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包围反包围
北元覆灭分裂,鞑靼部共80万人口,主力6万骑,其中有近10万人口和1万骑投靠大明,其他分散在各领主手中。瓦剌部共50万人口,3万骑,同样分散在各领主手中。
只是瓦剌所处的环境更艰苦,草场更小,所以瓦剌部能团结大多数进攻鞑靼部,争抢草场。
拥有更多草场的鞑靼部天然处于守势,各部不想进取,只想确保自身的一亩三分,自然对于战争就以保守为主,保存自身为主。
南下阴山其实并不与鞑靼各部想法相同,是鬼力赤说服了众人。最重要的还是明军太强力,开战初期双方都有过试探性进攻,鞑靼这边无一例外全部战败,惨败。
鞑靼人不清楚为什么大明突然之间变得那么强力,后勤补给变得那么充足,不再像以前那样急于追寻蒙古人主力对决。
这是大明灵气和工业革命后,科研爆发后,动员能力加强,基础建设增多,以前只能调动那么多人力,如今前线二十万大军出兵,后方五十万预备役已开始适应性训练,随时可以投放战场。
有了足够的人力,明军就不怕死伤,拥有更大的韧性,更宽松的战术选择。
同时基础建设发展使得大明可以用更低廉的成本调动后勤物资,加上明军修炼武功,原本占据后勤重量大头的铠甲已不是必需品,省下来的重量都能用来运输粮草。
有了足够的粮草,明军就不用着急忙慌,可以步步为营,不给鞑靼部任何埋伏的机会。
飞机的应用也让明军不用再走冤枉路,进一步缩小粮草的消耗,扩大了明军深入草原的维持时间。
鬼力赤等蒙古首领不清楚明军的底细,但他们能够感受到明军的不可力敌、毫无破绽,所以晋王一路唯一露出来的破绽,或许就是鞑靼部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机会。
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就是这样,你不急,你的敌人就急,明军抓住了战略主动权,鞑靼部只能动起来。
凉城冲天的火光令鬼力赤欣喜,出战前没人没有疑虑,真正一锤定音后已没人再质疑鬼力赤。
这一刻鬼力赤的威望达到顶峰,他一挥马鞭,鞑靼部主力杀向凉城。
鬼力赤要确认明军粮草真的烧了,更想以凉城为点,围点打援。
敌人更清楚你的制度,按照明军规章制度,一旦周围有友军遭袭,必须救援,否则军官斩首。
凉城这么重要的地方出了意外,肯定会引来许多明军援兵,鬼力赤要以逸待劳,用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战局的发展似乎跟鬼力赤设想的一样,而且鞑靼部不但确认了凉城烧毁大量粮草,他们还找到了好几处没有烧毁的仓库,里面有大量的铠甲。
这个发现引发鞑靼部争抢,要不是鬼力赤紧急制止,恐怕鞑靼部要自行内斗。
鬼力赤以这批缴获的铠甲为奖励,哪个部落拿就要在之后的战斗中首先出击。
这个提议众首领都认可,并且依然争抢,这是蒙古人习性使然,要么强大要么被吞并,拿了铠甲虽然危险,可只要战争获胜,一定可以成为大部落。若不争,战后无论胜败一定衰败。
最后还是鬼力赤本部与亲信部落一家一半,鬼力赤还是有私心,这也是他的权利,要不然谁还争这个大汗之位。
反倒是阿鲁台从一开始就没有争,这是因为阿鲁台见留存的物资是铠甲很疑惑,他毕竟最早与明军交战,平日里也靠近辽东,与辽东沟通较多。
阿鲁台知道明军正淘汰铁制铠甲,这次凉城突然出现大批铠甲,仿佛提前准备一般。
东蒙这边同样不是阿鲁台一言堂,有大小许多首领,这些首领无一例外与阿鲁台的选择相同,都没有争夺铠甲与先攻,让阿鲁台坚定了心中所想。
是经验也好,是第六感也好,能够存活至今的蒙古首领,都会对战场有一个潜意识认知,这个认知许多名将都有,特别是遇到危险的时候。
很快明军增援部队到来,人数并不多,只有五百人,还分散从三个地方出现,要是鞑靼部行动迅速,可以将这五百人分割成五份。
鞑靼部没有迟疑,快速机动冲杀,成功将第一波救援明军分割五份,鬼力赤收到分割包围成功的消息后就没再理会,按照正常逻辑,这五百明军必死无疑。
然后第二波明军到了,还是五百人,依然分割五份。
接着第三波、第四波,明军人数也从五百人增加到一千人,分割完后也从一百人增加到五百人。
这四波明军都被包围,鬼力赤信心大增,随后第五波明军到达,这次是三千人,而且聚集在一起,这下必须小心应对。
鬼力赤亲自督战,并令左右翼主力包抄,侧翼袭击。
“大汗,勇士们还没腾出手来。”
“怎么回事?”
“之前的明军还没歼灭。”
“干什么吃的,拖拖拉拉!”鬼力赤大怒,“传令即刻解决战斗,主力围歼明军。”
“是!”
明军小股部队由鬼力赤亲信负责围歼,鬼力赤还以为这些亲信吝啬死伤,所以缩手缩脚。
事实是鞑靼部根本歼灭不了被包围的明军,或者说连杀掉一个明军都困难。
眼看三千明军精锐要杀入战场救援被围的明军,各部依然没有解决战斗增援,这下鬼力赤只能动用嫡系进攻。
鬼力赤嫡系共两万五千骑,人数最多,着甲率最高,才支撑鬼力赤当蒙古大汗。
两万五围攻三千,优势在握,鬼力赤并不担忧。
结果与鬼力赤的设想完全不同,三千明军结阵迎敌,从容不迫,仿佛并非他们被包围,而是鞑靼部被包围。
事实就是如此,这五波明军是晋王这边十万人中武功最强的一批,他们的任务就是假装增援被包围。
让鞑靼部认为他们占据优势拖延时间,明军真正的主力早已埋伏在凉城四面八方,就等鞑靼部深陷战场无法脱身。
杀入战场容易,从战场脱身就难了。
晋王为保万全,第五波拖延主力进场后,又派出第六波、第七波人马,每支一千人,这两支明军没有第一时间杀入战场,而是在外围游斗,并且这两支人马是骑兵,这就让鬼力赤不得不小心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