辋川烟云:王维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牙爪肥儿觊圣朝

一、紫绶朱绂候帝旄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十三日凌晨,大明宫外,如同往日一样,前来上朝的大唐文武百官,人头攒动,挨挨挤挤,黑鸦鸦一片,等待宫门大开,依序按时上朝。诡异的是,往日个,上下臣属,同僚之间,见面时难免会打躬作揖,寒暄问候,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更有朱绂紫绶者,在品位低下者面前,或腆肚朝天,或颐指气使,甚至连一声咳嗽也透着等级的森严和身份的不同。但是今天却与往日大相径庭。

六月已近仲夏,正是不冷不热的好时候,尤其是大清早。可是今儿个前来上朝的官员,不论是穿紫、衣红、服绯,无分肥的瘦的高的矮的,个个神色凝重,屏声静气似寒蝉,且多惶惶然惘惘然者,绝少交头接耳者。还有个别官员萧瑟着脸和身子,似霜秋残叶,相反的是鼻尖上,却涔涔地冒着冷汗,又似乎置身三伏,不胜其热。这是怎么啦?这些素日间大言不惭,泰山崩于前脸不变色的堂堂文武百官,今天何以如此丧魂落魄?莫非天塌了?也确实是如此。用今天的话说,大唐摊上大事了。大唐的天,眼瞅着就要塌了。

我们的传主王维,就是这群文武百官之中的一位。

《新唐书·王维传》记载:“九岁知属辞,与弟缙齐名,资孝友。”这里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十分有限,但明白无误的是,王维从小就是个聪明、善良、孝顺父母、爱护和忍让弟弟的好孩子。更重要的是他爱学习,还是个好学生,九岁时就已经会写诗歌做文章,和他的弟弟王缙在四里八乡有了同样好的名声。《新唐书·王缙传》相互佐证,也这样说:“王缙,字夏卿,本太原祁人,后客河中。少好学,与兄维俱以名闻。举草泽、文辞清丽科上第,历侍御史、武部员外郎。”

先天资质,如同肥沃的土地,而种什么,则决定于后天教育。种种迹象说明,出身于博陵大族崔氏的王维母亲是个教育高手,竟然懂得因人施教。家里五男两女的所好,各有不同,崔氏从不强求一律,勉强孩子们,而是顺应不同资质和爱好。当她发现王维不仅爱诗喜文,对音乐和绘画也天赋异禀,便不惜耗费金银,以太原王氏和博陵崔氏的财力和面子,为儿子延请了当时的名师。这些名师未必青史有所记载,却断然是有些真本事的,在他们的教导下,王维从小就对诗艺、书法、音乐了然于胸。如果像钢琴一样考级,王维十四岁时,琵琶弹奏便臻于化境,否则,怎么会打动已经等在后边的玉真公主等诸多皇亲国戚。毕宝魁先生在他的《王维传》一书中,曾考证过王维家的老住宅,说是坐落在太原祁县县城西街,是一个很气派的大宅院。高高的门楼,深深的大院。院中分前后两个院落,前面是带有门洞的一幢房屋,两旁一边是书房,一边是客厅。穿过门洞,里边是七间大瓦房,左右还有东厢房和西厢房。朱红色的油漆大门。门楼的匾额上凿刻着四个大字“太原王氏”。

书中提到王家请来过一位吴姓客人。时任汾州司马的王维父亲王处廉,当即恳请吴姓客人指点王维和王缙的书画。窃以为这位吴姓的客人,当为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吴道子(680—759)又名道玄,曾随张旭、贺知章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器,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后世尊为画圣。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吴道子是宁王的朋友,而宁王也是王维后来的朋友。种种迹象已经表明,王维的画艺极可能受过吴道子的指点和影响。可资佐证的是王维后来在辋川清源寺的寺墙上画了一幅四点八米长的大型壁画《辋川图》,非常著名,而吴道子最擅长的恰恰就是壁画。毕宝魁书中还提到一位姓李的师兄。渊源是,王维的爷爷王胄是大唐著名的大音乐家。在世时任朝廷的协律郎,掌管调正各种音乐律吕,并培养了一大批弟子。这位李先生便是王胄的得意弟子。王胄在世时曾是著名的诸种乐器的演奏大家,犹擅古琴和琵琶,这位李先生继承衣钵,也成为当时的圣手。王维有此音乐上的授业恩师,加上天赋和勤奋,成为弹古琴与奏琵琶的高手,也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时任汾州司马的王维父亲王处廉,与博陵崔氏共同生育了五儿两女,挨次排列:长子王维九岁、次子王缙八岁、三子王六岁、四子王纮五岁,两个女儿一个三岁、一个两岁,还有五子王尚在崔氏的怀抱之中。然而,也就是在这一年的一天,王处廉却突然病故了。

