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明清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一个由生长到全盛再到衰落的过程,明清时期便处于这一过程的后期,同时明清时期又是为传统文化向近现代文化的转型准备条件的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晚期,也是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登峰造极的时代。这一时期文化专制空前严酷地钳制着思想文化界。
一 文化专制
明清文化专制的突出表现是文字狱盛行,大批读书人因文字之过而遭横祸。如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所作《谢增俸表》中有“作则垂宪”之语,常州府学训导蒋镇所作《正旦贺表》中有“睿性生知”之语,朱元璋均以“则”为“贼”,以“生”为“僧”,认为是讥讽他参加过红巾军,当过和尚,从而大开杀戒。清代更是制造了许多轰动全国的文字狱大案,造成文化界一片沉寂、万马齐喑的局面。
明清统治者一方面推行文字狱,在文化领域制造恐怖;另一方面则不断消灭异党,巩固专制。明代还规定科举考试一律以朱熹的注为标准答案。于是,明初学术界呈现出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的局面,程朱理学被推上至尊地位。清代统治者同样推行文化专制政策。乾隆年间,借编纂《四库全书》的机会,全力铲除危及封建统治思想基础的“异端”学说。在直接干预《四库全书》纂修的同时,乾隆帝还一手操纵长达19年的禁书活动,共禁毁书籍3100多种,151000多部,销毁书版8万块以上。在“令禁亦严”这种强大威慑力下,士人噤若寒蝉,中国文化遭到秦始皇焚书以来的又一次巨大浩劫。
二 早期启蒙思潮
明清两代的文化,一方面是文化专制主义空前强化,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另一方面,与资本主义萌芽相适应,又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潮。如明代王阳明的“致良知”之说的出现,就打破了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它修补了朱学僵化所造成的缺漏。王阳明感应明中叶以来社会氛围和心理状态的变迁,从人的主动性、能动性上顺次展开宇宙论、认识论、价值主体论,从而否认用外在规范来人为地管辖“心”、禁锢“欲”的必要性,高扬了人的主体性,造成对正宗统治思想的一种反叛,成为晚明人文思潮的哲学基础。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以及方以智、唐甄、颜元、戴震、焦循等,更从不同侧面与封建社会晚期的正宗文化——程朱理学展开了论战,有的批判锋芒直指专制君主。
明代中后期市民文学的兴起(其代表作品为长篇小说《金瓶梅》、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等),也是城市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社会现实的反映。生动活泼、富于民间生活情趣的市民文学,较之明代前期内容空虚、徒具华丽形式的文学,是一个巨大的跃进。至于清代出现的《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作品,则在更大的广度和深度上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弊端,将古典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高峰。
三 集大成的古典文化
明清两代进入中国古典文化的总结时期。
在图书典籍方面,明清统治者调动巨大的人力物力,对几千年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物进行收集、钩沉、考证、考辨,编纂了大型类书《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大型字典《康熙字典》,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永乐大典》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康熙字典》是世界上最早的字数最多的字典;《四库全书》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页数最多的丛书。大型图书的编纂,是古典文化成熟的象征,也包含着文化大总结的意蕴。
在古典科技方面,明清之交出现了一批科学技术巨著。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药物学和植物分类方面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潘季驯的《河防一览》作为一部治理黄河的专书,总结了我国历代的治河经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记载了我国自古以来的农学理论,总结了元、明两代劳动者的农业生产经验,还介绍了欧洲的农田水利技术,成为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农学著作;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录了明末清初的生产新技术,是一部享誉海内外的工艺学百科全书,日本将此书视为至宝,并由《天工开物》发展出一门“天工学”。此外,地理和地质学杰作《徐霞客游记》、方以智的自然哲学专著《物理小识》等,都是封建社会晚期科学成就的高峰。
在学术文化方面,清代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对中国古代文献展开了空前规模的整理与考据,这为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传承以及向前推进奠定了基石。
四 文化的蜕变与新生
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耶稣会士到中国来,他们在给中国人带来欧洲宗教神学的同时,也将近代的世界观念以及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技成就广泛传播于中国学术界,打开了部分中国士人的眼界。徐光启、李之藻、方以智、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梅文鼎、王锡阐以及康熙皇帝,都在不同程度上得益于外来的科技知识。徐光启、方以智等人,通过接触西方近代科技知识,重视“质测之学”和数学语言的应用,初步显示出近代科学思维的风貌。但遗憾的是,由于宗法专制社会政治结构的强固以及伦理型文化传统的深厚,到了雍正年间,随着耶稣会士被逐出国门,“西学东渐”几近中断,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大门也日渐关闭。
(明)游文辉《利玛窦画像》
明清两代,是整个世界格局发生剧变的重要时期。当朝廷驱逐传教士,封闭国门,陶醉于“十全武功”之时,欧亚大陆的最西端,新兴的资本主义呼唤来工业革命,瓦特发明的双向运动蒸汽机,使欧洲人获得一盏“阿拉丁神灯”。从此,资本主义以其魔力无穷的巨掌将全世界卷入商品流通的大潮之中,宗法农牧社会的中国也在劫难逃。工业先进的西方是绝不肯放过如此巨大的一个商品倾销地、投资场所和原料产地的,中西方的冲突已呈不可避免之势。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以血与火的形式把中国文化推到一个蜕变与新生并存的新的历史阶段。
学而有思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居于什么样的地位?
2.试论述儒家和墨家、儒家和法家的主要分歧。
旁搜博采
中华文明5000多年来一脉相承从未中断并延续至今,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明硕果,在世界文明史上独具特色。
为了更加全面深入地理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增强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学生分小组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主流文化或文化特色等相关内容进行资料搜集,通过课件或其他形式展现。