无助。
阿寿在城市里四处寻找工作,他发现那些看似充满机会的地方,却都有着高高的门槛。大工厂招聘工人时,要求有学历、有技能证书,还需要有本地户口或者相关的工作经验。阿寿他们只是普通的农村青年,没有接受过太多的教育,除了一身力气,几乎一无所有。他们只能在一些建筑工地、小作坊或者街边的小摊位上寻找临时工作。
在建筑工地上,阿寿每天要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他要扛着沉重的建筑材料,攀爬在高高的脚手架上,在烈日的暴晒下,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粗糙的双手被磨得满是血泡。而他的工资却少得可怜,常常被工头克扣一部分。他看着那些穿着整洁衬衫、坐在办公室里指挥的人,心中充满了无奈和羡慕。他知道,自己和他们仿佛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无论自己多么努力地工作,都很难跨越这巨大的差距。
阿寿的二哥尝试去街边摆地摊卖一些小饰品。他每天早早地去批发市场进货,然后背着沉重的包裹来到街边,找一个角落摆开摊位。然而,摆地摊也并非一帆风顺。他们没有固定的摊位,经常会被城管驱赶。有一次,二哥刚把摊位摆好,正准备做生意,城管的车辆就呼啸而来。二哥惊慌失措地收拾东西,还是被城管没收了一些商品,并且被罚款。他看着被没收的商品和手中的罚单,眼中满是泪水和绝望。他不明白,自己只是想努力赚钱,为什么就这么难呢?
阿寿的三弟则去了一家小餐馆打工。他在餐馆里负责洗菜、切菜、洗碗等杂活。餐馆里的工作时间很长,从早上天不亮一直忙到晚上深夜。他要忍受着厨房的高温和油腻,还要面对老板的呵斥和挑剔。有一回,因为他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盘子,老板就扣了他半个月的工资。他委屈地向老板解释,可老板根本不听,还威胁他如果再犯错就把他辞退。三弟只能默默地忍受着,他知道,如果失去了这份工作,他可能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了。
在那个年代,小人物们不仅在经济上挣扎,在社会地位上也备受歧视。阿寿他们这些外来打工者,被城里人称为“乡下人”“农民工”,这个称呼里带着一种轻蔑和不屑。他们在城市里租房子,常常会遇到房东的刁难。有些房东看到他们是农村来的,就故意提高房租,或者要求他们提前缴纳很长时间的房租。他们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也会被人投来异样的眼光,仿佛他们是低人一等的存在。
阿寿还记得有一次,他和兄弟们去商场给家里寄一些东西。他们穿着破旧的衣服,走进商场时,周围的人纷纷避让,好像他们身上带着病菌一样。商场的售货员对他们也爱答不理,当他们询问一些商品的价格和信息时,售货员总是不耐烦地回答几句,甚至还会嘲笑他们买不起就不要问。阿寿他们的脸涨得通红,心中充满了屈辱和愤怒,但却又无可奈何。
在感情方面,阿寿和他的兄弟们也经历了许多挫折。他们到了适婚年龄,却因为自己的身份和经济条件,很难找到合适的对象。在城市里的女孩们,大多不愿意嫁给一个农村来的打工者,担心以后的生活没有保障。而在农村,由于他们长期在外打工,也错过了一些相亲的机会。阿寿曾经喜欢过一个在工厂里打工的女孩,他鼓起勇气向女孩表白,女孩却委婉地拒绝了他。女孩说,她想找一个有稳定工作、有城市户口的人,这样以后的生活才会安稳。阿寿听了女孩的话,心中像被刀割一样疼痛,他知道,自己和女孩之间有着无法逾越的鸿沟。
然而,尽管生活如此艰难,阿寿和他的兄弟们却从未放弃。他们在这七八十年代的社会浪潮中,如渺小的尘埃,虽被命运的狂风吹得四处飘零,但依然努力地寻找着自己的方向。他们相互扶持,在困境中彼此鼓励。每一次遭遇挫折,他们都会在夜晚聚在一起,喝着廉价的酒,诉说着心中的委屈和不甘,然后第二天又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去面对生活的挑战。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在不断地发展进步,阿寿他们也在岁月的磨砺中逐渐成长。虽然他们依然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但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在困境中寻找希望。那些七八十年代的经历,成为了他们心中永远无法磨灭的记忆,也塑造了他们坚韧不拔的性格。
如今,阿寿老人坐在祠家村的小院里,回想起那些心酸的往事,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那个年代已经过去,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那些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却永远值得被铭记。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回忆,能让村里的孩子们了解到曾经的艰辛,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勇敢地面对,永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