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爹在安西叱咤风云的日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3章 王氏军队建制正规化的改革

另外按照王凌的理解,府兵不应该只是一种职业,而更应该是一个阶级,是一个介乎于平民和士族之间的阶级,类似于西方中世纪的骑士阶级。

所以,让府兵拥有一定的家庭资产,是必要且必须的事情。

在军队的编制方面,王凌虽然借用了唐朝编制的壳,但编制方式却和唐制有些出入,放弃了唐制的二五编制,而是选用了三三制的编制——二五制是什么,压根就没听过,但是三三制对于一个业余伪军迷来说,就太耳熟能详了。

反正这里又没有人能管的了他,自然是按照自己熟悉的来了,借用唐制的壳都已经算得上是对中原正朔的尊重了。

按照王凌设定的编制,每十名士兵编为一什,设有一名什长统率其他九名战士,什长由同什的所有战士共同选举产生,且什长不管自己本身原来的战士等级是几级,当上什长后统一享受流外一等待遇;

每三个什编为一个队,伙另设队正一人、队副一人,全伙共计有三十二人,队副授从九品下的陪戎副尉,队正则授从九品上陪戎校尉;

每三个队编为一个旅,旅的最高指挥官为旅帅,旅帅的副手称旅副(又称戎副),皆只设一人,同时还设有旗手一人、号手一人,全旅总计一百人;

除旗手由全旅最精锐的战士担任、享受流外二等的待遇外,旅副(戎副)按资历不同授正九品下仁勇副尉至从八品下御侮副尉衔,旅帅则直接授从八品上御侮校尉;

每三个旅编为一个团,团亦称营,但一般营是指卫下辖的团级单位,折冲府下还是称团;

团(营)的最高指挥官是团(营)校尉,团(营)校尉的副手称团(营)副尉,皆只设一人,同时王凌还参照后世部队的编制,按照自己的理解设立了等同于教导员的宣抚官、等同于参谋长的参议官、等同于司务长的司务官各一人,另设有掌旗官一人负责掌管本团的旗鼓号角;

团(营)一级部队开始设有直属队,校尉和副尉分别有两名传令兵负责传达他们的命令,直属队则辖斥候兵、旗鼓手、火头军、辎重兵各一什,全团总计三百五十人,差不多后世一个标准步兵营的人数;

团(营)掌旗官授从九品下的陪戎副尉,团(营)宣抚官、团(营)参议官、团(营)司务官皆授正九品上仁勇校尉衔,团(营)副尉按资历不同授从八品上御侮校尉至正八品上宣节校尉衔,团(营)校尉则授从七品下翊麾副尉衔;

每三个团(营)编为一个折冲府,隶属于禁卫军和常备野战军的折冲府又称卫,折冲府的最高指挥官为折冲都尉(指挥使),折冲都尉(卫指挥使)的副手是果毅都尉(指挥副使),皆只设一人,另设有等同于政委的宣抚使、等同于参谋长的参军司马,宣抚使的副手是宣抚副使、参军司马的副使佐军参议各一人;

同时,折冲府里还设有负责各项只能事务的仓曹(物资储存运输)、胄曹(兵器甲胄储存运输)、法曹(军法、军功统计)、计曹(文书)参军各一人,以及书吏六人,负责协助主官处理各项杂物;

和团一样,折冲府也编有一些直属队,分别有亲卫牙兵一队、斥候轻骑一队、护旗兵一伙、号鼓手一伙、辎重兵一伙、火头军一伙、传令兵一伙,加上折冲府的指挥层,全折冲共计有一千二百九十人,等同于中原内地的一个上折冲府(虽然这时候中原的府兵制度已经形同虚设;

折冲都尉(指挥使)最高授正四品上忠武将军衔、最低授正五品下宁远将军衔,果毅都尉(指挥副使)最高授从五品下游击将军衔、最低授从六品上振威校尉衔,宣抚使、参军司马皆授从六品下振威副尉衔,宣抚副使和佐军参议皆授正七品下致果副尉,四曹参军则皆授正八品上宣节校尉衔。

折冲府是王凌目前设立的最高一级的作战单位,在王凌的设想里,折冲府是最基本的战略常备单位,其地位相当于后世的步兵团,他们可以是攻城略地的核心,也可以是防卫领土的基石。

