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局:中国近代景泰蓝名作坊研究与收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2017年国内证券市场走熊,闲得无聊的我萌生了探索和接触古玩艺术品的想法,权当消磨时间。于是几次试听之后就参加了上海交通大学艺术品培训班的学习,先后听了玉器、古字画、古家具、瓷器、珠宝、现当代艺术等课程,能引起的兴趣只是远远地欣赏而已,并没有什么特殊感觉。但在听完了铜胎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的课程后,却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我以自己机械工程师背景和多年企业管理、投资顾问的经历,很客观系统地评估了铜胎掐丝珐琅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以及玩赏性:它历来是宫廷皇家器物,被收藏者忽视、价值低估;晚清民国景泰蓝名作坊堂号的历史研究几乎空白;具把玩性和欣赏性、2006年景泰蓝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于是我买了几本介绍故宫珐琅器藏品的出版物,此前不知道景泰蓝为何物的小白的我于2018年春节期间就算开始正式涉足该领域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古玩艺术品更让人有如置身历史并与之交流的魅力。根据自己的喜好,购得几件心爱之物并不难,但如何在“玩艺”(玩赏艺术品)过程中赋予更多发现的眼光,将“玩”上升到艺术性的鉴赏及艺术品行业的创新探索,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本书希望借由中国近代景泰蓝名作坊器物收藏与研究,为广大古玩艺术品爱好者做一次有益的探索。

景泰蓝技艺虽然是我国最早一批公布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但从最早的宫中专属之物走向民间,并为世界所熟知的这段近代名作坊堂号的具体历史背景却不为人知,也无相关研究和可靠论著,不得不说是极大的遗憾!笔者历时四年多对此进行了专门深入研究,终于有所收获。研究发现:乾隆后期除清宫造办处外就已有一两家景泰蓝作坊制作器物对外出售,咸丰年间已扩大到五六家;而到了1900年后,海外市场通畅,制作景泰蓝的手工作坊(包含官方背景的)更是如雨后春笋般达到数十家之多;民国时期的1930年达到行业的最高峰,各种从事景泰蓝珐琅生产的作坊、工厂(含配件、珐琅料等厂)达到惊人的百家左右,呈现出“百坊争流”之景象,也成为当时羸弱的中国呈现给世界的难得一抹绿色。晚清民国期间规模或影响力较大的作坊都以称呼自己为“某某(珐琅)局”为荣,因为“某某珐琅局”意味着专业的生产作坊或工厂在行业内是有权威和有影响力的,也有官方背景或者被官方认可的供应商资格等含义。从早期的“京都天利局”到后来的“德成珐琅局”“德兴成珐琅局(庄)”“北京工艺商局”“京都老天利景泰珐琅局”等,莫不如此。而清末民国期间北京的“宝华生记”(银楼大佬宝华楼专司景泰蓝的姊妹作坊)、上海的“徐家汇土山湾工艺院”也是集大成的专业作坊或工厂。甚至民国中后期行业已走向萧条时,原先只是中小作坊的“中兴”“刘记”“恒兴隆”等也曾对外宣称自己为某某珐琅局。为铭记那段景泰蓝的辉煌历史,本书起名为《珐琅局》,并选取了六家在当时专业程度和影响力堪当“珐琅局”的各一件代表性器物作为封面组图。

本书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景泰蓝近代史进行考证研究:

一、实物凭证的收集与考证

本人深知,在历史文献资料缺乏的现实情况下,收集足够多的各种代表性样品是研究晚清民国景泰蓝名作坊堂号(更客观地说应该是制作景泰蓝的工厂作坊名称和本身不制作通过向别的作坊定制景泰蓝器物的商号、堂号、斋号、家族祠堂号及书房名等,行业内习惯称为堂号,为行文方便,本文以下都简称作坊堂号或作坊)历史的关键途径。本人通过各种渠道,截止目前已经收集到了100多件各大作坊堂号出品的有学术代表性和展览价值的器物(大多自海外回流)。这些传世的实物是研究晚清民国名作坊堂号历史最直接的物证。加上本人上手看过的、但由于各种原因最终没有买下的景泰蓝器物数量不少于千件,如果再算上只见过图片的器物更是难以计数。正是由于对这些器物作了大量的比证研究而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尤其是统计学上的发现,而据此的推断更符合当时的现状。