这对当时王维一家可谓毁灭性的打击。

新旧唐书《王维传》,都有相似文字介绍说:王维,字摩诘,太原祁县人。父处廉,终汾州司马,徙家于蒲,遂为河东人。维开元九年进士擢第。事母崔氏以孝闻。与弟缙俱有俊才,博学多艺亦齐名,闺门友悌,多士推之。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居母丧,柴毁骨立,殆不胜丧。服阕,拜吏部郎中。天宝末,为给事中。

太过简略便难免语焉不详。关于王维生年,学界众说纷纭,主要说法有三种:一是生于武则天如意元年(692),二是生于武则天圣历二年(699),三是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还有一种说法是生于武则天长安三年(703)。对于卒年的说法也有三种:一是卒于肃宗乾元二年(759),二是卒于肃宗上元元年(760),三是卒于肃宗上元二年(761)。毕宝魁则认为:由两唐书本传推知王维之弟王缙生于公元七○○年,兄不能生于弟后。王维诗中有“年算六身知”一语,“六身”由“亥”字解释而来,故可训为“亥”字。王维应生于武则天圣历二年己亥猪年,卒于上元二年。

我倾向于毕宝魁先生所说,既解决了弟弟生于哥哥之前的毛病,也解决了王维三十岁才中状元的不实之说,还解决了王维死得太早的问题,比较合理。若以今天的表格来填履历的话,应为:王维,字摩诘,男,汉族,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己亥猪年生于太原祁县,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死于长安家中,葬于辋川,享年六十三岁。

王维祖籍也有争议。《旧唐书》说王维为太原祁县人,后移家蒲州成了河东人。唐人姚合所编《极玄集》说王维为河东人,省略掉了太原祁县;而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又说王维是太原人,忽略掉了祁县。前人简约,以为自己明白,别人也明白,殊不料误导了后人。

按常情推断,王维的祖籍就是太原王氏。祁县北魏属太原郡,王维生于太原祁县无误。几年后父亲亡故,母亲崔氏投亲靠友搬家到河东,河东即河中,蒲州即今日山西之永济,也是准确无误的。

王维移居河东,就此与比他年纪大的王之涣和小许多岁的柳宗元成了河东老乡。史书通常都认为,盛唐时的王维、孟浩然与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在继承陶渊明田园诗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唐代山水田园诗歌流派,当然还有其他许多同时代的人,但代表人物就是王孟韦柳。这四人的遭遇、诗风全然不同,贡献也不可同日而语。

如此拉郎配,王维本人不会满意。但这由不得他。

还要感谢大唐。中国古代丧葬礼仪由《周礼》确立,有非常多的禁忌和礼仪。唐朝建立后推行“法治”和“礼制”并重的治国方针,制定了《唐律》和《贞观新礼》。唐玄宗还另外制定了《大唐开元礼》,通过国家力量,使五花八门的丧葬礼仪制度化,基本精神依旧是儒家的孝道和忠道,但简化了许多陈规陋习,对后世丧葬礼仪规范,产生了深远影响。父亲暴病而卒,对九岁的王维,可谓一个晴天霹雳。

面对母亲崔氏哭红肿了的眼睛,三个挨肩儿小弟无助的眼神,睁着大眼睛发愣的两个年幼的妹妹,以及还在襁褓中撮唇弄娇的幼弟的咿呀学语之声,一夜之间,王维,似乎就长大了。

他是家中的长子。披麻戴孝,穿斩之服,在司仪的指导下扮演自己的角色。在父系母系亲戚帮助下,丧事办得中规中矩。七日之后父亲王处廉顺利入土为安。崔氏没去送亡夫,民俗有曰:中年殡天的夫妇,无论男女,都不得给亡人送葬。说这话的人眼里闪着幽光,言之凿凿:“上辈子传下来的,若是厮跟了去,亡人会拖了你走,不光是说你的夫,还有野鬼,九泉下阴寒,鬼魂都想有个伴儿……”