在地方上,折冲府要负责守备地方、管理府兵和选拔、训练团结兵,在战时,则会集结数个折冲府的兵力组成临时的“军”级单位投入战场。

同时,近卫军和野战常备军除了本身的固定员额之外,每两年还要从地方折冲府当中选拔精锐进行轮换。

军则属于战时编制,由数个到数十个不等的团组建而成,军的指挥官和相应的其他军官全部由王凌亲自任命,战时结束时则连同军这一编制一起取消。

至于更上一级的行政区划和军事编制,王凌现在还没有考虑。

除此之外,王凌对麾下所属的黑眼部落也进行大规模的整编,将所有的黑眼部落都整编成半牧半兵性质的存在。

这里也说一下这个经常出现的黑眼部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王凌现在麾下一共有六个游牧部落,全都是黑眼部落,总计有四百帐一千一百二十三口人,而根据王凌对这些部落头人和部民的走访,得知他们虽然现在游荡于西域和漠南的草原之中,且绝大部分族人都依附于西北边的葛逻禄部,但他们的祖上却全都是来自于一个叫做昆坚的部落。

昆坚部?

王凌表示是自己孤陋寡闻了,完全没有听说过有这么一个部落的存在。

最后,六个部落当中最年长的、年逾五十的部落头人阿热告诉王凌,昆坚部源于匈奴,是汉骑都尉、匈奴右校王/昆坚王李陵李少卿的后代。

王凌这才表示了然:怪不得这些人都是黑眼睛黑头发,族中也像中原那样以家庭(帐)为单位,保留着中原的伦理传统和权利交替,浑然不似一般的草原民族,他们也更认同自己血脉中属于汉人的那一部分。

众所周知,汉武帝是一代能君,在维护政治稳定的同时,还大力征讨匈奴,扩张汉帝国的版图,在当时,汉武帝的身边有很多骁勇善战的名将,李陵正是其中之一。

李陵出生将门世家,从小学习武功、兵法,长大之后,以作战勇猛、弓马娴熟而出名,被当时的人称为“飞将军”,是李广的继承人。

如此良将,汉武帝自然十分看重,任命他为骑都尉,统率5000丹阳精兵驻扎在河西四郡(今甘肃)地区,单独作为镇守一方的大将,防范匈奴右贤王部和保证西域李广利大军的侧翼。

天汉三年(公元前99年),汉武帝令李广利作为大将率军远征匈奴,让李陵负责运输粮草,但李陵不想以粮草官的身份参与其中,他更想建功立业,于是便向汉武帝自请率军单独行动,汉武帝出于战略需求和对他的喜爱,同意了他的请求,让他率领部队独自出塞作战。

也就是这一次出塞,李陵和他的5000士兵遭遇了大批匈奴军队的围堵,被数万匈奴人马团团围住,李陵只能率军顽强抵抗。

虽然李陵是当世名将,虽然一度打的匈奴人损失惨重、想要撤军,但是架不住他内部出现了叛徒,最终,面对人数上的悬殊,拼死抵抗的李陵还是没能逃出匈奴军队的包围圈,最终被匈奴人所俘。

李陵原本是想假意投降,以寻求机会逃回汉地的,然而事实证明了投降的人就不要再想主宰自己的命运——后来事情的发展却大大出乎了他的意料:在李陵败降的事情传到汉都城后,朝野一片哗然,汉武帝对此事十分震怒,认为李陵此举罪大恶极,于是将其族人全部下狱。

尽管有官员站出来为李陵辩驳,但是,被愤怒冲昏头脑的汉武帝根本听不进去,反而给这些求情的官员降罪,太史公司马迁也因此被牵连,遭受了服刑。

后来,汉武帝幡然悔悟派兵深入匈奴接应李陵难逃,但负责接应的将军并没有接到李陵,反而带回了李陵正在替匈奴单于练兵、准备攻打大汉的消息,汉武帝暴怒,随后命人诛灭了李陵三族。

但其实,帮助匈奴单于训练军队的并不是李陵,而是一个叫李绪的边军校尉,后来得到消息的李陵也因此带人杀了李绪。

李氏被诛灭三族的消息传到漠北后,李陵悲痛万分,但是事已至此,他只好真心的投诚匈奴,开始为匈奴单于卖命。

为了笼络李陵,当时的匈奴单于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并封他为右校王,之后不久,匈奴征讨西域古国坚昆国,并顺利地攻占了此地,由于李陵在此事上出力甚多,他被单于封为坚昆王,并且特许可以世袭。

在公元前74年,李陵去世,他死后,他的后代一直统治着坚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