二、国内外历史文献的查阅与研究

在这四年多时间,笔者查阅了百本左右跟景泰蓝相关的书籍,也收集了大量国外相关信息。重点查阅了上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的各种文献(含胶片资料和古籍等),并查阅了中国第一、第二历史档案馆的相关文献,获取了许多晚清民国时期的信息资料,其中既有当时政府的统计数据,也有媒体的新闻报道。本人将它们分门别类整理总结,去芜存菁,采信相对更可靠的文献作为凭证。另外,各类国外出版物、数字图书馆(如美国的Hathitrust、taiwanebook)、网络论坛等也是很重要的信息来源。台湾地区黄一农教授率先提出的“e-考据时代”的来临给从事文史研究的工作者展现了一条新的康庄大道。与此同时,一些藏家、玩友所提供的一些文献也让我有新的发现。

三、行业内专业玩家或从业者的拜访请教

我拜访请教了能认识到的许多业内专家和从业者,通过自己所收集的物证加上历史文献资料的查询,整理出有关景泰蓝名作坊堂号相关的疑点和空白点,用简单的“德尔菲专家调研法”背对背的方式加以询问,最后抽丝剥茧以厘清问题真相。如发现某专家观点与实物或历史文献有矛盾,则继续追问其观点的依据、出处,以此“有证必有据”。

通过存世物证、历史文献、专家访谈三方面互相印证和精心研究比较,结合自己的推断和考证,基本厘清了各主要作坊堂号的历史背景,如创始人、创立及歇业时间、重大事件、工艺特色、款识真伪,以及业内讹传多年的许多看法。另外,对行业整体变迁和衰落的脉络及民国上海区域制作的景泰蓝等都作了深入研究和分析。本书的出版希望能对景泰蓝的爱好者、从业者有所启发和帮助。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弥补这段被动荡岁月淹没的历史,还历史本来之面目,为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品——景泰蓝能再次被世界瞩目添砖加瓦。

此外,我在收藏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市场上遗留下来的景泰蓝破损件国内外也罕有修复与保护,云中坊(本人的斋号名)对此进行了摸索和实践,已经修复和保护了很多破损件。据此本人撰写了《破损铜胎掐丝珐琅的改造与修复》的文章发表在《收藏家》杂志(2019年第2期)。但前期的修复还有不少缺点,如修复处的强度和材料老化后的寿命不足等,后续我又借鉴珠宝行业和国外的珐琅业经验和技术,不断加以改进,将百多件有不同磕碰或变形的破损件用矿物原料,比照器物原有的工艺流程试验摸索出“无损伤校正整形”和“润覆保护”等工艺,从方案构思、防崩裂保护、校正、调色、点蓝、烘烤、打磨、抛光等工序将破损件加以修复和保护,甚是欣慰。

原先打算本书的形式以文献研究和实物考证为主,偏重于学术研究论文与藏品图录,这也是行业内惯常做法。但考虑再三后,决定以纪实的方式来真实反映本人“非常玩艺”——实物收藏、文献研究考证、修复保护等的整个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名作坊堂号通考、收藏鉴赏、修复保护。第一部分是本书的学术成果,写作方式也采用一些纪实方式,除了结论还有考证过程的情节化记录,以增加可读性;第二部分是藏品收集购买、交流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所有事件都是真实发生的,是样品收集过程的真实还原。既有收藏的经验总结、鉴赏心得、商业思考,也有生活感悟;第三部分是修复和保护技术的钻研成果,有主要器件的修复、预防性保护等案例与大家分享。期待本书能成为业内人士(博物馆及拍卖公司人员、古玩商等)及景泰蓝爱好者的重要参考工具书,让更多人在藏品主题定位、藏品来源、文献考证研究和如何规避收藏陷阱并成为一名合格买家等方面有身临其境般的感受。

民国国学大家潘重规先生对清代考证学的研究,得出其三个关键要点为:留心细微、精于分析、必有证据。本人在研究过程中也力图遵循这一原则,但由于研究和收藏的时间较短,对很多实物、能查询和了解到的信息有限;而历史档案信息的不足、访谈专家的客观性都可能会对研究产生影响。此外,样品不足或者本人尚未发现的凭证自然也会影响研究的推断过程甚或局部的结论。本书也只是抛砖引玉,试图从历史文献、存世实物凭证、专家访谈等几个方面串联起散落的珍珠而给出自己的浅显见解,希望有更多的业内人士不吝赐教或提供代表性的样品、新的文献凭证等,以不断完善“中国近代景泰蓝名作坊堂号历史”这一课题研究。期待业内专家和从业者不断反馈意见,便于后续的再版,把更客观的中国近代景泰蓝名作坊堂号的历史留给后世。

作者2022年8月于沪云中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