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市场营销:网络时代的超越竞争》第1版、第2版、第3版出版以来,受到了广大从事营销教学、培训的教师、学生和营销工作者的热情支持与厚爱,加印了数十次,在口碑和市场销量两方面都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如今,网络时代已经成为企业营销的主要管理情境,线上线下营销相结合已经成为常态。在营销的教学与实践过程中,一些新的营销理论与营销实践经验诞生了。与此同时,在线慕课与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也逐渐成为教师授课的主流形式,课程思政成为教学需求。面对新的教学需求,我们教学团队与企业培训团队也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时俱进地编著了第4版,并在全国六大慕课平台(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网、智慧树网、学堂在线、超星学银在线、好大学在线、新华网)上线了同名在线开放课程“市场营销:网络时代的超越竞争”,还进一步推出了同步课件,按照教育部要求录制了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训视频,从而全方位满足各位教师、学生和营销工作者的教学与学习需求。本课程获得了一系列国家级荣誉: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一流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国家级教学平台——教育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虚拟教研室等。
本书基于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以契合中国企业营销管理的网络时代为管理情境,以“创造顾客价值”为管理宗旨,以“超越竞争”为管理逻辑,以营销管理实务的四个模块十步流程为逻辑框架,从营销工作者首先应该树立的“超越竞争,为顾客创造价值”的科学营销理念入手,厘清营销基本知识、理念,并在此基础一卜制定营销战略规划和营销计划;然后调研、分析营销环境和消费者市场的购买行为,进而实施STP营销战略,塑造“超越竞争”的品牌定位;最后制定与实施营销组合策略——产品决策、有效的价格策略、构建传递顾客价值的渠道网络和整合营销传播沟通策略的流程、方法与技巧。本书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一章即一步流程”的营销实务编著框架。本书突出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以“超越竞争,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实践应用理念统领全文,以营销管理实务的四个模块十步流程为逻辑框架编排章节结构,整合成十章。
(2)“一点见一个案例”的营销实务编著构思。本书的构思是为每个知识点提供一个案例,全书共提供了近200个全新案例。为了突出“案例讲解示例”功能,书中设有开篇案例,以及用于讲解、举例和进行作业测试的各种案例。
(3)“一例现一张图片”的营销实务编著范式。本书的编著范式是尽可能地为每个案例提供一张图片,全书共提供了200余张图片与100余个图表,极大增强了案例的可读性,留给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提升学生对案例涉及的知识点的记忆度。
(4)“一师一同步课件”的教师配套课件保证。本书为教师提供方便教师备课、授课与考核的同步“立体化教材”——作者开发的获得全国优秀多媒体课件一等奖的“市场营销双语互动课件”以及作者根据本书内容重新编辑的与课程内容完全同步的新课件,包括完整全面的知识点、案例、图片与图表、课堂讨论题,最大限度节省教师备课时间,甚至可以让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有信心做到“零备课”;同时,课件中还提供了包含各种题型的分章测试题和综合测试题,便于授课教师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命题,可以让有经验的教师有信心做到“零时间命题”。
(5)“一书飨各层学生”的实战流程编著逻辑。本书以实战流程为逻辑,内容易于掌握,根据中国营销环境特点,通过将理论、案例和讨论相结合,引导读者轻松、牢同地掌握市场营销的实战流程。本书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经济管理类本科生、高职生可将本书作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教材,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可将本书作为公共选修课教材;MBA可将本书选为教材;营销工作者可以将本书选为实战应用辅导书。本书在每章的开篇都配有中英文对照的专业词汇,便于双语教学使用或研究生教学。本书适合作为对我国企业市场营销理论、策略、方法和技巧进行研究的参考书,希望读者能够从中获益。
(6)“一套保慕课教学”的全面慕课教学保障。同名在线开放课程“市场营销:网络时代的超越竞争”在全国六大慕课平台上线,课程内容、考试题库全部来自本书,同时采用本书的教师还可以联系杨洪涛教授参与网上直播见面课。
本书是国家级教学平台——教育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虚拟教研室与国家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一流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杨洪涛教授27年教学与营销培训实践的结晶,广泛汲取国内外各高校教学同行的经验,注重从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视角集体撰写而成。本书由华侨大学市场营销学科带头人杨洪涛教授以及陈慧冰讲师、陈春琴副教授、陈小燕讲师、王智生副教授、黄怡丹副教授编著,具体分工如下:杨洪涛进行总体设计,撰写第一章,并提供全书其余各章原始底稿,陈慧冰撰写第二章、第六章、第七章,陈春琴撰写第五章、第十章,陈小燕撰写第三章、第八章,王智生撰写第九章,黄怡丹撰写第四章。加拿大的吴显英教授以及国内各高校的陈靖函老师、李海燕老师、胡承立老师、于丽老师、王妍老师、杨敏老师、刘晓静老师、沈华艳老师、李钊博士和实业界朱安琪女士、谢姝婷女士、林子廷先生、李王丽女士、郑操先生、余雅婷女士、葛庭均先生、高芬女士、白杨俊先生、刘佳林先生等为本书的编著工作提供了大量学术与实践方面的资料与建议,博士研究生史航宇、张磊、胡亚美、杨望、李苏蕾、袁茄曾、刘浏,硕士研究生谢欣、张国军、田伟泓等在资料收集、PPT制作和案例的整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撰写了部分内容,还做了文字校对工作,最后由杨洪涛对全文统稿,在此对所有为本书的最终出版付出辛勤努力的参与者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借鉴了许多学者的大量先进成果,在此一并致谢。书中的不当之处,也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