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1980:发家从小山村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8章 只想搞钱

抽签结束后,陆父站了出来,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地对村民们喊道:“抽签已经结束了,各组把抽到的耕牛领回去吧。”

于是各组纷纷派出人,按照抽签结果去牵耕牛。

而在此之前,陆父接着补充道:“至于各组抽到的耕牛怎么处理,可以先组内商议一下。

如果抽中的是还能下地干活的,组内商量出合理分配使用的规则,确保每户人家都能合理的使用;如果是觉得耕牛已经不能下地干活了,到底是卖,还是杀了吃肉,商量后决定,要尽量做到公平公正。

都注意点啊,不要想着占便宜,到时候吵架了,我可是帮理不帮亲的!”

陆卫民听着他爸的话,心里不由得想起了上一世的情景。

那时候,他们家所在的小组抽中的那头老牛,经过组内各户人家来来回回几次商议,加上各种争吵和推诿,花了一个月时间才做出决定把牛卖掉,卖得的钱平均分。

陆卫民还记得,当时卖得的钱并不多,分到每户手里的也就几十块钱。主要是那头老牛已经瘦得没什么肉了。

随着陆父一声“散了,抽签结束”,晒场上的村民们开始陆续离开。

有的小组抽到好的耕牛,满脸喜色;有的小组抽到老弱病残,一脸的失落。

陆卫民和他大哥陆卫国、二姐陆卫华以及大侄子陆子明原本打算等陆父一起回家,但陆父摆摆手说:“大队还有事要忙,你们先回去吧。”

于是,他们只好先牵着分到的那头耕牛往家走。

这头耕牛在组内其他户人家商量过后,决定今天暂时放在陆卫民他家。等过后面再小组开会,来决定今后是固定由谁家养,还是轮流来养,以及使用的分配的问题。

回家的路上,大哥陆卫国把大儿子陆子明抱上了牛背,让他体验一下骑牛的感觉。

陆子明坐在牛背上,双手紧紧抓住牛鬃,脸上满是新奇和兴奋。陆卫民和陆卫华看着这一幕,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田野上,陆卫民他们一家牵着牛,慢悠悠地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朝着家的方向走着。

牛蹄踏在泥土上,发出轻微的“哒哒”声,伴随着陆子明欢快的笑声,显得格外温馨。

陆卫民看着眼前这一幕,心里不由得感慨万千,同时又感觉到无比的踏实。

“阿民!”“阿民!”

陆卫民正跟着大哥二姐他们并排走,突然听到身后传来熟悉的喊声。

他不用回头就知道是谁了,除了发小阿泽和阿崴,还能有谁?

几十年的相处岁月,他们的声音早已刻进了骨子里了。他停下脚步,转过身,看到了阿泽和阿崴正朝他跑来。

阿泽跑在前面,脸上挂着那副标志性的笑容,眼睛眯成了一条缝。阿崴则跟在他身后,跑得慢了些。

两人一前一后跑到陆卫民身边后,先立刻跟陆卫国和陆卫华打了个招呼:“大哥,二姐!”

陆卫国笑着点了点头,而陆卫华则笑着挥了挥手,示意他们随意,不用这么客气的。

打完招呼后,阿泽和阿崴一左一右揽住了陆卫民的肩膀,三人并排走,然后放慢脚步,稍微落后于陆卫国和陆卫华一些距离。

阿泽的胳膊搭在陆卫民的肩膀上,笑嘻嘻地问道:“说,今天上县城干嘛去了?我去家里找你,阿珍婶说你上县城了!”

阿崴也凑了过来,说道:“偷偷摸摸的,是去干什么好事了呀?”

陆卫民笑了笑,反手揽住阿泽和阿崴的肩膀,表情很轻松地说道:“也没去干啥,就是去县城摆摊了!”

他并不打算瞒着他们俩,毕竟从小到大,知根知底的。再说了,即使他想瞒,也瞒不下去,村子就这么点大,事情是藏不住的,只是快慢的问题。

果然,两人听到陆卫民跑去县城摆摊后,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阿泽的眼睛瞪得老大,嘴巴微微张开,仿佛听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阿崴也是一脸震惊,愣了几秒才反应过来,忍不住问道:“摆摊?你去县城摆摊?”

阿泽盯着陆卫民的脸看了又看,一脸疑惑地说道:“不是,去摆摊这种事不像你陆卫民会去干的事呀?”

他的语气里带着一丝疑惑,仿佛陆卫民去摆摊是一件多么不合常理的事情。

阿崴也有同样的疑惑,点点头说道:“对啊,你怎么想到要去县城摆摊了!”

陆卫民笑了笑,拍了拍两人的肩膀,语气坚定地说道:“去摆个摊而已,有什么奇怪的。因为我现在的想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搞钱!正好摆摊能赚到钱,当然要干啊!”

接着,陆卫民把自己摆摊的事简单地跟他们俩说了。

虽然只是简单的几句话,但阿泽和阿崴听得津津有味,觉得有点意思。

在听完陆卫民的讲述后,阿泽拍了拍陆卫民的胸脯,笑着说道:“可以啊,不愧是我们当中脑子最好的,有一手!”

“看来我和阿崴得向你看齐,也得去挣钱啰!不然以后可跟不上你的脚步了!”

陆卫民看着他俩,笑着说道:“你们两个连媳妇都还没有娶进家门,确实应该努力挣钱了。这兜里没钱,没有四大件,人家姑娘家里才不会让自己姑娘嫁进你们家呢!”

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上一世,阿泽和阿崴他们俩成婚的经历让他记忆犹新。

阿崴和他对象谈了整整五年,感情一直很好,但就是因为没钱,凑不齐对象娘家所要求的“四大件”,婚事一拖再拖。

阿崴的对象家是陆圩公社街上的,家境比他们这些村里人要好一些,娘家提出的要求也不算过分,但对于阿崴的家庭来说,却是一道很难跨越的门槛。

那时候,阿崴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省吃俭用,攒了好几年,始终凑不齐那“四大件”。

每次提到结婚的事,阿崴的对象总是低着头不说话,眼里满是无奈和失望。

那时候的阿崴心里也急,但他没办法,只能咬牙继续攒钱。

直到努力了五年,阿崴才终于凑齐了“四大件”,自己的婚事才得以顺利办成。

阿崴是遇到了没钱结婚的难处,就连阿泽这个都快结婚的准新郎,也是靠他哥帮了一把才顺利结完婚的。

上面说的“四大件”,也叫作“三转一响”,就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

这“四大件”在六七十年代可是结婚的最高标准,几乎成了每个新郎官要准备的“硬通货”。

有了这“四大件”,新婚夫妇的生活才算得上体面。

而到了八十年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四大件”也升级了。收音机被换成了电视机,同时还多了一个“咔嚓”,变成了“三转一响一咔嚓”。“咔嚓”指的是照相机。

很多人认为“三转一响”是八十年代以后的事,但其实在七十年代,“三转一响”就已经流行起来了。

它几乎是70年代老百姓对物质的最高要求了。

别以为在农村就不会追求“三转一响”了,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