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犯罪心理画像师的“日常”
(一)何为犯罪心理画像
“犯罪嫌疑人是女性,30岁左右,熟悉注射等技能,她不能涂抹手指甲,因为她需要从事某些卫生或者医疗的行业……她在善日医院工作过!”
这是著名韩剧《信号》(Signal)第一集中侧写师朴海英对15年前轰动韩国且悬而未破的“金允贞诱拐案”犯罪嫌疑人的特征刻画,剧情中的他因为发现“金允贞诱拐案”真凶另有其人,然而警察当局高层为了掩盖某些事项,强行结案,将犯罪嫌疑人的帽子扣到了已经死亡多年的某男性身上。朴海英顶着巨大的压力,不顾上级和同事的劝阻,当着电视媒体的面,公布犯罪嫌疑人的特征,形成震慑,逼得真凶设计出逃从而露出了马脚,终被警方抓获。
这个案件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型案件,最终促成了韩国公诉时效的修改。
我身边很多的朋友,都是通过这部剧而了解到了韩国侧写师这一职业。故事里的侧写师朴海英,屡次力挽狂澜,锁定真凶,实在是塑造得极为成功的人物。
那么侧写师到底是什么?听起来像是对犯罪嫌疑人进行侧面描写。从该剧看来,侧写师是韩国警务部门中的一种专业警务人员,其职能在于通过对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的分析刻画,从而为广域搜查部门提供目标的特征。
实际上,侧写师从事的,可不是“侧面描写”,而是“直面”犯罪嫌疑人的种种心理痕迹,从而对其特征进行描绘锁定,其就是犯罪心理画像活动。可以这样理解,侧写师和犯罪心理画像师,是同一工种,只是韩国司法体系下的称谓不同。
饶是如此,犯罪心理画像也有很多叫法,它是一个引进的术语:Criminal Profiling,指的是在侦破案件时,从现场情况与作案环境因素出发,依据已掌握的情况,对犯罪嫌疑人进行现场心理痕迹解读,对犯罪嫌疑人相关的行为、动机、心理过程、心理特点等分析,进而形成对犯罪嫌疑人的人物形象及活动征象的描述。
划重点,犯罪心理画像可不是画出犯罪嫌疑人的“图像”,它和电视剧《猎罪图鉴》里的嫌疑人肖像画像师,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我在第一次接受课程之时,也犯了同样的错误,误将“此画像师”,理解作了“彼画像师”。
当时,导师建议我日后将犯罪心理画像作为“一技傍身”,我暗自吃了一惊,我的美术水平尚停留在初中水平,难不成要从头学习绘画?
渊博的导师当即会意,我定是将肖像画像师和犯罪心理画像师二者混淆!在刑事犯罪的现场,可能出现目击证人,他们不知道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名字,可是却因为目击而对犯罪嫌疑人的长相有一定印象记忆,侦查人员有时会请他们进行人物画像拼图,从而形成对犯罪嫌疑人长相的大致图画,为后续的辨认、抓捕工作提供帮助,这一情节,在TVB的警匪剧里经常出现。
可见两种画像师,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可谓“画骨”和“画心”之别。
犯罪心理画像也有多种称谓:犯罪人特征剖析(offender profiling)、心理的画像(psychological profiling)、犯罪人格画像(criminal personality profile)、行为画像(behavior profilng)、犯罪现场画像(crime senne profiling)和犯罪侦查分析(criminal investigative analysis)等。
目前我国使用的通行译法,以犯罪心理画像为准。犯罪心理画像最初起源于美国联邦调查局(FBI),20世纪70年代他们成立了行为科学部(BSU),其中一些著名的专家如约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罗伯特﹒雷斯勒(Robert Ressler)等,他们通过对犯罪行为背后的犯罪人个性的重点研究,最后终于创立了一种被称为犯罪现场分析(crime scene analysis)的犯罪心理画像技术。之后,这类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完善,成为在西方被广泛采用的“心理画像”侦查辅助技术。
韩国的犯罪心理画像发展较早,在警队中已经形成了侧写师这样的职业工种。对于犯罪心理画像的研究,我国起步则相对较晚,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在国内得到局部运用。
那么,我国是否也有和上述韩剧之中朴海英一样的侧写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