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脑域新战
在繁华都市边缘的一座隐秘军事科研基地里,灯光彻夜通明。年轻的科学家林宇穿梭在摆满精密仪器的实验室中,眼神中透着对未知的执着与渴望。他所投身的,是一场关乎人类大脑潜能与未来战争走向的探索。
林宇一直痴迷于大脑的奥秘,那是人体最神秘的“宇宙”。大脑作为所有神经系统的中枢,复杂得超乎想象,无数谜题隐藏其中,哪怕是如爱因斯坦这般的天才,一生也不过开发了大脑的 10%左右。林宇深知,解锁大脑更多潜能,将改写人类诸多领域的进程。
基地里,科研团队正全力攻坚大脑分区功能开发项目。大脑被精细划分为脑核、脑缘系统、大脑皮质。脑核掌控着呼吸、心跳等基本生存机能,如同生命的“发动机”,维持人体最基础的运转;脑缘系统负责行动、情绪与记忆,它就像情感与经历的“收纳箱”,还调控着体温、血压等生理指标;而大脑皮质的左右半球——左脑与右脑,更是分工奇妙。
林宇的同事,专注于脑功能分化研究的苏晴,正对着电脑分析一组新的数据。她发现,左脑宛如一位严谨的“逻辑学家”,擅长抽象概括思维,主导语言、逻辑、分析、代数等思考与行为,人们日常的说话、写字、计算、分析都依赖它,因此被称作“学术脑”;右脑则似一位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主管形象思维,对空间感知、音乐、美术等有着独特的领悟力。但二者并非孤立运作,而是紧密协作,恰似交响乐团里的不同声部,共同奏响认知世界的乐章。
一个关键的突破点出现在对左右脑连接机制的研究上。实验表明,右视野关联左脑,左视野对应右脑,右手与左脑相连,左手与右脑相通。这一发现让团队看到了人为干预、强化脑功能的可能。
与此同时,基地的另一个区域,工程师陈峰带领团队钻研大脑与外部设备的信息交互技术。2009年日本研发出全球首例人脑操控机器人的消息传来,既给他们带来压力,也激发了斗志。他们借鉴其原理,通过在受试者头部佩戴脑电波仪和近红外线光谱仪感应器,捕捉大脑思考时产生的微弱电流及血流变化。
起初,进展艰难。信号解读错误百出,机器人动作混乱。但经过无数次调试,终于迎来曙光。当受试者想象抬手,机器人的机械臂缓缓抬起,那一刻,实验室沸腾了。如今,他们的技术准确率已稳定在 90%,这意味着大脑对器械的精准操控成为现实。
而在世界舞台上,各国围绕大脑开发的军备竞赛悄然升温。美国情报机构的一份内部报告流入基地,其中提到,随着神经科学狂飙突进,“药理地雷”的设想令人胆寒。这种特制药物能干扰敌方大脑神经递质,使其丧失战斗意志、解除武装;还有新型脑控无人机技术,飞行员只需凭借大脑意识就能驾驭战机穿梭战场,实现超快速反应与精准打击。
林宇意识到,大脑已然成为未来战争的新战场。一次高层研讨会上,他目光坚定地汇报:“我们不能落后,大脑开发不仅是科技突破,更是国家安全的刚需。我们要加速民用转军用进程,将大脑潜能化作护国利刃。”
会后,基地全面进入战时科研状态。一方面深化大脑潜能挖掘,训练特种兵利用特殊装置,瞬间提升记忆力、反应速度与空间感知,使其能在复杂战场环境中快速决策;另一方面优化脑控武器系统,让无人机、无人战车与战士大脑无缝对接,实现人机合一作战。
数年后,一场局部冲突爆发。林宇所在基地研发的技术惊艳亮相。我方特种兵头戴脑机接口头盔,凭借强化后的大脑机能,在硝烟中洞察先机,灵活穿梭。脑控无人机群如鬼魅般在天空巡弋,根据战士大脑指令闪电出击,精准摧毁敌方目标。敌人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脑域战术”,阵脚大乱。
战争结束,林宇站在基地瞭望台上,望着远方恢复平静的天际线,心中五味杂陈。这场胜利,代价沉重却意义非凡。大脑的开发之路还很漫长,而他将继续在这神秘又危险的前沿阵地,为守护和平、探索未知砥砺前行,因为他深知,这场关于人类大脑的竞赛,关乎的是整个人类文明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