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耿南仲
‘唏律律’
被刘岩率领的骑兵拦路,这名疾驰而来的文官大员勒马伫立,马鞭指着刘岩,喝问道:
“老夫尚书左丞、门下侍郎耿南仲是也,拦路者何人?”
“耿南仲?又一个没屁眼的软骨头,投降派!”
听到这名文官大员自报家门,刘岩眉头微皱,想起耿南仲是何许人。
开封京都人,进士出身,后来得到宋钦宗赵桓看重,步步高升,成了朝廷大员,投降派的核心人物之一。
金人第一次围攻开封,在李纲的主持下,汴京久攻不,而种师道之弟种师中,此时率领三万西军精锐秦凤军抵达东京,即将截断金兵后路。
这种情况下,金人不敢继续围城,威吓了赵桓一番,顺利勒索到大批钱财,并让大宋割让北方三地,然后退兵。
老将种师道,命令种师中率部尾随金军之后,准备在金军渡河时半渡而击之,消灭半数金军,将金国最精锐的东路军打残以消后患。
那时候,城内还是李纲主持大局,他极力赞同,随即密告汴京城诸将,配合种师道纵兵追击。
这事如果成了,金国必定元气大伤,别说二次南下灭宋,刚打下来的北方,统治都未必能稳。
但是……
凡事就怕但是。
宋钦宗赵桓和吴敏、唐恪、耿南仲等投降派、大聪明,于此时闪亮登场。
这些货竟然派人在黄河边上树立大旗,严令宋军不得绕过大旗追赶金军,否则一概处死!
这?
怎么说呢!
没法说!
能怎么说?
种师道无奈,只得提出亡羊补牢的办法,上表钦帝赵桓,建议集合大军驻屯黄河两岸,防止金军再次渡河。
钦帝赵桓和朝中投降派怎么做的呢?
吴敏、唐恪、耿南仲这些大聪明,认为万一金军不来,这笔巨大的军事费用会被浪费,上表拒绝采用种师道之言。
赵桓欣然接纳。
得知消息后,种师道直接就给气死了。
后人有言‘南仲在内,李纲无功;潜善秉成,宗泽殒命’,前半句,指的就是耿南仲的丰功伟绩。
“汝何人?本官问你话呢?”
见刘岩久久不回话,耿南仲大怒,马鞭指着刘岩高声喝道。
“原来是耿相公,本将马军都军使刘岩是也!”
刘岩收回铁枪,勒缰驻马,淡淡说道:
“早听闻耿相公大名,年初劝官家割地求和,阻止老种相公追击金军,又拒绝了老种相公在黄河两岸驻军防止金军的建议!”
“此次金人二次南下,再度包围汴京,耿相公可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啊,佩服佩服!”
“哈哈哈哈!”
此话一出,身后章雄等人当即哈哈大笑起来。
就连街道两旁的百姓,闻言也忍不住大笑,伸手对耿南仲指指点点。
大宋别的不好说,言论方面还是很自由,虽然达不到后世程度,可民间百姓议论官员,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别说公开议论官员,百姓甚至能参与立法!
当然,真正能参与立法的百姓少的可怜,有那么一、二个也是士绅阶层,底层百姓不可能。
但不管怎么说,在大宋,百姓言论自由的确很高,仅次于后世现代社会。
所以,街上百姓明知耿南仲是大官,却也敢当面笑出声,乃至对其指指点点。
而刘岩,也是知道这一点,才敢当街嘲讽耿南仲。
大宋优待士大夫,由此延伸出‘不以言论之罪’的风气,哪怕是当朝大员,也不能因为言语冲突而治人罪。
当然,一般情况下,也没人敢这么当街讽刺朝廷大员,人家当面不好说什么,难道事后不能报复?
可刘岩哪在乎这个?
大宋都要亡了,老子在乎你这么一个名声臭到天边的老没屁眼?
“你……!”
被刘岩当街讽刺,又被街上百姓笑话,耿南仲气的发抖,指着刘岩半天说不出话来。
事实上,自从金兵第二次南下以来,他和吴敏、唐恪等投降派就饱受指责,要不是大宋有优待文官的传统,加上赵桓偏袒,早就在朝堂待不下去了。
“小小都军使,没资格跟老夫说话,老夫自东京而来,要见康王殿下宣读官家圣旨,尔等还不前头带路?”
好半晌,耿南仲才恢复过来,指着刘岩呵斥道。
“宣旨?”
刘岩恍然大悟,瞬间明白耿南仲为何会出现在相州。
“终于来了!”
心下暗道一声,刘岩淡淡说道:
“既如此,耿相公便随我走吧!”
说完,调转马头,也不等一下,直接带着章雄等人向府衙行去。
到了府衙,刘岩手指耿南仲,将其介绍给门口的护卫军士,随即看也不看一眼,直接带人离去。
“匹夫,莽夫,粗鄙!”
背后,传来耿南仲愤怒的吼声。
“二郎,耿南仲可是朝廷大员,这么得罪他不合适吧?”
离开府衙后,高健担心的说道。
“无妨!”
刘岩却一脸淡定,说道:
“耿南仲虽是朝廷大员,但名声已臭,不容于天下人,得罪了他,不会有任何事情!”
“也是!”
高健想了想,缓缓点头。
“呵呵!”
想起后世记载,刘岩轻轻一笑。
他之所以敢当街冲撞耿南仲,除了这货名声已经臭大街外,还知道这货不受赵构待见。
哪怕接下来会依附赵构,甚至本身也是符合赵构心意的投降派,却一直不受重用,从始至终都被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根本没能力报复自己。
何况,接下来的时间里,主战派将占据舆论上风,耿南仲这样的人,将持续受到天下人鄙视,赵构周边,压根没他说话的地方。
汪伯彦不同。
这个时候的汪伯彦,因为曾向赵桓献过《河北边防十策》,被天下人视为主战派,在赵构称帝南下前,一直没暴露投降派身份。
真正伟大的投降家,都是善于隐藏、掩饰自身的高手,很多时候,甚至会表现的比主战派还主战派。
唯有深得官家信任,君臣相知,甚至互为知己的时候,才会逐步露出真面目。
正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人物行事,大都高深莫测,凡人哪能轻易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