按前朝封建陈规陋习,年轻的烈妇贞女是要殉夫的。若非大唐废除了这些陋习,估计崔氏恐怕难逃一死,又何谈待在家里不去送夫君最后一程。如果一如过去,五男二女不仅丧父,还会失母。几个年幼儿女的命运说不定就会重写,历史上就会失去王维这样一位诗书画三绝的人物以及他的故事。冥冥之中,一切都有因果上的逻辑关系。

那天,太原王家祠堂彻夜亮着蜡烛,昏暗的烛光下摇曳着巨大的阴影。崔氏红肿的眼睛里已经哭干了泪水,只有苦涩的瞳仁幽幽地闪光,她的视线从供桌上一溜儿摆放的王氏祖先的灵牌,依次缓慢滑过,灵牌上写有名字:王琼(隋镇东将军)、王尊业、王儒贤(唐赵州司马)、王知节(扬州司马)、王胄(协律郎)……这些王氏的显赫的先人们,在暗处默默地窥视着崔氏,却没有一个出来吱声的。

王维的母亲崔氏,是年方才三十多岁,年纪轻轻便守了寡。那种撕心裂肺的悲伤、难过、幽怨、苦痛,几不能言说,只有她自己才知道。若非拖儿带女,还不如随夫而去。但为了五男两女,生活还得继续过下去。苦悲自己扛,营生之计自己担当,无论自己多苦,都不能苦了幼小的儿女,误了孩子们的大好前程。太原王家的资财丰厚,博陵崔家也是殷实人家,夫家娘家,打断骨头连着筋,自然会好生看顾这些孩儿,在经济上断然不会有大的问题。但这终非长远之计。

崔氏暗自思忖,长久地跪在地上,嘴里念念有辞,她在诵经,也在心里默默祈祷:“列祖列宗在上,请保佑你们的子孙吧!请保佑我们母子平安,保佑孩子们奋发上进,登科显贵,光大门楣。”

时年九岁的王维,站在祠堂门外的暗影里,悄悄望着母亲崔氏的背影,默默无语,唯有一双晶莹的眼睛,泪光闪闪。他知道父亲的离去对母亲对自己对弟妹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金色童年的逝去,意味着艰难岁月的来临,意味着过去的天塌了,曾经的地陷了,而撑起塌天填起陷地的责任,已经无声无息地落在自己这个长子的肩头了。他在心里一遍一遍地说:“娘,您就等着瞧,儿子一定会给爹娘争气!”

按照民俗,父亲早亡,长兄便要顶门立户,充当父亲的角色,挑起家庭重担。过早地成为一家之主,使王维变得少年老成,形成了王维坚韧不屈的个性,无论生活的果子多么苦涩,他都会悄然咽下。

头上三尺有神明,冥冥之中,莫非前定?

太原是大唐的龙兴之地。唐高祖李渊,出身于北周贵族家庭,七岁袭封唐国公。历任谯、陇、岐三州刺史,隋炀帝即位后,李渊又历任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后被召为殿内少监,又升卫尉少卿。大业十一年(615)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大业十三年(617)拜太原留守。隋末天下大乱时李渊乘势从太原起兵,攻占长安。义宁二年(618)农历五月接受隋恭帝禅让,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并逐步统一全国。武德九年(626),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儿子李世民。太原,不仅给天下贡献了唐朝皇帝,还给唐朝天下输送了诸多贤达之士。若无太原便不会有唐朝,若无唐朝便不会有唐朝贤达人士。

更有一位女诗人不能不提。这位女诗人豪气与婉约同在,萧森气象,天地威仪,尽在字里行间。如《唐大飨拜洛乐章·致和》一诗,神驰造化,古风盎然:“神功不测兮运阴阳,包藏万宇兮孕八荒。天符既出兮帝业昌,愿临明祀兮降祯祥。”又如《早春夜宴》,写普天同庆之节日光景,居高而悯下,俯瞰而鹰视,起承自如,意趣纷呈,蕴藉风流,才情不俗:“九春开上节,千门敞夜扉。兰灯吐新焰,桂魄朗圆辉。送酒惟须满,流杯不用稀。务使霞浆兴,方乘泛洛归。”

再如《游九龙潭》,写景抒情,不怒自威,玉女双凤,可见龙吟凤翔之姿,竹叶芙蓉之心,却丝毫没有堆砌生硬之感:“山窗游玉女,涧户对琼峰。岩顶翔双凤,潭心倒九龙。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故验家山赏,惟有风入松。”更为人称道的是七绝《如意娘》。幽情暗恨如九重宫门,层层洞开不胜旖旎,怨而不怪,愁而不责,不如意却偏要如意。缕缕相思如从浓云暴泻而出的幽夜冰轮,清光万仞,若水银泻地无孔不入,排天下之闼,刺入人之心扉,极尽缠绵、悱恻、幽怨、清旷、妩媚之能事:“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史载《如意娘》这首诗,是女诗人在感业寺所写,那是诗人最失意的四年。短短四句所传达出的情感,远非字里行间所能包含。也正是这首诗,使继承大统正自春风得意的唐高宗李治蓦然情动心弦,忆念起了尚在感业寺削发为尼的旧情人武媚,方有撼天动地的以后。《全唐诗》及《全唐诗补编》中共收录女诗人作品六十首,《如意娘》居首。透过这些诗句,你可以从这位娟秀女子身上感受到威严的帝王之象,以及母仪天下的王者风范,还有求贤若渴的圣君明主的期盼,还有对天地、神灵、王权、自然、天下、百姓的虔诚和关爱。这首《如意娘》,最是气足神完、血肉丰满、动人魂魄。此诗后来从宫中流出,一时间“看朱成碧”成坊间热词,诸多诗人争相仿效,便连李白也写过“看朱成碧”之类的诗,但与之两两相较,细细品味,竟然也嗒然若失,自叹抄袭了人家的创意。

王维的诗歌创作是否受过这位女诗人的影响?

太原王氏始祖是周灵王之太子,姓姬,名晋,字子乔,约生于公元前五六五年,卒于公元前五四九年。传说子乔有异能,可预卜人的生死,他自己死后也成了神仙,喜欢一边吹笙,一边游玩于伊、洛之间的地区。那里的人们常听见他作凤凰之鸣。子乔的儿子宗敬,后来当了司徒,但因天下大乱,周室衰微,便以王为姓,避居太原,死后葬于晋阳城北五里处,墓地被称为“司徒冢”。后代子孙,如蒲公英种子,飘散开去,遍布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瓜瓞绵绵,人才济济,勤勉发奋,成为大姓。

有趣的是,两千多年以来,太子晋,渐成正义光明的化身,屈原在《楚辞》中的《远游》诗中,也曾表达过他对太子晋的景慕:“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与王维同时代的李白,虽然生性疏狂,与王维交集际遇多多,翻遍史料,却不见唱和饮酌的行迹,却也恭敬有加地这样明白示人道:“吾爱王子乔,得道伊洛滨。”

王维母亲的家世博陵崔氏也十分显赫。在王维的印象中,父亲忙于公事,家里大事小事,几乎都是母亲掌管并拿主意,是慈爱与威严的象征。母亲崔氏从未间断清修《维摩诘经》,儿子姓王名维字摩诘,便是母亲的赐予,名字连读便是维摩诘,其意不言自明。

敦煌壁画中,有许多壁画都表现一个场面,这个场面在《维摩诘经》中有记载。维摩诘是古印度毗舍离的一个富翁,家财万贯,奴婢成群,却勤于攻读,虔诚修行,是早期佛教的居士,也叫在家菩萨。他对佛法十分精通,能够处相而不住相,对境而不生境,得圣果成就,被称为诸大菩萨之代表。有一次他称病在家,说“以众生病,是故我病”。

佛陀知道他装病,派去被誉为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看他。见面后,两位菩萨以互相问答的形式,互斗机锋,妙语连珠,论说佛法义理,揭示佛教空、无相等大乘深义,使同去探访的诸菩萨、罗汉听得目瞪口呆。文殊菩萨因此对维摩诘倍加推崇,在佛教界可谓影响深大。维摩诘的意译是净名、无垢尘,是以洁净和没有污染而著称的圣人。

王维母亲终生以维摩诘为榜样,她虽然为人妻为人母,身在红尘俗世之中,却一心向佛,在家中静心修行。王维从小便潜移默化受母亲的影响,从母亲身上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也学到一个佛道中的不二法门:修行不在仙凡,只要一心向佛,尘俗间,也一样可以修成正果。生不由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是否该庆幸?还有待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